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王東京

2017年11月10日08:1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也進入發展新常態,目前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與轉換發展動力的攻關期。為跨越這一關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在理論上我們要把握兩個不同﹔在實踐中要抓住三個重點。

  全面准確地領會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首先要弄清兩個不同:

  一是經濟體系與產業體系不同。現代經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的一個新提法,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有產業體系或工業體系等概念,但產業體系或工業體系的含義明顯不同於經濟體系,它們只是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研讀十九大報告,我體會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經濟體系,是指由“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協調體系、開放體系、體制機制”等五個子系統構成的一個大系統。我們不能望文生義,簡單地將經濟體系等同於產業體系或工業體系。不然在概念理解上差之毫厘,落實層面會失之千裡。

  二是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不同。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是否符合新發展理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經濟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否則就是傳統的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句話其實包含兩個重要判斷:一是跨越關口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二是我們目前的經濟體系還不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們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科學論斷。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時期,為了迅速建立工業體系,過度強調發展重工業,結果導致農輕重比例失調﹔為了超英趕美,在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上重生產輕生活,沒有把發展生產同改善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那時流行一個口號:“勒緊褲帶搞建設”。出現這樣的問題,既有歷史的客觀原因,也有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上的失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中央黨校發起,理論界開展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大討論。作為這次大討論的成果,黨的十二大報告將“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確定為我國經濟工作的基本原則。此后,積累與消費以及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得到了逐步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201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民也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跨越。但經濟仍存在一些問題:從發展驅動看,主要是靠投資、出口拉動,創新不足﹔從供給端看,供給效率和質量不高,結構性矛盾突出﹔從生態環境看,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增長的現象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從國際收支看,進出口長期失衡,對外依存度偏高﹔從財富分配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基尼系數偏高。

  針對上面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而且強調五大新發展理念是今后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大戰略舉措。落實這六大舉措,我體會應抓住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改革”﹔第二個關鍵詞是“供給側”﹔第三個關鍵詞是“結構性”。顯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於以往的政府調結構,而是強調從生產端發力,通過改革解決結構性問題。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還說:“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怎樣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筑牢實體經濟?近期任務是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而長遠目標,則是增強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靈活性,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第二個重點: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裡行駛的航船,有動力才能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可長期以來經濟學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要靠投資、消費、出口等“三駕馬車”拉動,此觀點最初是來自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裡不去評論凱恩斯《通論》的對錯,但有一點很清楚,“三駕馬車”是需求側的拉動力而非供給側的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要從供給側驅動。供給側的驅動力是什麼?當然是科技創新。

  第三個重點:堅持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為核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表達過這樣的思想。他指出:“准確定位和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關系。”要特別提點的是,十九大報告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在闡述“堅持新發展理念”時講的。習近平總書記為何要在這個部分講?我理解,用新發展理念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都涉及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由此看,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關鍵。(王東京 中央黨校副校長 )

 

(責編:曹淼、王金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