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簡新華

2017年11月07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則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深入思考什麼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什麼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問題。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特征

  所謂“經濟體系”,也就是國民經濟體系,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構成情況、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的狀況等。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代和發展階段,經濟體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和水平。從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來看,當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現代化實現階段的經濟體系,相對落后經濟體系或者說非現代化經濟體系而言,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特征或者說主要標志應該是: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體、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本實現優化(合理化和高度化),工業和農業都實現現代化,工農差別基本消失﹔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城鄉差別基本消除,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地區經濟分工合作、協調發展,差別基本消失或者不大﹔以現代化的實體經濟為基礎,虛擬經濟合理發展﹔社會經濟活動普遍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組織方式,創新力和競爭力強,呈現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的特點。

  這裡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雖然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在內容和特征上,與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許多共性,但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在目的、性質、作用和建設路徑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與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存在本質的差別。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是為了實現資本的利潤最大化,而是要為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不能主要是資本或者少數人獲利、不能以犧牲廣大勞動者的利益為代價﹔目的是要建成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雖然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和追求賺錢發財的內在沖動,有助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但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難以避免結構失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為了防止或者減少現有固定資產的貶值損失,資本也可能人為扼殺或者限制高新技術的發明和使用、阻礙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金融資本的主宰控制和暴利,使得虛擬經濟膨脹難以避免。而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政府的合理調控管理則有利於避免資本主義國家這些不利情況的發生,更有利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新時代中國為什麼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要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生活需要總是不斷變化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由於中國現在已經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大多數人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因此無論是生活需要的種類、結構還是水平、質量,人民的生活需要都跟著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需求結構上人民的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在生活水平上由衣食無憂的較低水平轉向美好生活的高水平。與此同時,生產落后的情況雖然已經根本改變,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是發展還不平衡,還不能適應人民生活需要的結構變化和新的要求,發展還不充分,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有效解決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真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改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而要實現平衡充分的發展,就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基本實現現代化,最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是現代化實現的主要標志之一,實現現代化的主要任務或者說戰略目標之一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方式、優結構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實現高質量、高效益、持續穩定的發展,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發展方式不可能最終轉變,經濟結構也不可能優化,社會經濟也不可能實現高質量、高效益、持續穩定的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

  新時代我們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呢?為了選擇正確有效的路徑,首先必須弄清中國現在的經濟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其原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提出更符合實際、更有針對性、更合理有效的對策措施。

  中國現在的經濟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總體而言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具體表現是,經濟結構不優,無效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還需要加強,產業價值鏈的地位還有待提升﹔“三農”問題突出,農業現代化滯后,城鎮化的數量和質量也有待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實體經濟大而不強、不優,發展水平、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造成這些問題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相關制度的不完善。比如,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制度、投資制度、市場調節制度和政府調控制度存在不足,“三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還不完善,創新能力不夠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制度和科學技術保護促進制度還不完善。

  新時代應該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做出了總體安排,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並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作者:簡新華,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