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張立文

2017年11月06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他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世界浴火再生,羲和鞭策日車向前奮進,劫灰飛盡,災難不起,日月順行,天下太平。在此世界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時代,針對一些近視者、逆潮流而動者、看不到人類未來命運燦爛前景者,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化解對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憂患。

  天下和合真情一家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的精神價值世界,是真善美的藝術理想世界,它蘊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之中。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自古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引領著中華民族對價值理想世界(天下)的憧憬和永恆價值的追求。其表述的話語雖多樣而異,但同歸而一,形式分殊,其理不二。

  協和萬邦,萬國咸寧。《尚書·堯典》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選拔任用德才兼備的人才,使人親密團結起來,表彰百官中妥善治理者,協調、和諧各諸侯國關系,使天下和睦、和平。朱熹弟子蔡沈注曰:“萬邦,天下諸侯之國也。……雍,和也。此言堯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國,而天下。”萬邦即萬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朱熹注曰:“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天道、王朝、人事不斷變化,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萬物保持最大的和合、和諧,和實生物,使天下萬國大和、安寧的共同體的意願得以實現。

  大同世界,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中國古代先聖先賢的價值理想和價值目標。“天下為公”的社會制度,若為私,有違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人類對於美好社會的普遍憧憬和意願,為實現此,制定具體措施和制度,以制度的力量,使之實行。貨“不必藏於己”的經濟制度。人類沒有必要把創造的財富歸於己所有,社會財貨為全社會成員公有的社會理想。“力惡其不出於身也”的勞動工作制度。人人各盡其力,但不為己,而為人民社會服務。“男有分,女有歸”的分工制度。根據性別和需要進行分工,如男耕女織等,每個人都有勞動工作的機會和權利,這就是“壯有所用”。“選賢與能”的官吏選拔制度。官吏是社會規則、規劃的制定者,社會的管理者和政策實施者,及社會、人際各種關系的協調者,因此,必選擇有賢德和有能力的人來擔任。絕不能提拔佞臣和任人唯親,否則有違大同世界的大道。“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泛愛眾、兼相愛的原則。不獨親愛自己的親人和子女,對他者也像愛自己的親人、子女一樣。“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勞保、養老制度。“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福利制度。“講信修睦”的人際、社會、國家、國際間關系原則。要以誠信化解其間誤讀、誤判,以誠實無欺、真實無偽,建立互信、互誠、互鑒的關系,反對戰爭、恐怖,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和睦相處。大同世界設計的完善性、具體性、合理性度越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善的中國方案。遺憾的是,限於當時的信息條件,而未能普及世界。后來康有為作《大同書》,他目睹人類在不平等制度下的諸多痛苦,主張破除九界(國家、等級、人種、形界、家庭、私有制、行政區劃、類界、苦界),認為“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人類平等,世界大同,為世之公理。孫中山也倡議“天下為公”,使大同世界價值理想得以傳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源。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天地是人類的父母,吾人的身體和人性是天地賦予的。普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萬物都是人類親密的伙伴。尊敬長者,慈愛孤弱、幼小,凡天下疲癃鰥寡,都是吾人的兄弟。天地萬物,各類人之間沒有尊卑、貴賤之分,沒有親疏、上下之別。四海之內皆兄弟,應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平等、公正、正義的平台。

  天下和平,修齊治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為感通、交感、感應等義。天地、陰陽交感化生萬物,聖人與人的心靈感通、感應而導致天下和平、戰爭消除。如何消除以達致天下和平,安居樂業。人必須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和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天下戰爭、動亂、對抗,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破壞、損害、違戾。人們必須無處不到地窮盡事事物物的道理,而獲得各方面的知識,於是心的發動處能做到誠實,心正而善。這是人性修養,道德情操培育升華為修身養性的過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然后才能使家齊而家道正,國治而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平而天下和平。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經久追求的價值目標。

  天下和合,共為一家。庄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荀子說:“四海之內若一家,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夫是之謂人師,是王者之法也。”假如四海之內是一家,那麼,人們不會隱瞞自己的能力,不怨恨自己的勞苦,不論地處多麼邊遠的國家,都使之安寧快樂,這是王道之治。在《禮記·禮運》的大同世界設計中,古人認為“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這不是一種臆測,而是依據民情,教化民眾使其知道事關自己利益,避免爭奪相殺。孔穎達疏:“此孔子說,聖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為一家,能以中國,共為一人者,向其所能致之意。”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就是一個和合天下的世界,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王守仁認為這個和合天下的人類共同體世界應是“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人之所以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下一家,中國一人,是因為人有不忍人的仁愛之心,由此心出發見孺子入井、見鳥獸哀鳴、見草木摧折、見瓦石毀壞,便產生一種怵惕惻隱、不忍、憫恤、顧惜之心,是人的仁愛之心與孺子、鳥獸、草木、瓦石為一體的緣故,這是根於天命之性的靈昭不昧的心。

  大同世界、天下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與、天下一家、萬國咸寧、天下和合,是中華民族往聖前賢以其對天下觀的智慧卓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的古代中國方案。如此全面、系統、合理、正義、公平的設計智能,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體現,是中華文明精神文化的根和本的所在,在當時獨領世界之鰲頭,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貢獻。

  世界各國休戚與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總書記依據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發展的趨勢,以不畏浮雲的膽識和高瞻遠矚的胸襟,融突而和合古今中外文化思想資源的精華,以其卓越智慧和智能創新,和合、升華中華民族傳統的天下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博大情懷和歷史擔當,在新世紀、新紀元創造性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它將具有久遠的意義和共同的價值,體現在其自身所具有的時代的創新性、邏輯的度越性、人類的願望性、命運的航向性、話語的自信性、融突的和合性。

  時代的創新性。“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我們在驚濤駭浪的世界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華儒家文化是我們化解錯綜復雜沖突危機的鑰匙。“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看清今的世界,參透今的社會,認識今的彼此,夯實新時代創新性的基礎。創新是人類發展的首要路徑,是社會興旺的必要選擇,是人們普遍的願望標的,是全球治理的合理原則。當今世界、社會、彼此,仍然存在種種沖突、對抗、恐怖、動亂、戰爭的現象,中外古今無數歷史事實証明:和則兩利,斗則兩害﹔合則共贏,戰則共輸。家和萬事興,行和萬事通,國和萬事成,世和萬事和。家斗則衰,行戾則害,國斗則亡,世斗則亂,這是普遍的魔咒。中華民族是由5000年文明化育、滋養的以和為貴的和平發展的民族,中國決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熱愛和平,“中國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要和平就不要對抗、沖突、動亂、戰爭,而要對話、協商、合作、共贏。

  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當代,不是魯濱遜漂流記的那個時代。這個時代,世界像一個中國太極圖式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須臾不離,離就破壞了太極圖﹔也像人類的“人”字,一撇一捺,親密不分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若把“人”分離,就要用刀,即用武力、戰爭,把人分開,就會出現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制造罪孽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中國依據天時、地利、人和,化解全球形形色色的沖突和危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最佳的天下應對之道,是人類新時代的新創造。

  邏輯的度越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關於思維形式和規則的科學理念。它依據人類在認識過程中的客觀實踐的事實,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演繹、歸納等方法,形成概念、判斷、推理,反映實踐現實,揭示事物世界的本質,因此它具有無限的科學理論能量和魅力。之所以說是科學理論,是因為它比較、分析、綜合、抽象了自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到近百年來的血腥熱戰和冰冷冷戰的慘痛而深刻的現實歷史教訓。依據當前世界和平、合作的全球發展大勢和新時代精神,概括、演繹、歸納、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它度越了冷戰思維、霸權思維、單邊思維、封閉思維、保守思維等,更施之以“和為貴”的天下和平思維、“以他平他”的相互平等思維、“己欲達而達人”的通達發展思維、開放包容的誠信合作思維、“交相利”的互利共贏思維,為世界打造新思維、新秩序,為人類塑造新理念、新精神。

  為什麼自古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思想行為中存在冷戰、霸權、單邊、封閉、保守思維,而拂之不去?盡管有種種錯綜復雜的原因,但一言以蔽之,是一個私字當頭,利字當道。私利吞噬了文明、正義、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友善、和諧﹔毀壞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包容、開放、綠色。私利不去則公道亡。私利者為謀自己集團黨派、民族國家利益的優先化、最大化、獨霸化,不惜為爭奪領土資源、勢力范圍而挑起動亂、戰爭,使一些國家的人民陷入朝不保夕、妻離子散、流離失所、葬身海底的悲慘境地。他們以己利而傷天下之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的人道、博愛、奉獻、大公精神,度越各集團黨派、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差異,凝聚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意願、共同理想,引領人類邁向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懷抱無私的美德,參天配地,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德、公心、公行,進行“一帶一路”建設﹔以己達而達人的公德、公義、公正,“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以“天下為公”的公平、公理、公法、公明,構建“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促進全球治理的民主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是“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所以可與天地長存。

  人類的願望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充足表達了人類將如願以償地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想法。人類之所以自然而然地、熱切而急切地希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因為人類長期經歷了、當代仍然經歷著戰爭之苦、動亂之哀、分離之痛、沖突之悲、危機之憂,說明願望是與人們的生命、財產、生活、安全的實存密切相關,進而誠篤地妙凝成一種思慕的想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上世紀上半葉以前,人類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那一代人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免於戰爭、締造和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覺醒,他們最強勁的呼聲,就是擺脫枷鎖、爭取獨立。冷戰結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訴求,就是擴大合作、共同發展。”不同的歷史年代、不同的地區人民,盡管有不同的願望、呼聲和訴求,但聚合成人類的共同願望,“就是和平與發展”。

  當前,人類面臨著此起彼伏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嚴峻挑戰和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的尖銳沖突和危機。在人類遭受環境污染、生態危機、霧霾困擾、氣候變化的威脅下,若要金山銀山,必先要綠水青山,人類選擇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生產生活方式,而不走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捷徑﹔在有嚴峻社會沖突的地區和國家,人民深陷在水深火熱的戰爭、動亂之中,“悲莫悲兮生別離”。他們無限悲慘地背井離鄉,到處逃難,以致葬身海底,其最急迫的願望是結束戰爭、動亂,謀求安居樂業。在不斷遭受恐怖活動環境下的人民,整天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最殷切的願望是和解、和平、安寧的生活。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民,最希望脫貧,有吃、有住、有工作,過上富足無憂的生活。在全球經濟低迷、貧富和南北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出現反全球化的聲音,他們不認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而回到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孤立主義,但全球人民訴求經濟全球化,渴望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更加包容、有活力、可持續。在人際關系緊張,人們被私利蒙蔽,“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氛圍中,人類迫切希望人人修德、養德、敬德、畏德、行德,構建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下和合的道德命運共同體。在“互聯網+”的新時代,人心躁動,“躁則神夭”,煩躁、焦慮、憂郁,而生精神危機、信仰迷惘,信仰是人的特殊價值需要,是對某種價值理想境界的崇拜和敬畏,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贏得全球人們信仰的價值理想境界,以及各文明間共同尊崇的價值觀,以融突和合各文明間價值觀的差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人民的呼聲,全球各民族的訴求,人類共同的願望。

  命運的航向性。“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命運之神將指向哪裡,人類諾亞方舟駛向何方?在全球前途迷航,尋找最佳航道之際,在人類命運的航向處於風雨飄搖、顛簸難進之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猶如航道上的燈塔,引領著人類諾亞方舟駛向美好的理想目標。“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實現美好的理想目標,要反思人類所面對實存的世界實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舟,要思慮全球實存的天時地利。“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我們必須從大處、高處、全球處望遠,即從合抱、九層、千裡處鉤深﹔從小處、末處、基地處索隱,即從毫末、累土、足下處起步。規劃精確的航向目標,設計美好的理想藍圖。

  1.共商共治。“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世界的變故在斯須瞬息之間,百年來誰能維持不變。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持久和平的世界,開創人類命運的新紀元,必須要“眾人拾柴火焰高”,妙合眾人的智慧,凝聚大家的力量。現存是多元的世界,多樣的全球,是政治理念、經濟狀況、文化藝術、軍事安全、國家制度和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殊異,以及局部戰爭、恐怖、動亂、沖突、危機層出不窮、此起彼伏,若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對話協商,通過以高超的智慧、精微而充分的商洽、商酌、商議,以取得共識互包、共鳴互信、共存互尊、共事互誠、共管互制,才能化解沖突危機,消弭恐怖戰亂,逐漸彌合多元差異,以駛向一個真誠和平共治共處的新世界。

  2.共建共享。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而美麗的大廈,真誠地和平共治共處是先決條件,戰爭、恐怖、動亂使城市滿目瘡痍、哀鴻遍野,國家生靈涂炭,餓殍載道。共建就是各方共同建設和合、和諧、普遍、安全、安身立命、幸福樂業的家園,共享所獲得的成果。然而“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心致志的精神,就不能取得顯著的業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干勁,就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以調動發揮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各方積極性。

  3.共達共贏。無共建共享,就無共達共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共建共享中,應該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不應該排斥他者按照其國家的實際建構其發展道路,不應該制裁他者依據其國家的實際建立其發展模式。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民族間,要真誠互助,平等相待,同舟共濟,共同發達發展,而不是你贏我輸,亦不是我贏你輸。在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各方共贏、多贏,建設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

  4.合作互鑒。無論是共商共治、共建共享,還是共達共贏,都離不開合作互鑒。“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盡全力幫助人,他自己反更充足,把一切給予人,他自己反更豐富,這是真誠合作互鑒的精神。《詩經》講“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若以鄰為壑,破壞合作,將一事無成。互鑒就是相互學習、吸收,在借鑒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合作互鑒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諾亞方舟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5.綠色低碳。人類天地自然共生共存,和生和處而不相損害。天地萬物是人類衣食住行用的父母,戕害自然就是戕害人類自己,毀壞自然就是毀壞人類自己。人類應該“仁民愛物”,熱愛天地自然,就像愛人自己的眼睛。綠色低碳,以建設一個綠水青山、清潔美麗的新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諾亞方舟,在“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中起航,她目標明、航道正、風向順、陽和使,一定能成功地駛向真善美的新世界、新時代。

  話語的自信性。在“人類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之時,中國人感世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提中國之方案,承中國之擔當,倡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時代課題,凸顯了中華之智慧稟賦、精神品格、哲學思維、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精髓、天下情懷,彰顯了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理論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以回應“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之問。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體現為話語自覺、話語自信。文化這個概念、范疇,其定義眾說紛紜。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統計了1871—1951年間文化定義共164種,20世紀50年代各國討論文化,其定義不可勝計。我在《傳統學七講》中將其界說為“是人類在智慧賦予的實踐活動發展中所建構的各種方式和成果的總體”。話語是人類在交往活動中以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意思,以及把這種話語記錄下來的文字。話語自信是對自己民族話語、文字的尊重和敬愛而形成的一種堅守弘揚、開放包容、互收互鑒、知行合一的話語心態和行動的價值取向。

  我們應志存高遠,構建具有中華特色、風格、氣魄、神韻的話語體系,這是當代人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職責。中華民族作為文明古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軍事等方面,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領先地位和強大的話語權,吸引了各地區、各民族、各國的留學生,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或曰儒家文化圈。近代以來,中國落后挨打,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思想文化話語權逐漸喪失,話語自信轉為話語自卑,甚至出現“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言必稱希臘、照著西方話語、范式講中國哲學、文化、思想,而不能自己講、講自己。世界各民族的哲學、文化、思想都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並具有原創性、主體性。自己講中國哲學、文化、思想話語及自己講中國哲學、文化、思想的話語自信,體現了時代意義追尋和價值創造及民族精神追求和獨特精神標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中國的話語,在世界處於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新時代,提出的中國方案。聯合國決議首次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廣大聯合國成員國的普遍認同,這是中國在聯合國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多邊外交舞台上有效爭得話語權的成功例証。

  融突的和合性。“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言簡意賅、鉤深致遠的概括,是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的妙合凝練、意境深遠的彰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也正處在挑戰、戰亂、沖突時有發生時期﹔恐怖活動、難民危機、氣候變化、金融危機等陰雲未散﹔冷戰思維、強權政治、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持續蔓延﹔人與自然沖突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沖突的人文危機、人與人沖突的道德危機、人的心靈沖突的精神危機、文明之間沖突的價值危機等威脅不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以尚和合思維為指導,以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為原理,融合、協調、化解各種錯綜復雜的沖突、對抗,而達尚和合的目標。天地自然、草木禽獸、民族國家、人民大眾,都是實存的生命體,應遵循“和實生物”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共生、和生原理﹔政黨集團、宗教派別、民族種族、沖突各方,應按照“和而不同”的“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共處、和處原理﹔社會制度、道路選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應根據“己欲立而立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共立、和立原理。這是人類之所以生存和持續存活的根源,也是和生、和處、和立、和達之所以能實施的基礎。唯有如此,才能通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根柢深厚壯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果實就結得飽滿豐碩,中華文化的土壤肥沃豐美,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明亮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任何理論創新都是從歷史經驗教訓和實存問題故事開始,借鑒中華文明史以創造性地回應現實問題,是時代創新性的進程,以彰顯時代的價值力﹔理論創新之成為理論創新,並升華與構建為更深的理論體系,是邏輯度越性的過程,以體現理論的能量力﹔理論邏輯度越性能量的釋放,必須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為人類共同願望呼吁,這是人類願望性的表征,以凸顯人民的推動力﹔實現人類共同願望的諾亞方舟是駛向真善美的未來世界,要通達這美好的價值理想境界,必須航道正、風向順,這是命運航向性進程,以顯現命運的指引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圓融,使中國方案、中國聲音為世界人民所認同、所點贊,登上世界多邊外交舞台,是話語自信性的體現,以說明文化的自覺力﹔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現實世界的諸多沖突、戰亂、恐怖威脅,提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的化解之大道,是融突和合性的過程,以展示天下的和合力。由此施展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理論體系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和現實實踐的價值能量。她點亮了全球人民心裡的明燈,她照亮了人類未來發展的道路,她開出了人類新時代的新生面。

  (作者:張立文,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