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東
2017年10月30日12:07 來源:科技日報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命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唯物辯証法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社會都充滿各種矛盾,其中起領導和支配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它規定和影響著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隻有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掌握解決復雜問題的金鑰匙。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歷來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
從八大到十九大之前的歷史時期裡,除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走過彎路,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質,即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1956年黨的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后,歷屆黨的代表大會都確認這一提法,十三大以后將其認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十八大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事物是運動的,矛盾是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特征,折射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首先看矛盾的主體。“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顯然已經無法包含今天人民群眾的主要訴求。除了“物質”已相對豐富,人民群眾如今在生態環境、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安全穩定等方面都抱有強烈期待,而這些都遠遠超乎“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說,人民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現在基本得到滿足,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則更加真切地反映了他們的心聲,更加全面地表達了他們的企盼。
其次看矛盾的客體。“落后的社會生產”也已不是時下中國的真實寫照。繼2010年中國以近40萬億元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翻番,超過80萬億元。就經濟總量而言,中國現在約佔全球的15%,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年來均超過30%,居世界第一位。城鎮化率接近60%。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天眼、蛟龍、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毫無疑問,再把“落后的社會生產”冠之以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一服務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已不合時宜。
較之“落后的社會生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更加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今天的中國國情。“不平衡”是就發展的領域和范圍而言,“不充分”則是就發展的層級和質量而言。
“不平衡”是指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我們仍有4300萬同胞在貧困線以下生活。較大的群體差別、城鄉差別、東西部差別無時不在困擾著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的經濟創造了“中國奇跡”,但粗放的發展方式也讓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人們如飢似渴地呼喚清新空氣和青山綠水。
“不充分”是指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此外,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人均GDP僅略高於非洲的加蓬,居世界中游。正因為如此,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迅速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些給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挑戰。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一種動態的客觀存在,黨的十九大對其作出了及時准確的判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相適應,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這是對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發展成就的歷史回應,更是為駛往本世紀中葉的中國巨輪確定了航向和目標。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充滿信心和期待。( 劉亞東 科技日報社總編輯)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