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推動經濟發展的科學指引

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2017年10月11日08:3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推動經濟發展的科學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對經濟發展新階段作出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著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邁進,推動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判斷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引發廣泛關注。如何看待經濟增速下行,如何看待未來經濟增長前景,如何推動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成為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針對這一現實,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作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科學判斷,並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呈現的一些趨勢性的新變化。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正在發生一些長期的、趨勢性的變化。這些新變化、新情況、新趨勢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主動適應,積極作為,才能適應新變化,應對新挑戰,實現新發展。

把握新常態就是要把握新常態的科學內涵。新常態的科學內涵集中體現在四個基本特征上,即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把握新常態也要把握新常態的客觀必然性。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各國發展歷史看,一個國家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期后基本都會進入增速下降、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時期,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從經濟發展的國內外條件看,人口結構變化、生產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世界經濟低增長、貿易空間收縮等因素都決定了以往的高增長很難持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客觀必然。

把握新常態還要堅定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信心。必須看到,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在經濟學意義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勞動、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決定,我國過去經濟高速增長主要靠資本,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一直較低,但這恰好為未來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實現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留下了空間。以勞動生產率為例,我國目前勞動生產率隻有美國的1/6,增長空間巨大。

引領新常態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十個更加注重”的要求推動經濟工作重點的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准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這10個方面涵蓋中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構成了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面科學的指引,對我們做好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判斷順應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客觀事實,是對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把握,是對經濟發展現實的科學認識,是對經濟發展前景的合理估計。這一重大判斷科學地回答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問題,解決了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發展怎麼干的問題,既增強了干部群眾發展的信心,也使干部群眾意識到了發展的責任,明確了發展的方向。

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環境發生變化,發展條件發生變化,發展理念自然也要發生變化。謀劃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黨中央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科學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清醒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創新發展理念針對的是發展動力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於依賴投資、依賴出口、依賴各項要素投入,一方面造成經濟發展不可持續,另一方面也給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這就要求我們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活科研人員積極性,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創新事業取得顯著成效。

協調發展針對的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必須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經濟和國防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的新格局。

綠色發展針對的是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注重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前,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環境承載能力趨弱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此,要更加有序合理利用自然,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能源﹔要將環境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實施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推進生態環境修復﹔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低碳循環發展﹔要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開放發展針對的是發展內外聯動問題,著力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之一,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成為全球最大的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最大的外匯儲備國,這都為我國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對外開放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要繼續完善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實現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均衡的開放格局。要推進對外開放體制改革,形成支持高水平開放和大規模走出去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與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推動國際經濟秩序向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共享發展針對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共享發展就是要實現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為此要繼續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就業創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繼續加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力度,下大力氣解決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的供求失衡﹔要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事求是推動共享發展。

新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我們破解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行動先導。

用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新發展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經濟航船繼續昂揚前進,在實現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宏觀調控目標范圍內的同時,在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成就。

從結構優化看,我國經濟實現了多方面的優化調整,多年來求而未得的結構改善實現了。需求結構出現新變化,消費推動力增強。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高達64.6%,成為最主要的動力。產業結構優化。2013年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1.6%,比第二產業高出11.8個百分點。城鄉結構優化,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城鄉關系更趨協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09年的3.33縮小至2016年的2.72。區域結構優化,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人均GDP倍差從2010年的1.77倍下降為2015年的1.66倍,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人均GDP倍差從2010年的2.19倍下降為2015年的1.91倍。

從動力轉換看,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加大。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5年的55.3%。高新技術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9.1%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12.4%。而資本、要素投入的貢獻在減小,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10年的66.3%下降至2016年的42.6%。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改善。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實際增長7.4%,高於GDP增速。居民就業需求得到保障,2013—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精准扶貧成效卓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貧近1400萬人。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對經濟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開出的藥方。在新發展理念這一指揮棒的指引下,中國經濟在走向新常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發展。

(執筆:陳啟清)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