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永葆活力的三大支撐

汪亭友

2017年09月08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永葆活力的三大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活力源自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有賴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隻有在黨的領導下科學民主決策,才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証重點,才能在改革中破除舊體制的束縛,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永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活力、制度的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活力源自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當今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得益於新中國的成立及黨領導人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次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是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偉大革命,極大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堅持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上思想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為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黨中央又相繼提出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舉措,為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向好的發展態勢提供動力。

不僅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我國在所有制和分配等領域也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適應初級階段生產力多層次性的特點和發展需要,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從改革開放前單一的公有制轉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又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分配制度也從改革開放前單一的按勞分配轉向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既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又允許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此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國家金融、財稅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戰略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設也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和成就。全面系統深入協調的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的生產關系能夠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為我國經濟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並將繼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政治、文化、社會等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也同經濟領域的改革這個主軸銜接配套、協同推進、形成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期新階段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做出一系列新部署。他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並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他要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他主張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鼓勵廣大干部爭當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改革開放的新進軍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動員令,黨領導人民掀起了新一輪改革浪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會提出的“六個緊緊圍繞”明確了深化六大領域改革的方向,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全會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關鍵在於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証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十八屆五中全會研究制定了“十三五”規劃,部署了需要取得明顯突破的十大發展領域。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修訂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等等。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領域改革不斷提速,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急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邁出了鏗鏘的步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活力有賴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基本矛盾,決定了改革的必然性、長期性。既然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為什麼有的改,有的不能改?為什麼強調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回答這些問題,還得回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矛盾是對立面的統一。既然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還存在矛盾,就表明它們之間既有不相適應的方面,當然也有相適應的方面,是不相適應和相適應這兩個對立方面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對與生產力性質相適應的方面(基本的方面),繼續堅持﹔而對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局部的方面),必須進行改革。換句話說,改革的對象不是整個社會生產關系,而是其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不完善的方面。在上層建筑領域也是如此。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方面,就社會制度的層面來看,主要體現為社會的基本制度,不相適應的方面主要是社會的具體制度,也就是社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體制和機制都不適應)。因此,改革的對象,主要是不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而不是社會的基本制度。體制機制是社會制度的實現形式,是為完善與發展基本制度服務的。在社會制度體系中,由於體制機制不佔主導的方面,處於從屬的地位,因此,變革社會的體制機制,不會改變這個社會的性質,反而有利於社會制度的完善和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改革的目的,就是革除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建立和完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機制,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這個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這個立場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牢記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和決定力量,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改革和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這個原則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它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立國之本,是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 因此,在改革問題上,要增強政治定力,堅守政治原則和底線,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明確了改革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以及改革社會主義體制機制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關系,就能夠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活力還有一個制度的因素,它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保持生機和活力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談不上有活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我們要堅持辯証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 。

不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需要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以及其他方面的體制的活力,也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前提和基礎。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他還強調,“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我們要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全面貫徹這個思想和精神。拋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所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永葆活力的根本保証

明確了需要進行改革、改革的性質、改革的對象,不等於解決了改革的全部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改革的路子。如何進行改革,不能靠理論抽象或思維推理,而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要大膽闖、大膽試,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准,探索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方法,不要搞無謂的爭論。

改革的根本任務是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它既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拋棄社會主義另搞一套,也不是對原有體制的修修補補,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認識改革、實施改革、推進改革,把握改革的規律,保障改革爬坡過坎取得成功,就需要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在中國,這個領導改革的堅強核心,隻能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開創者,也是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成就,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也就沒有這個事業的輝煌。

黨的核心領導地位,體現在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改革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進行總體謀劃,把握改革的內在規律,明確改革的方向、重點,搞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同時進行組織推動,凝聚各方面的共識,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匯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妥善協調好、處理好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和重大問題,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以強大的政治勇氣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推進改革。

我們經常講,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最大優勢是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些結論的得出,說到底源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隻有在黨的領導下科學民主決策,才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証重點,把這個相比較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才能在改革中破除舊體制的束縛,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體制,永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活力、制度的優勢。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求是》,2014年第1期。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