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前線》>>每期精選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與理論價值

趙可金

2017年08月18日08:28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與理論價值

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重新配置,世界多極化使國際關系深刻調整,社會信息化把整個世界連為一體,文化多樣化又引發多種文化思潮交流交融。與此同時,國際恐怖主義肆虐、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等眾多難題困擾著人們,整個世界都在苦苦尋求治理之道。

面對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戰略判斷。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顯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全球治理理念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於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豐富內涵深化了人們對世界性質的認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今世界性質和時代主題的重要思考,從人類文明發展戰略高度對當今時代特征作出了創新性思考。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關鍵在於理解什麼是共同體。最早提出共同體概念的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他從社會契約論角度出發,認為社會契約一旦締結,“就意味著每個人把自己的全部權利都轉讓給由人民結合成的集體,因此個人服從集體的‘公意’,也就是服從自己,人民則是這個政治共同體的主權者。”所謂共同體,是指社會上那些基於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共同特征(種族、觀念、地位、遭遇、任務、身份等)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包括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經濟生活、居住地域、語言和文化心理素質為紐帶形成的民族等。對於不同共同體的關系,馬克思認為,隨著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各種共同體都會逐漸發展,隨著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將會使民族界限逐漸泯滅,形成世界范圍的人群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意味著整個人類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已經成為一種日益緊密的共同體,隻有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質和未來。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表述為合作共贏:“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順勢而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上認識不斷深化。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提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這是黨中央第一次對人類文明走向作出明確判斷。在隨后的三年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國際社會的不同場合數十次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指出:“中國將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體現了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思想內涵。

“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架構並非是一種正式的國際秩序,而是一種非正式、不成文的區域合作觀念和合作路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偉大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前途和中國道路的一種戰略判斷和戰略選擇,決定著當前和今后中國將走一條與其他國家互利共贏的發展道路,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和共同富裕,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一個新的境界。這一判斷和選擇既符合中國發展的根本利益,也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

基於“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偉大實踐之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站在全人類命運角度的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的一種構想。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的思想內涵:一是未來世界秩序的基礎是共同體,國家不再是未來世界秩序的唯一行為體。盡管國家之間的國際規范依然存在,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的全球治理規范、國家內部的國家治理規范和社區治理規范也成為未來世界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世界成為一個有機共同體,彼此共生共存,共同發展。二是未來世界秩序的核心是人類命運。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驅動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脫離整個世界而存在,命運與共、風險共擔。三是未來世界秩序的主線是把握人類利益和價值的通約性,人類社會的“類本質”的整體存在始終高於作為個體的存在和作為群體的存在,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再復雜,也阻擋不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人類整體利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近代西方文明的揚棄與超越

近代以來,為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的世界發展歷史,是一條以現代化為中心的發展道路,盡管在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推動下,這一道路給世界帶來巨大發展動力,但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是一種強調“文明與野蠻”的二元認識論和思維方式,帶來了諸多問題。二元認識論和思維方式追求勝者全拿,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使者”和文明的光亮,把其他文明看作是“黑暗的遠方”, 其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奉行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是制造沖突和戰爭的根源之一。

正是針對西方現代化道路存在的問題,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這一思想打破了零和博弈的思維,突破了隻有一己的利益考量,是實現持久和平的“中國方案”,同時也是重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應當遵循的原則,其理論價值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道路創新,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超越。近代以來的西方現代化道路,是技術依賴和單一中心,從蒸汽技術革命、電氣技術革命到交通信息技術革命,西方現代化的每一輪大發展都是以技術革命為前提的。在本質上是以資本擴張為中心、以國家為本位和以西方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現代化道路。這一現代化道路極大地推動了西方發達國家實現大發展,但也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遲滯與苦難。與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單一中心的現代化道路相比,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根本上是一種共同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國家單獨現代化道路的揚棄和超越,它強調要順應全球化帶來的利益相互交融的趨勢,推動人類走向共同發展、協調發展、均衡發展和普惠發展,確立共享美好未來的利益支點,構建多樣化的現代化道路。

其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理論創新,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近代以來的西方現代化道路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西方現代化理論,包括“西化”或“歐化”論、工業化論、現代化過程論、現代化模式論等,都是以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標准為中心,強調個人主義、世俗化、自主化,學科分工和理論越來越專、越來越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共同體本位,而不是個人本位和國家本位﹔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西方中心論的超越。這一思想是多中心的現代化理論,其著眼點是整個人類的現代化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現代化,是一種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它強調以人類為中心,不是舊時代的以血緣為中心,也不是現代的以地域和民族國家為中心。

其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制度創新,是對西方現代制度的超越。近代以來,發達國家在現代化推動下,確立了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自認為是代表先進和文明的普世價值觀,並在這些核心價值觀下,確立了市場經濟、代議制、分權制衡、法治政治、基本人權等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體系。對這一現代制度體系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比如經濟危機、移民沖突、宗教沖突等,西方學界提出了霸權穩定論、全球治理論、協商民主論等新制度來修修補補,創造了聯合國、IMF、世界銀行、WTO、G20等合作組織,以維護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相比之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更強調超越時空束縛,以整體意識、全球思維和人類觀念,對現有制度體系進行改革,推動現有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向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比如,強調對話而不對抗、結伴但不結盟﹔重視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主張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強調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續安全﹔強調包容開放、交流互鑒。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價值是糾正和超越近代以來的西方現代化道路、理論、制度,是一種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這一系列創新的主旨在於弘揚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來超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間的隔閡、紛爭和沖突,強調彼此之間要守望相助、弘義融利、心心相印、風雨同舟、命運共擔,尊重世界范圍內的多元文明和多彩文化,建設一個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華文明智慧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產物,它深深植根於五千年中華文明智慧的土壤,是與中華文明民族精神相一致的。

其一,從哲學價值觀上來看,相比近代西方倡導的構建自由民主世界的思想,中華文明中的“和合”思想基礎上所生長出來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更為豐富,更加包容。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華文明的倫理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都是強調整體思維和天下情懷。其蘊含著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回答了中國與世界相處的基本價值原則,為全球治理烙上鮮明的中國風格,提供了可行性的中國方案。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崇德尚義、重禮尊樂,強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追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已經成為中國人開展對外交往的一些基本規則,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寶庫。

其二,從認識論上來看,不同於西方文明中的“主客體分離”的“二元論”,中國歷來尊崇物我相與、陰陽平衡、眾生平等理念,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世界的認識完全一致。與美國和歐洲人不同,中國人看待世界並不是主體與客體相分離、相對立,而是強調將主體融於客體,將自己融入世界,用非對象性的思維去領悟這個世界,講究陰陽和諧、融合共生,共同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之中。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看來,中國的崛起不必然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中國的發展也不能離開其他國家的發展,國家與國家和諧相處共同存在於一個有機體的哲學邏輯之中。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的防御態勢和溫和傾向,積極謀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贏邏輯符合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心理。這一點構成了獨特的中國風格,也是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認識論基礎。

其三,在方法論上,中國倡導中庸之道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相吻合。在對中庸的解釋中,“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是一種在矛盾中維系和諧、尋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但是,中庸也反對無原則的調和,更反對同流合污,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與遠人交往,不能放棄道德原則,不能舍棄中華文明之主體。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議和新觀點,比如“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以及義利並舉、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等,所有這一切都貫穿著中華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華文明智慧的創新和發展。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在於,中華文明精神將與時代潮流和多樣化的國情相結合,不是簡單地復興古老的文明,而是在與“一帶一路”沿線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活力,在新的時代創造性轉化和提升,最終成為一種具有世界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偉大文明。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3]﹝美﹞邁克爾·亨特著,諸律元譯. 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趙可金,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