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前線》>>每期精選

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王   莉

2017年08月17日08:57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思想對“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擺脫貧困,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再向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歷史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堅持戰略性與操作性相結合,積極應對“中等收入陷阱”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帶領中國經濟穩步發展,促進了對“中等收入陷阱”難題的有效破解,以新的實踐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國際發展經驗深化跨越陷阱的思想認識

“陷阱”一般用來表示一種超穩定狀態,即一般的短期外力不足以改變的均衡。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如果推動人均收入一次性提高的因素不具有可持續性,不足以根本改變傳統的均衡狀態,就會有其他因素將其作用抵消,把人均收入拉回到原來的水平,使這個經濟體在該收入水平上徘徊不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國家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現貧富懸殊、環境惡化甚至社會動蕩等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徘徊不前,這就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從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特別是拉丁美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長期徘徊於中等收入階段的歷史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具有共性特征的事實:一個經濟體經過一定時期較快增長后減速﹔對減速原因的誤判導致政策選擇不當,使減速演變為停滯﹔面對經濟增長停滯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政府採取飲鴆止渴的方式應對,造成經濟社會體制的全面扭曲﹔與停滯的經濟增長相伴而存在的資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嚴重不平等,造成既得利益集團,后者竭盡全力要維護這個有利於自身的分配格局,不利於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體制弊端積重難返。歷經這四個階段的國家常常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伴隨的現象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等。經濟發展規律的最大價值在於對后來者提供參考和警示。20世紀后半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開始了新的發展,但也有國家出現了經濟發展停頓、停滯的現象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無力自拔,甚至引發政局動蕩。

中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目前增長速度逐步放緩,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點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借鑒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既充分肯定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與堅實基礎,又直面問題與挑戰,對未來的新實踐提出了新要求,為破解陷阱難題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跨越陷阱的根本保障

經驗表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大都同時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長期穩定並且支持市場經濟發展的政府﹔二是持續改善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本﹔三是堅持實行對外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對當下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征認識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為跨越陷阱創造了有力保障。

頂層設計是針對“帕累托改進”式改革機會已經不復存在、進一步的改革必然觸動既得利益的一種新的治理方式。它有助於消除利益樊籬對改革的阻礙,推動改革獲得實效,是中央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彰顯了推動創新發展和共享發展的職能,將體現國家正確決斷、掌控經濟增長大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治理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多種措施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二是站在新歷史起點上,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了當下全面深化改革在市場化、黨的領導與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建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六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三是制定了改革時間表,即“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為破解陷阱難題營造了良好的整體環境條件。

以轉變發展方式創造跨越陷阱的持續動力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樹立並切實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創造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持續動力。

首先,創新發展理念,打破關於發展的慣性思維。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也是針對傳統的發展觀種種弊端開出的藥方,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有利於通過優化結構 、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引領經濟新發展,推動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決了傳統發展方式、路徑動力不足的問題,就是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的位置,抓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搶抓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發展動力轉到創新驅動上,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創新發展不僅能讓經濟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而且能夠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主要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強調協調發展,重點就是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了,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增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增加了的發展困境。強調綠色發展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取得成就的成功之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要不斷發展,就要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我國經濟上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堅持奉行互利共贏。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需要。我們不僅要從發展的目的、發展依靠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來理解共享,還要從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推動人類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更廣闊的視野把握共享的深遠意義。

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平穩發展。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換檔回落,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深層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原有動力、產業結構的增長潛力漸漸用盡,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下降,單純依靠刺激內需已經難以推動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突顯。為應對經濟面臨潛在通脹和經濟下行雙重風險,黨中央提出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供給側提高潛在增長率贏得改革紅利,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推動經濟新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提“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體系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增長,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義重大。

第三,推進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協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0月29日《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針對一些重點問題作出了專門要求。如在關於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問題上明確,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6.5%以上,這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底線﹔在關於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的問題上明確,要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這是城鎮化的要求,也是增加勞動力供給的需要,對擴大消費需求意義重大,在關於農村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問題上要求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准護貧、精准脫貧﹔實現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這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它可以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進而推進產業創新,增強國家競爭力,等等。這些措施對促進我國健康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鄭秉文.撥開“中等收入陷阱”的迷霧[N].人民日報,2016-06-12.

[3]蔡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改革[J].紅旗文稿,2016,(7).

(作者簡介:王莉,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