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當前我國居民、企業經濟感受度的調查分析

呂洪業

2017年08月17日11:10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原標題:呂洪業:當前我國居民、企業經濟感受度的調查分析

一、引 言

近幾年,我國經濟一方面總體形勢穩中向好,新動能加速形成,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另一方面也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債務規模快速增長、民間投資不振等問題。在這一“膠著”時期,看好和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不絕於耳,莫衷一是。如何研判我國經濟的運行狀況,是科學制定經濟政策、合理引導社會預期的前提條件。

新常態下經濟運行在增速、結構和動力等方面發生了諸多深層次變化,這就要求用發展的眼光和動態的視角來辯証看待經濟運行狀況,拓展和深化經濟狀況的評判指標。在這方面,用電量、貨運量、信貸等傳統指標仍是反映經濟運行趨勢的重要依據,同時,作為經濟活動最直接的參與者,居民和企業對經濟狀況的主觀感受也應是判斷經濟狀況、分析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標尺。調查和分析居民和企業對經濟狀況的感受度,不僅有利於了解社會對經濟形勢的看法,跟蹤市場預期變化,預判社會信心,引導社會預期﹔而且有助於研判政策執行和最終落地的情況,明確政策需求,及時做好政策調整和市場溝通工作。

鑒於此,我們針對居民和企業的經濟感受度,開展了兩次較大規模調查,重點了解居民和企業對經濟運行現狀的滿意度、對經濟預期的看法、居民消費意願和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程度等。其中,居民調查主要採用了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和電話調查方式,范圍覆蓋東中西部15個省份,前后兩次調查有效樣本量分別為6480個和6537個。企業調查主要使用了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和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編制企業景氣度指數時所取得的部分調查數據,前后兩次調查的有效樣本量分別為50萬個和40萬個。為使調查結果更為客觀可信,調查應用了大數據技術從網絡上收集整理相關輿情信息,分析研究居民和企業對經濟現狀和預期的看法,大數據研究共設定關鍵詞匯126個,採集觀點樣本總量53.9萬條。同時,調查還參考了國家統計局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的統計結果。

二、主要調查結論

(一)七成以上居民對當前經濟狀況和未來6個月的經濟預期持樂觀態度

1. 73.4%的受訪居民對當前經濟狀況表示樂觀

調查顯示,受訪者中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形勢“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合計為73.4%,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5.9個百分點﹔認為“很不好”的比例由2016年的7.0%降至4.2%。大數據顯示,79.7%的居民對當前經濟狀況持積極正面態度,20.3%的居民持負面態度,與電話調查結論基本相符。

2. 74.9%的受訪者對未來6個月的經濟預期表示樂觀

調查顯示,居民預期未來6個月我國經濟形勢“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合計為74.9%,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了5.5個百分點。

85.1%的受訪居民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非常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合計佔85.1%,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2.9個百分點。比較兩次調查結果,各地區表示有信心的居民均超過八成,中、西部地區居民信心更強,東北地區居民信心顯著提升。

兩次調查結果都顯示,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在就業充分、收入持續增加、物價總體穩定、創業創新氛圍高漲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居民和企業對當前經濟形勢持肯定態度,對經濟前景感到樂觀、充滿信心。這一調查結果不僅與IMF、OECD等對中國經濟形勢判斷基本一致,而且與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2016年5月份所做的調查結論基本吻合,也與《中國經濟時報》在2016年11月開展的“中國經濟景氣感受度”調查結果相近。

(二)企業對行業運行狀況和投資信心持續增強

1.企業對行業運行狀況滿意度明顯改善

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本行業運行狀況“樂觀”和“一般”的企業比重分別為 32.3%和60.3%,“不樂觀”的為 7.4 %。其中,“樂觀”比重較2016年調查結果上升7.9個百分點,“不樂觀”比重減少4.4個百分點。

2.企業家信心指數大幅攀升

反映企業家對下季度本行業發展趨勢預判的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23.7,比2016年年末調查結果上升10.1點。分行業看,信心指數最高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其次是制造業。

3.企業投資信心提升明顯

企業對宏觀經濟形勢趨於樂觀促進了企業投資信心的提升,企業投資景氣指數為95.8,比2016年年末上升了6.4點。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企業投資景氣指數最高,制造業次之。

近兩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工業增長乏力,對此國務院相繼出台了《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制造2025》等文件,促進制造業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調查數據看,這些措施有力推動了企業轉變發展思路,拓展了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新途徑,提振了企業經營和投資信心。

(三)經濟學家信心指數攀升至三年最高點

1.經濟學家信心指數持續攀升

調查顯示,當前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108.5,比2016年四季度提升20.2點(圖3),為三年來的最高點。其中,即期景氣指數為103.3,比2016年年末提高20.0點﹔預期景氣指數為113.6,比2016年年末提高20.3點。

2.預期經濟穩中向好,對2017年GDP增速預測均值為6.55%

針對經濟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未來6個月的經濟形勢,20%的經濟學家預期“好轉”,比2016年年末增加9個百分點﹔73%預期“大致持平”﹔7%預期“惡化”,減少11個百分點。對全年GDP增速,77%的經濟學家預期在6.5%~6.7%,13%的預期值高於6.7%,10%的預期值低於6.5%﹔平均預測值為6.55%,比2016年年末預測值高0.04個百分點。

(四)半數以上居民對就業和家庭收入表示滿意

1.五成以上受訪居民對當前就業和家庭收入感到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認為當前本地區就業形勢“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合計為55.8%,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1.4個百分點﹔受訪者中對當前家庭收入情況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合計為55.8%,比2016年調查增加2.3個百分點。

2.六成以上受訪居民對未來6個月的就業形勢和家庭收入預期持樂觀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預期未來6個月本地就業形勢“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合計為60.2%,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了2.6個百分點﹔受訪者中預期未來6個月家庭收入“非常樂觀”和“比較樂觀”的合計為62.2%,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了3.7個百分點。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指出,推動經濟轉型必須實現有就業的增長,必須保証居民收入同步增加的增長,必須保証資源環境可支撐的增長。“信心比黃金重要”,老百姓對就業和家庭收入的滿意程度更能直觀反映社會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反映經濟運行健康程度。兩次調查結果都顯示,在就業和家庭收入方面,受訪居民的滿意度都較高,而且預期數據高於當期數據,說明老百姓對就業和家庭收入的信心不斷提升,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五)企業綜合經營狀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有所改善

1.企業綜合經營狀況不斷優化

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當前企業綜合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比重為30.0%,“一般”的為60.2%,“不佳”的為9.8%﹔其中,“良好”比重較2016年調查結果上升了3.1個百分點,“不佳”比重減少了1.6個百分點。

2.企業即期景氣指數延續上升勢頭

反映企業對當前經營狀況滿意程度的企業即期景氣指數為120.2,比2016年年末上升4.8點,延續了2016年以來的上升趨勢,表明企業家對當前經營狀況的滿意程度繼續增強。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4個行業的企業即期景氣指數最高﹔採礦業即期景氣指數為111.0,近兩年來首次超過臨界值。分地區看,東、中、西、東北四個區域的企業即期景氣指數較2016年四季度都有提升,其中東北地區提升幅度最大。

3.六成左右企業認為營商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大數據技術對企業發布信息進行深入挖掘,數據顯示企業對當前經營狀況及經營環境的評價較為積極,六成左右企業認為企業在“內外貿易、投資融資、企業利潤、資金投入、運營成本和業務收入”等方面都有“明顯改善”。

近幾年,我國政府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多措並舉優化企業營商環境。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營商便利度近三年在全球排名躍升18位。從調查數據看,多數企業對企業綜合經營狀況的滿意程度不斷提升,對營商環境的改善持肯定態度。但同時也應看到,仍有四成左右的企業對營商環境改善程度“感受不明顯”。而且對比前后兩次調查,第二次調查數據比第一次調查數據沒有明顯改善,除“資金投入”外,企業在內外貿易、投資融資、企業利潤、運營成本和業務收入等方面都有小幅下降。這一調查結論與我國在《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的現有排名基本相符,說明我國營商環境可改善的空間仍然很大。

三、調查反映的問題和建議

為了更客觀全面了解居民和企業對經濟的看法,調查中也發現了居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經營的一些困難和需求。

(一)居民對物價、房價和就業保障滿意度不高

1.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當前總體物價水平“較高”,但物價上漲預期明顯降低

調查結果顯示,67.5%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總體物價水平“較高”,比2016年調查結果減少2.3個百分點﹔認為“合適”和“較低”的分別佔28.6%和3.9%。44.0%的受訪者預期未來6個月總體物價水平“上漲”,比2016年調查結果減少9.7個百分點﹔預期“基本不變”和“下降”的分別佔45.3%和10.7%。

2.超過七成受訪者認為當前本地區商品房價格偏高,房價上漲預期明顯提升

調查結果顯示,71.7%的受訪者認為房價“過高”,比2016年調查結果增加1.4個百分點﹔認為“合適”和“較低”的分別佔20.2%和4.4%。45.5%的受訪者預期未來6個月本地區商品房價格“上漲”,比預期“下降”的高33.5個百分點﹔預期“基本不變”的佔42.5%。

3.就業保障在各類社會保障中滿意度最低

多數居民認為醫療、養老、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好,但認為就業保障好的不到一半。調查結果顯示,居民認為醫療、養老、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合計分別為68.6%、65.0%、70.9%和63.7%,都超過了六成﹔認為就業保障“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合計為49.0%。

(二)用工成本上升、招工難和資金回籠慢是當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1.用工成本上升是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在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兩次調查結果都顯示,“用工成本上升”、“資金緊張”和“產品需求不足”均排在前三位。其中,“用工成本上升”佔比最高,2017年和2016年的調查結果分別為46.0%和49.1%。

2.求職者對薪酬期望過高和符合崗位要求的應聘者減少是企業招工難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部分行業招工難問題仍較突出。在招工難問題的主要原因中,“求職者對薪酬期望過高”的比重最高,為67.2%﹔56.1%的企業認為是“符合崗位要求的應聘者減少”,排名第二。

貨款回籠慢是企業資金緊張的最主要原因。兩次調查結果都顯示,“貨款回籠慢”、“融資難”和“工資等剛性支出較多”是企業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其中,認為“貨款回籠慢”的企業比重最高,為56.3%,比2016年調查結果上升5.6個百分點﹔“融資難”為43.3%,比上次調查上升10.6個百分點,上升幅度最大﹔“工資等剛性支出較多”為37.9%,比上次調查結果上升5.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貨款回籠慢”在工業和建筑業中最為嚴重﹔“融資難”是房地產業的最大困難﹔“工資等剛性支出較多”在住宿和餐飲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中最為突出。

(三)房價大幅波動、金融不良資產上升和經濟增長失速是當前中國經濟要注意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風險

針對百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在當前中國經濟需要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風險中,選擇比重最高的前三位分別是房價大幅波動(61%)、金融不良資產上升(51%)和經濟增長失速下滑(50%)。

調查中有如下建議:一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於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需要取得明顯成效的方面,經濟學家選擇比重較高的依次是減稅及降低非稅費用(63%)、防控金融風險(60%)和處置僵尸企業(58%)、國有企業改革(53%)和加快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51%)。與經濟學家給出的建議相同,兩次調查中企業都將“減稅降費”作為最受益、最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減稅方面,66%的經濟學家認為“應該下調17%的最高檔增值稅稅率”。

二是切實加強物權、知識產權和債權等產權的保護。調查顯示,88%的經濟學家認為民間投資下滑的主因是“缺乏投資信心”,提振信心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產權制度建設,讓市場主體對所得收益有安全感,以夯實民間投資的基礎。主要做法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制化產權保護體系,嚴格規范各類產權案件財產處置的法定程序﹔確保政府承諾的可信性以及政策的穩定性,加強對地方政府失信行為的處罰,契約不能履行時要切實給予投資者相應的經濟補償﹔著力降低產權保護或維權成本,提高侵權成本。

三是在保持貨幣政策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可適度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滿足實體經濟流動性合理需求。針對經濟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未來6個月我國實體經濟的流動性狀況,44%的經濟學家認為會“趨緊”,比上季度增加5個百分點。對此,90%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應降低存款准備金率,78%的經濟學家認為應下調存貸款基准利率。

四、對調查的一些思考

(一)居民和企業經濟感受度是研判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評價經濟運行的走勢,需要選擇若干符合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結構現狀、緊扣經濟基本脈絡的經濟指標。﹝1﹞本屆政府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提出了“合理區間”的概念,強調要堅決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判斷經濟狀況,不能隻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居民和企業貼近實際的經濟活動,他們對經濟狀況的判斷更多來自於生產、生活的實際感受,這應成為客觀衡量經濟狀況的重要標尺。從引導預期方面看,調查居民和企業對經濟狀況的感受度有利於跟蹤市場預期變化,預判社會信心﹔從政策執行方面看,有利於研判相關改革舉措是否真正落地,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政策效果﹔從政策制定方面看,有利於明確政策需求,及時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因此,判斷經濟形勢、分析經濟問題,不僅要做數據對比、聽專家解析,也要關注居民和企業家的實際感受和訴求,這樣才會更加科學客觀。近幾年,由於經濟增速放緩,部分媒體對我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多有悲觀言論,一些機構和個人更是“唱空”中國經濟。兩次調查結果都顯示,絕大多數居民和企業對當前經濟形勢持肯定態度,對經濟前景感到樂觀、充滿信心,這與少數人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不相符,唱空中國經濟的言論站不住腳。

(二)以貼近百姓的方式引導社會預期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大幅提高,預期在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中的重要性得到明顯提升。2009年“穩定預期”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正確引導市場預期”,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穩定市場預期”納入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之中,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管理好中長期增長預期顯得格外重要。調查中我們發現,互聯網取代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成為百姓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中,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成為最具信息傳播效應的載體。對經濟的悲觀看法有一定市場,既與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有關,也與新媒體廣泛傳播和碎片化閱讀放大了某些悲觀看法有關。因此,輿論宣傳時需以貼近百姓的方式引導社會預期。多利用新媒體發聲,用好“微”平台﹔用老百姓喜歡聽、聽得懂的話,講好中國經濟的故事,把更實際、更鮮活的經濟活動展示出來﹔引導和鼓勵老百姓、企業家多參與討論,把更多老百姓和企業的聲音,向社會廣泛傳播。同時,要把信息公開透明這個前提工作做好。影響預期管理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政府信息披露不全面、決策過程不陽光、決策規則不清楚。信息不對稱導致某些不准確、不負責的言論有了土壤,與我們強調的預期管理背道而馳。做好預期管理,要清晰界定政策工具,明確解釋政策調整時所應具備的條件,堅決貫徹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提高政策可預見性,從而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三)釋放更多改革紅利來增強社會信心

改革是引導預期的最關鍵因素。改革力度越大,措施越扎實、越到位,群眾的獲得感就越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就越樂觀。調查發現,居民和企業對宏觀經濟的看法不局限於經濟增速。群眾更關注就業、收入、社保、環境、政府服務,企業更關注簡政放權、減稅降費、保護產權等改革。這些方面的改革做好了,政策落實到位了,群眾和企業對經濟發展的滿意度和信心就會提高,我國經濟的明天就會更好。從調查情況看,在諸多改革舉措中,社會對“放管服”改革的關注程度最高。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把“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落到實處,通過“造環境”來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為社會鬆綁,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構建好創業創新服務生態系統,把企業和社會的創造力和活力釋放出來,以更多的改革紅利來穩定社會預期、提振社會信心。(呂洪業 國家行政學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