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的偉大實踐與歷史性變革

馬寶成 安森東

2017年08月17日09:05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原標題:馬寶成 安森東:全面深化改革:三年的偉大實踐與歷史性變革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和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不斷豐富、系統,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基本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主體框架,取得了重大進展和輝煌成就,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動力。深刻揭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內涵,充分肯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輝煌成就,全面總結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對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到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范圍不斷拓展,內容持續深化。進入新時期,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這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首次圍繞改革設立的宏大目標。《決定》共啟動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涉及的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決定》全面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系統、體系科學,發出了中國改革“再出發”的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科學內涵

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以“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智慧,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決心,科學謀劃改革大棋局,精心部署改革任務,嚴明責任狠抓落實,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全面發力、統籌協調、重點突破、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推出了一批重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涉及改革的目標、主體、動力、系統、方法、保障等主要方面,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豐富、深刻、系統、科學的內涵。

(一)目標論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准確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改革和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密不可分。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進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是各項具體改革目標必須緊緊圍繞總目標展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在總目標統領下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等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不可分割。

(二)主體論

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証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証了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決定》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強調了改革的人民性,改革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服務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這深刻闡明,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改革實踐的主體,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源泉。隻有在加強黨的領導和緊緊依靠人民相結合的情況下,才能形成強大的改革動力,打贏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改革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3﹞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群眾智慧,把黨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國內外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匯合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以最大公約數的思想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聚合眾力、融合眾智,就會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動力。﹝4﹞全面深化改革煥發了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改革實踐,共享改革成果,人民始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

(三)動力論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5﹞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我們就要重視什麼、關注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所以,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奮斗的出發點、落腳點。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直接動力。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和前提。近40年的實踐証明,改革開放的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思想解放,思想越解放,改革越深入。面對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們要深入推進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觀念禁錮。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和核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社會生產力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發展很不平衡,先進生產方式和落后生產方式並存,要趕上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仍是最緊迫最根本的任務。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如果不充分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解放思想就不能真正成為社會前進的動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會失去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全面深化改革要緊緊圍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努力創造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的社會環境,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良好的社會活力。

(四)領導論

《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6﹞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的領導責任。在中央層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作為中央層面的集中統一權威的領導機構,“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就是為了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証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7﹞同時,明確了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要求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完善干部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制度,不斷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動改革的能力。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發揚“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積極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不同改革主體責任劃分清楚、明確下來,理清責任鏈條,擰緊責任螺絲,提高履責效能,以責促行、以責問效。2016年的第一次中央深改組會議清晰劃分了各類改革主體的責任:專項小組對本領域改革負有牽頭抓總,特別是協調解決矛盾的責任,既要抓統籌部署,也要抓督察落實﹔改革牽頭部門是落實中央部署具體改革任務的責任主體﹔地方黨委對本地區全面深化改革承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既要挂帥,又要出征。要抓好部門和地方兩個責任主體,把改革責任理解到位、落實到位,抓緊抓實改革方案制定、評估、督察、落實等各個環節,做到全程跟進、全程負責、一抓到底。

(五)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前進。”“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這些論述內容豐富、自成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的重要遵循。一是在總體方法上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所謂系統性,是指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出發點和落腳點。各項改革措施有計劃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措施之間相互聯系、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所謂整體性,就是改革的指導思想、制度與體制建設、方針政策、方法步驟乃至操作程序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所謂協同性,是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按照輕重緩急,穩步推進。二是在思想方法上要注重加強頂層設計與推進局部首創的關系。改革開放時至今日,廣度和深度已經大為拓展。要把改革推向前進,頂層設計的緊迫性日益凸顯。尤其是對那些制約我國未來改革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必須進行頂層設計。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加強頂層設計和鼓勵局部首創並不矛盾,完全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三是在推進方法上注重試點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試點能否邁開步子、蹚出路子,直接關系改革成效。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在黨中央做出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這一重大決策后,北京、山西、浙江等地的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迅速展開,統一認識、明確責任、細化方案、推動落實。通過改革試點,積累經驗,必將對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六)保障論

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強有力的保障機制。保障機制包括黨的領導、依法治理、全員參與、督察問責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一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做改革的擁護者,做改革的實踐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護者。二是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制軌道上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述了改革與法治的辯証關系,這對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三是保持定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實行改革開放隻有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要增強政治定力,堅守政治原則和底線,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四是強化督察問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組織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推進到哪裡,督察就跟進到哪裡”,要以釘釘子的精神強化督察。改革改有所進、改有所成,要靠督察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提高質量。要以強有力的督察問責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不斷提高改革的精准化、精細化水平。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及輝煌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來,“四梁八柱”主體框架基本確立。2014年,中央深改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370個改革方案。2015年,中央深改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5個改革方案。2016年,中央深改組確定的97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419個改革方案。2017年上半年,中央深改組已審議60多個重點改革文件。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已親自主持召開了36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共審議、通過重點改革文件340多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那樣:“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廈的話,頭三年是夯基壘台、選材備料、立柱架梁的三年,這個重要的階段性目標達到了,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就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三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協調、重點突破、縱深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財稅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和法治中國建設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得新進展,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得到強化﹔文化體制機制、社會事業改革、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步伐明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日益加強和改善。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三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的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1.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完善。《決定》“明確了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目標和任務,提出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並從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五個方面做出了部署”。﹝8﹞推出了國有企業、市場供給、財稅金融、農村土地、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一批基礎性、標志性、關鍵性改革舉措,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發揮了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改革支撐發展的動力作用逐步顯現。如:圍繞《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一系列舉措既注重問題導向又著眼制度創新,既注重厘清權限又講究有收有放,呈現相互配套、整體一盤棋推進的態勢。同時,《關於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的若干意見》加強了對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的審計監督。建立了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從源頭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場競爭。中央政府定價項目減八成,地方政府定價項目減一半,價格改革大刀闊斧。推進鹽業體制改革,告別了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鹽業國家壟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重頭戲,“三去一降一補”成為重點工作。《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是繼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之后數十年來的再一次重大制度改革創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從頂層設計強化了產權保護的法治化路徑,產權保護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創業吃了“定心丸”。

2.財稅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財稅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9﹞《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10﹞這就明確了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決定》強調,要著力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一鮮明思路和有力舉措充分表明我們黨對國家治理規律的探索和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為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11﹞全面推開營改增,出台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中央和省級政府取消、停征和減免收費1100多項,其中中央設立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少69%、政府性基金減少30%。清理規范了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挂鉤事項,完善了重點支出保障機制﹔積極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初步建立起現代財政制度﹔出台了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成為激活各類資本的一池春水。

3.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決定》明確指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1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這些都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按照《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各地結合各自實際,積極實踐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浙江省以“六個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即: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統籌城鄉勞動就業,不斷擴大農民創業、就業途徑﹔統籌城鄉人居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統籌城鄉民生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城鄉的體制改革,全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區域發展,不斷減輕相對貧困的程度。

4.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完善。《決定》明確指出,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同時強調,要“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13﹞這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強大動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海自貿區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結合自身條件,開展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商事登記制度、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等方面集中實現了系統集成、綜合施策,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以及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新進展

《決定》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証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14﹞三年多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關鍵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出台了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台前向本級人大報告的實施意見、完善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制度、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等重大改革舉措。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15﹞關鍵就是轉變政府職能。新一屆政府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持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努力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審批,共減少618項行政審批事項。努力做好監管的“加法”,轉變市場監管理念,改革市場監管體制,創新市場監管方式,努力補齊監管“短板”。積極做好服務的“乘法”,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務大廳不斷擴面升級,政務服務網內容日益豐富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四年多來,“放管服”改革逐步形成一項系統性工程,為破解政府職能轉變長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找到了一條新路,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對經濟新常態下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保就業、惠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經“反復論証、穩慎研究,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為實施這項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向著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邁出了重要步伐。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對群團改革做出重大部署。針對近年來群團組織出現的‘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黨中央下決心加大群團改革力度,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著力推進組織創新和工作創新,改革取得重大進展。”﹝16﹞

(三)文化體制機制不斷創新

《決定》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17﹞三年來,“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把牢改革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推進制度創新,基礎性改革基本推出,文化創新發展的強勁勢能得以釋放”。“通過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文化體制改革繼續聚焦短板發力,以文化扶貧助推文化小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向百姓免費開放﹔電影公益放映質量明顯提升,群眾不但能‘看到電影’還能‘看好電影’﹔文化服務更好對接百姓需求,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獲得了百姓的‘點贊’”。﹝18﹞

(四)社會治理創新日益深入

《決定》指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19﹞三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動搖、不鬆勁,聚焦民生領域的熱點難點,集中推出一批重點改革舉措,辦成了一批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難事,帶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順利實施﹔農村教育短板正在補齊﹔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對在艱苦偏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等給予特殊傾斜政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理順醫藥比價,推進分級診療,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開二孩,優化人口結構﹔戶籍制度改革堅定推進,戶口本不再成為阻隔城鄉流動的高牆﹔公安改革全面深化,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異地辦身份証、考駕照、做車檢等更加便捷﹔等等。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義,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組合拳,給百姓沉甸甸的“獲得感”。

(五)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

《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三年來,抓住阻力大、利益調整難的硬骨頭持續攻堅,美麗中國建設步履堅實。審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超過20個,這些文件相互關聯、前后銜接,初步建立起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基礎性框架體系﹔﹝21﹞統籌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公園建設和保護地體系完善,注重改革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穩步推進﹔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政策目標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生態並重﹔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執法的干預,通過“垂改”這種“底盤性”改革,動體制、動機構、動人員,實現對地方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六)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推進

《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22﹞這一重要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著力從嚴從細抓管黨治黨,著力淨化黨內政治生態,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黨中央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反腐敗的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緊扣全面從嚴治黨,各種相關改革齊頭並進、互相支撐,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審議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這是著眼於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安排,更是針對當前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尋求解決之策的重大制度創新”﹔﹝23﹞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圍繞全面從嚴治黨,各項改革舉措全面推進,在上海先行開展試點的基礎上,繼續在北京、廣東、重慶、新疆開展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的行為試點﹔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使黨內問責有了制度規范﹔印發《關於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通過制度設計從嚴管理干部、從嚴把好選人用人關﹔審議通過規范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待遇等文件,以上率下,對全黨嚴格規范領導干部待遇做出示范。”﹝24﹞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經驗

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認真總結這些寶貴經驗,對於我們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對於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對於我們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都彌足珍貴。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面社會改革取得的輝煌成就表明,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才能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不斷創造新輝煌、開辟新境界。砥礪奮進的三年,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特征,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隻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隻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堅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才能有效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領導力、號召力,發揮好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事業縱深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歷史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接力探索形成發展起來的。從理論和實踐成果看,我們黨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能夠明顯改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能夠顯著提高,最根本的還在於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樣,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三)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和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正因為沒有拄著別人的拐棍,堅持獨立自主選擇自己的道路,我們才能始終站穩腳跟,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25﹞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有主張、有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堅定制度自信,是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

(四)堅持突出重點與攻克難點雙驅動“要加強對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對外開放等基礎性重大改革的推進,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跟著問題走,哪裡出現問題,改革就跟進到哪裡。”“要在改革落實上投入更大精力,建立抓落實的台賬,有硬任務、硬指標、硬考核,每項改革落實要有時間表、路線圖,跑表計時,到點驗收”,﹝26﹞落實責任。

(五)堅持抓好改革試點經驗的總結推廣改革試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哨站”、“偵察崗”、“試驗田”。既要周密論証、大膽試驗,又要堅持做好試點進展和效果的分析總結,對一些推進難度比較大的試點,有關部門要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對一些局部的試點探索,要重視對試點成果的及時總結,條件成熟后抓緊推廣,努力擴大改革影響力﹔對實踐中矛盾比較大的試點,要如實反映問題,進一步完善政策設計,做好相關配套改革。

(六)堅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27﹞

四、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矛盾越大,問題越多,越要堅定方向、保持定力、攻堅克難、勇往直前,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堅決打贏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為“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譜華章。

(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28﹞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各項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就是為了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証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各級黨委要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履行對本地區本部門改革的領導責任。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方向,大膽實踐探索,注重統籌協調,凝聚改革共識,落實領導責任。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証法,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著力提高操作能力和執行力,確保中央決策部署及時准確落實到位。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勇於“亮劍”,敢啃 “硬骨頭”

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啟動實施﹔初步建立起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基礎性框架體系﹔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試點扎實展開﹔司法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各項改革舉措配套推出,司法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正式建立﹔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誕生,軍隊組織架構實現歷史性變革……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改革破解了一批議論多年、阻力較大、長期難啃的“老大難”。

(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敢於“斷腕”,找准 “突破口”中央政府定價項目減八成,地方政府定價項目減一半,價格改革大刀闊斧﹔晒權力清單,推政務公開,法治政府建設蹄疾步穩﹔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海自貿區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門、跨多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29﹞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出“實招”,凸顯改革“含金量”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順利實施,更多農村娃能念上好大學﹔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理順醫藥比價,推進分級診療,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開二孩,優化人口結構﹔戶籍制度改革堅定推進,戶口本不再成為阻隔城鄉流動的高牆﹔公安改革全面深化,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異地辦身份証、考駕照、做車檢等更加便捷﹔到2020年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自上而下層層建立脫貧攻堅責任制……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義,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組合拳,給百姓沉甸甸的“獲得感”。﹝30﹞

(五)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長遠”,明確 “大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要注重抓住重點,重大制度改革要放在突出位置、首先抓好,尤其要抓好對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有重大影響的制度完善,繼續把四梁八柱性質的體制機制建設推向前進。”“回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下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注定以打基礎、謀長遠的體制機制性改革為最終指向。制度更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穩定性。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對制度的調整或創新,最終都要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續下來。特別是一些關系全局的重大制度改革,對整體制度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基礎支撐作用。”“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銜接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論及改革的高頻詞,全面深化改革寫下重大制度創新的亮麗篇章。”﹝31﹞

(六)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善於“集成”,催生改革協同配套的倍增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繼續推進改革,要樹立系統思想,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實現改革舉措系統集成。”“這一改革思想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得以充分體現。”﹝32﹞“同樣是在有條件的地區實行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則更多著眼於破除改革的利益藩籬。”﹝33﹞“科技體制改革涉及政府和市場、產學研各領域,也是一項系統工程。為在科技體制改革中更加突出改革整體性,統籌銜接當前和長遠,黨中央把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改革任務作為主要抓手,以關鍵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34﹞“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多項改革措施穩步推出、深入推進。”﹝35﹞一系列舉措既注重問題導向又著眼制度創新,既注重厘清權限又講究有收有放,呈現相互配套、整體一盤棋推進的態勢。總之,“一系列改革舉措環環相扣、協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形成了創新發展的合力。”﹝36﹞(馬寶成,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安森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信息部主任,高級經濟師。)

  ﹝參考文獻﹞

﹝1﹞﹝2﹞﹝5﹞﹝6﹞﹝10﹞﹝12﹞﹝13﹞﹝14﹞﹝15﹞﹝17﹞﹝19﹞﹝20﹞﹝22﹞﹝28﹞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新華網,2013-11-15.

﹝3﹞﹝25﹞﹝27﹞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67-100.

﹝4﹞趙凌雲,蘇娜. 習近平同志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個重要論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12-15.

﹝7﹞﹝8﹞﹝9﹞﹝11﹞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釋義﹝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11-15.

﹝16﹞﹝29﹞﹝30﹞金社平.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N﹞.人民日報,2016-11-14.

﹝18﹞﹝21﹞﹝31﹞﹝32﹞﹝33﹞﹝34﹞﹝35﹞﹝36﹞霍小光,張曉鬆,胡浩,羅爭光. 改革,快馬加鞭未下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2016年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述評﹝N﹞.人民日報,2017-02-03.

﹝23﹞﹝24﹞﹝26﹞習近平:2017年要加強國企財稅金融等重大改革的推進﹝EB/OL﹞.新華網,2016-12-31.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