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拿什麼安放好民心

徐文秀

2017年08月11日11: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徐文秀:拿什麼安放好民心

  古往今來,民心關乎一切,正所謂“天下之勢,常系民心,民心順,一順百順,一順百興”。在共產黨人的哲學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決定著政黨的生死存亡。

  民心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廣大民眾對執政者及其政權的認同和信任、理解和支持。用鄧小平當年的話來說,就是群眾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民心從哪兒來?怎樣才能贏得民心?這是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得經常思考並躬身踐行的大問題。

  要想安放好民心,得先安頓好民生。民生就是那些關乎老百姓一切生產、生活需求和保障的事。孫中山先生說得好,“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好、民心安,民生糟、民心躁。然而,現實中一些干部要麼對民生不重視、沒興趣,覺得群眾“吃喝拉撒”“看病就醫”這些“小事”煩心鬧心,做這些事看不見、摸不著,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甚至吃力不討好,勞命又傷財。於是,更樂意去做那些立竿見影、顯山露水的事,甚至熱衷於一味地上項目、鋪攤子,喊口號、“出數字”等等。群眾戲稱叫作“晚上看燈(亮化工程),白天看草(形象工程),就是群眾的肚子(民生工程)沒吃飽”﹔有的則表面上看也做一些民生項目,但多半是拍腦袋決策、想當然定奪,事前不聽民意、事中不管民願、事后不顧民怨,甚至不論群眾是哭還是笑,搞得“高大上”、冷冰冰,離群眾很遠,結果因為老百姓怨聲載道而成“假民生”“短民生”或“爛尾民生”。民生工程要建立在民心上,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這樣的民生工程才有生命力、可持續,才受百姓“待見”。

  要想讓群眾說好,得先干部自己做好。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好樣子說到底是兩個“扇面”,既工作干得好,又作風形象好,一句話既一心干事又一身干淨。現在有的干部,既“大象屁股推不動”,又“猴子屁股坐不住”,還“老虎屁股摸不得”,更“自身屁股不干淨”。“官風正則民風淳”,干部有樣子,群眾才會看樣子、學樣子、跟樣子,干部形象精彩,群眾才會喝彩。1936年7月,美國記者斯諾到延安採訪。在那裡,他看到共產黨領袖們的簡朴生活。毛澤東住在十分簡陋的窯洞裡,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背心。他從這些領袖們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正因為延安時期各級干部廉潔奉公、以身作則,“隻見公仆未見官”的清風正氣,才形成了“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民心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要讓群眾一呼百應,得先讓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訴求是干部說話辦事、做決策的第一信號。然而,有的人視群眾的訴求為“找麻煩”,結果把群眾的意見當“耳邊風”的有之,視群眾的期盼為“胃口高”的有之,覺得群眾“難伺候”“愛找茬”“專挑刺”的也有之,有的甚至還把群眾當刁民,視為“洪水猛獸”。於是,有的對上訪群眾“一躲二閃三拖”,有的則虛以應付,玩起了“太極”。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父母”之言豈有不聽不理之理?那是為官者最大的不孝。多深入到群眾中去,多找上群眾門、少讓群眾找上門,干部多跑腿、群眾少走路,學會多鑽“矛盾窩”,和群眾暖心,群眾自然貼心。

  大道至簡。“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怎樣安放好我們的民心?就是要善於從民之所願、民之所想和民之所求中找到切入點和著力點。唯此,也就找到了民心的源頭活水。

  網站編輯:王高林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