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亟待開發的農業共享經濟

劉 奇

2017年07月27日10:27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亟待開發的農業共享經濟

農民自發購置的50多萬台收割機和數十萬台拖拉機每年按季節有序南下北上、東進西出,悄無聲息地解決了我國農作物機械化收割和機械化翻地問題。這種肇始於十多年前的農機共享現象應該是開了我國大規模共享經濟的先河。

共享經濟的概念是1978年美國兩位教授首先提出,近幾年開始成為熱點,尤其2016年中國摩拜單車問世,把共享經濟推向高潮。有關研究稱,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已達近4萬億,用戶規模比2015年增長7倍,已經形成共享交通(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共享餐飲、共享金融、共享充電寶等諸多熱門領域。共享經濟就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把社會閑置的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租,實現動態及時、精准高效的供需對接的一種資源整合經濟模式。它體現的是人們公平分享社會資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付出或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既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又帶來生活的便捷。其實這種共享現象古已有之,鄰裡朋友之間租借東西就是一種資源共享,宋代已經出現了大量車、船、轎、畜等交通工具的共享現象,隻不過在傳統社會受空間、關系及信息傳遞等方面限制,無法形成規模化的集群。互聯網為共享經濟搭建了平台,共享開始由無償分享、信息分享、親朋鄰裡分享走向有償分享、實物分享、社會共同分享。這種最熱門的新興商業模式,帶來的是沒有一間客房也可開酒店,沒有一輛汽車也可以開出租車公司,沒有一件商品也可以開商場。我們正在走進一個“無邊界社會”,很多事物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個人財產的私有屬性越來越弱化,共有共享正在全方位滲入生活。

中國有2.3億個承包土地農戶,就經營主體而言是美國的100倍(美國230萬戶)、英國的1000倍(英國23萬戶)。這個如此龐大的經營主體,如果讓平均不足十畝地的每個農戶都要購置全套農業生產工具,其浪費程度可想而知。它不光造成購買產品的浪費,同時也造成使用產品的浪費。因為今天的中國農民已經由過去祖祖輩輩終日在田裡勞作,變成一年十二個月的時間分配為“一個月過年、二個月種田、九個月空閑”,人空閑,農機具當然更是空閑。借助“零邊際成本”的互聯網平台,對農戶的生產和消費需求匯集綜合,如農用機具、客棧民宿、產品物流、土地勞力、鄉村旅游等,可以讓資源持有者和需求者的信息對接、動態分享,從而激活農村現有生產生活資料的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增收鏈,實現規模化效益。我國農業領域的共享經濟雖然起步較早,但發展主要局限於耕地和收割兩個方面,如農產品的烘干設備共享是農民非常急需的一項服務,台灣農產品早就實現了一粒都不要晾晒,全部做到收下來立即烘干入倉﹔再如無人機植保的共享、農產品倉儲、加工、保鮮、物流等方面的共享都亟待開發。共享農業貫穿於整個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將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引擎。發展共享農業是當務之急。

當前,如何把分散零碎的消費需求信息集聚起來,形成規模,實現與供給方精准匹配對接,是發展共享農業的關鍵。首先要在硬件建設上抓好互聯網在鄉村的普及覆蓋,尤其要做好農民手機終端的開發使用。有關研究稱,我國目前城鎮互聯網普及率為69.1%,農村僅為33.1%,網絡時代“無網而不勝”,尤其人工智能化崛起,哪裡沒有網絡連通,哪裡將被孤懸世外。其次,按照共享經濟的規律建立一整套制度。政府首先要轉變傳統的管理農業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摒棄阻礙共享農業發展的過時的政策法規,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大膽引入有經驗有實力的企業搭建平台,並在一定程度上允許試錯。再者,強化宣傳營造輿論氛圍。早已形成成熟市場的大農機共享,是摩拜單車的前輩,但至今沒有多少人知道。共享農業需要社會的支持,需要輿論的引領,也需要理論的指導,更需要有膽識的資本大鱷參與。

共享經濟在中國的熱度急劇上升,作為一種商業運作模式,並不意味著任何東西都可以拿出來讓社會共享。有研究表明,應從使用頻率和價值高低兩個維度來尋找合適的對象,一般是價值高而使用頻率相對低的物品最容易成為共享對象,如客棧民宿、大型農機具﹔價值高、使用頻率高的物品不宜成為共享對象,如自住房﹔價值低、使用頻率高的最不宜成為共享對象,如家用小電器﹔價值低、使用頻率低的較宜成為共享對象,如雨傘、籃球。農業領域的共享資源十分豐富,但選准對象是關鍵。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