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黨建》

縈繞天地間的回響——紀念中國指揮大師李德倫百年誕辰

陳志音

2017年07月07日08:54    來源:《黨建》雜志

  他是中國交響樂事業的一座豐碑,他指間流淌的經典旋律永無休止……

  2017年6月6日,是李德倫百年誕辰日。中國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紀念音樂會,他生前鐘愛的莫扎特、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經典作品,牽動著人們的感懷、追思,他那揮舞指揮棒的雄健背影,仿佛又在舞台重現……

1

  李德倫1917年6月6日6時誕生於北京城前門外鷂兒胡同31號小四合院,曾有個回族名字,漢文音譯阿卜杜拉·阿奇。從小身穿長袍馬褂,足登半統小靴,寬額闊臉十分討喜。誰會預料得到這個“滿憨小少爺”,將來會成為享譽中外樂壇的大指揮家。

  最早的音樂啟蒙得益於早年受過師范教育的母親。李德倫兩三歲時,母親用家裡的鳳凰牌風琴,教會他學唱第一首歌《春之花》。從此,音樂在他心田生根萌芽開花,相伴相隨直到年屆耄耋,《春之花》的旋律仍舊能隨口哼唱。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北京城並不太平。童年記憶中的家經常搬來搬去,他們兄弟姐妹的學業隨之也時斷時續。有個叫劉稹的老秀才對李德倫影響很深,他不僅教孩子們學四書五經,還教歷史、地理、常識、算術。從老秀才手裡的《孫中山全書》,李德倫最早接觸到“三民主義”理想﹔老秀才關於中西音樂差異的分析觀點,如西樂有力量,中樂有韻味等等也給予他某些啟示。

  經歷人生第一次重大轉折,是在李德倫13歲到23歲的10年間,他從一個官宦子弟成長為一名熱血青年。從單純愛好音樂藝術,到自覺執著音樂事業。最終擺脫封建家庭的束縛,投身抗日救國。同樣因得到母親支持,1940年8月李德倫告別北京前往上海,從此踏上人生又一段新的旅程。

  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李德倫參加了上海話劇演出最具實力的配音樂隊。本來只是拉大提琴的“角色”,可他一點也不安分,今天是《秋海棠》裡的袁公子,明天又是《梁上君子》裡的屠警長,還演過《欽差大臣》裡的紳士,《金小玉》裡的革命者……這個舞台上的小配角,有一天又站在樂隊前面舉起了指揮棒,從此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

  李德倫19歲已成為共產黨員,后來失去組織聯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同學中的地下黨員注意到他的積極表現,經常引導他、鼓勵他參加革命活動。國共談判破裂之前,李德倫曾與黃佐臨、陳白塵、田漢、歐陽山尊等文藝界進步人士在“周公館”聽周恩來講時局。1946年深秋初冬時節,周恩來考慮到延安已組建管弦樂隊,需要李德倫這樣的人才,同意安排他離開上海奔赴革命聖地。

  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艱苦的延河畔,李德倫在中央管弦樂團擔任教員。大提琴當然沒問題,問題是小提琴、中提琴、長笛、小號等從未學過的樂器,隻能一邊自學一邊教學。他第一次指揮演出歌劇《蘭花花》,還帶著三套節目一邊行軍一邊演出。演自己編創的曲目,還演莫扎特作品。

  1948年冬天,中央管弦樂團與晉察冀人民文工團合並成立的華北人民文工團接到通知,立即出發前往北平。一路奔突日夜兼程從西郊入城,李德倫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親切。

  李德倫平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人民的音樂家,用藝術為人民服務一輩子。經過1953年-1957年在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研究生班學習深造,他的指揮技藝日漸精進,中國音樂舞台出現了一位令世界矚目的大師級指揮家。

2

  新中國成立后,需不需要搞交響音樂的激烈爭論始終難以平息。因有周恩來總理的關心支持,1956年成立了中央樂團。在前蘇聯已指揮過20多個樂團的李德倫,1957年回國后即擔任該團指揮。他滿懷壯志要用音樂藝術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但在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環境中,交響音樂尚未達到今天這樣的發展程度。而中國交響音樂發展到今天的高度與廣度,李德倫和他同時代的前輩功不可沒,無愧“開拓者、奠基人”的稱譽。

  1958年1月,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的雄渾音流,在北京人民劇場漫卷。李德倫留學回國的第一場音樂會,贏得了演奏員的高度贊賞和觀眾們的熱烈歡迎。從此,一個藝術水平和演出頻率最高的國家樂團,在東方的舞台高揚中華民族的交響之聲。

  在新中國第一代指揮家裡,李德倫兼備了超群的才華與非凡的智慧。那些年帶著中央樂團到全國各地演出,下工廠、進校園、到農村,他自己准備為群眾普及知識的解說詞。英國作曲家布裡頓有個作品《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中國指揮家李德倫也有個類似單口相聲的開場白。音樂會演出之前,他將交響樂隊所有聲部所有樂器,一個一個、一件一件介紹給聽眾。有時還會打著“呱噠板”說快板書一樣解說,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全北京、全中國,有多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隻因聽了一次李德倫解說指揮的音樂會,從此深深愛上了交響樂?一群一群、一茬一茬,不計其數。最近因籌備李德倫誕辰百年音樂會,有人在互聯網朋友圈隨便一聲招呼,誰聽過李德倫解說音樂會?馬上呼啦啦、烏泱泱一大撥五六十歲的國內精英海外游子,紛紛應和踴躍報名。

  20世紀80年代,已年逾古稀的李德倫曾以年均50余場做過400多場交響樂普及講座。從萬人之眾的大廣場,到幾人之少的小房間都留下了他珍貴的足跡與聲音。曾任北京市朝陽區文化文物局局長的李龍吟(李默然之子),難忘有一天李德倫冒著傾盆大雨照例准時來局裡講課,聽眾稀稀拉拉不到10個人,他卻樂呵呵地說,隻要有一個人我也照講不誤。如果一個人聽了講座喜歡上交響樂,我就沒白講,普及工作就有意義。

  “交響樂本身是為少數人服務的藝術,但李德倫的理想是讓普通老百姓共享,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我是他忠實的追隨者。”同李德倫交往近半個世紀的指揮家卞祖善如是說。

3

  在近半個世紀的指揮藝術生涯中,李德倫曾親率中央樂團在首都和全國各地演出,還到過德國、美國、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等國的20多個境外城市演出。前蘇聯列寧格勒、莫斯科等20多個樂團及芬蘭、捷克、古巴等國家樂隊都曾在這位中國指揮大師棒下奏響經典之作。賀綠汀、馬思聰、羅忠镕、吳祖強、陳培勛等中國作曲家的數十部交響樂作品均由李德倫指揮世界首演。

  李德倫1980年榮獲文化部授予的指揮榮譽獎﹔1986年榮獲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紀念獎章。他卻從未把自己架到一個高不可攀的位置,大師的人品和藝品一樣,永遠溫厚平實富於感染力與親和力。一聲“李大爺”是人們對他的尊稱愛稱昵稱統稱。

  李家住在中央樂團和平裡宿舍區某棟樓一層,走廊進來一道門,陽台出去一道門,前門后門面向所有人開放。有的人路過這兒,前門一推就進,端起涼水瓶倒一杯咕咚咕咚喝干了,穿過客廳一拉后門出去了。有的人路過這兒,后門一推就進,拉過凳子坐到餐桌邊操筷子端碗盛飯吃飽了,穿過門廳前門一拉走掉了。這個家就像大家伙兒的家,一個公共食堂飲水站,誰來都管吃管喝甭客氣。

  李德倫人緣好到什麼程度?音樂界、文化圈不算,同事、鄰居不論,那些理發的擦鞋的、送報的遛鳥的、開小鋪的做買賣的,誰都跟他談得攏聊得來。他朋友遍天下,家裡座機電話號碼從不更換,怕換了別人找不到他。一個大名人名片隻列兩項:姓名和電話。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樂團藝術指導、常任指揮,中國交響樂團顧問、北京交響樂團顧問等頭銜,一概不要。

  李德倫有3個子女,大女兒李鹿繼承父親的大提琴專業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演奏家。她談到一件往事令人十分動容。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已住進北京協和醫院特護病房的李德倫,天天跟著他家小阿姨學唱《小草》。開始李鹿很不理解,父親搞了一輩子交響樂,從來不唱流行歌曲。現在躺在病床上卻向一位五音不全的鄉下妹子學唱歌。在病房裡唱,做透析時也唱,有時甚至為了一句歌詞唱不好而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后來李鹿終於明白了,父親是把自己當作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2001年3月初,《相約春天——獻給李德倫的音樂會》進入緊鑼密鼓排練。許多媒體為此都在做前期宣傳,有的文章稱他為“中國交響樂之父”,李德倫夫婦倆看了非常著急,他們絕不希望出現這樣的稱謂。

  3月25日音樂會開演前,李鹿宣讀了父親致觀眾的信,李德倫談到西洋音樂早在明朝就進入中國,20世紀20年代中國已有了交響樂隊﹔談到肖友梅先生、賀綠汀先生等音樂先驅開創中國音樂教育事業,還有更多的音樂工作者為中國的音樂事業作出了貢獻。“我隻不過做了一些我應該做的本職工作,而且做得很不夠,大家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與那些音樂老前輩相比,使我深深地感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4

  中國音樂界公認李德倫是中國交響樂事業的一面大旗、一座豐碑。他一生突出的三大貢獻:隊伍的組織建設、人才的培養愛護、大眾的普及推廣。最后,他用生命譜寫了一場被稱為“世紀絕響”的音樂會,在世界音樂史上越來越顯示其非凡的意義深遠的影響。

  1979年,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師斯特恩首度訪華,在北京與李德倫合作演出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從此兩位音樂家超越時空結下友情。北京國際音樂節自1998年創辦伊始,藝術總監余隆就著手准備邀請斯特恩重返北京,同李德倫再度合作,仍以他們20年前演出的作品再現舞台。兩位老人都心如明鏡,1999年11月19日這場音樂會意義非同尋常。

  孰料音樂會演出兩月之前,李德倫身體出現令人擔憂的狀況。經北京協和醫院全力搶救,突發肺炎和胃出血同時伴有腎衰竭的老人,雖病情暫時穩定但已相當衰弱。那時北京全城演出廣告鋪天蓋地,演還是不演?

  從國外趕回北京的李鹿第一時間沖進病房,在父親耳邊哭著問:“您能演嗎?”父親微弱的一聲:“能……”讓所有人震驚。父親絕不情願默默離開他奮斗一生的交響樂事業和他無限熱愛的音樂舞台。重要的是,他怎能和大洋彼岸的老朋友失約,怎能讓所有期待這場音樂會的觀眾失望。

  已經躺在病床上與死神抗爭了近兩個月的李德倫,11月17日坐起身來看總譜,開始准備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還給斯特恩通電話商量合樂的有關事項。18日下午,醫生實在拗不過他,隻得破例放他出醫院去做演出前的排練。在攝影師鏡頭裡永遠定格的動人一幕:兩位白發老人深情凝望淚光點點緊緊相擁,一切盡在不言中……隻見指揮台上的李德倫舉起雙臂,第一拍揮下去干淨有力,很快整個樂隊已完全控制在他手裡。

  1999年11月19日那個夜晚,第二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現場千余位觀眾,有幸經歷並見証了中外音樂舞台上一個曠世奇跡!李德倫和斯特恩眼神交匯音樂騰空而起,“莫扎特”形神兼備復活重生。演出結束掌聲如瀑經久不息,兩位老人在鮮花掩擁中淡淡微笑默默含淚……

  2001年的秋天格外悲涼。9月23日斯特恩回歸天國﹔10月19日李德倫與世長辭,兩人的忌日,相隔竟然不足一月。

  大師的不朽樂魂歸去來兮,從此在故園熱土下安息。一米見方的白色仿真指揮台鐫刻著墓志銘:“光陰如同音樂從指間淙淙流過。他把一生托付給了音樂……隻要舉起那根纖細的指揮棒,音樂之外的一切喧囂便歸於寂靜。”

  如詩的墓志銘濃縮了李德倫非凡的人生,下面的五線譜表上標記著一個金色的休止符,而他留在人們心中的旋律綿延不絕永無休止。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