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馬克思主義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楊英杰

2017年06月14日10:42    來源:成都日報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是正確的、科學的?因為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對此,恩格斯做了經典的闡釋。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用凝練的語言提出了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把人類歷史的前提由生命需求轉向現實的人

我們先看唯物史觀。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馬克思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發現?或者說,是什麼在吸引著、激勵著馬克思獲得了這個發現?答案就在《共產黨宣言》之中。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未來社會時寫道:“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誕生於19世紀中葉的歐洲,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的殘酷性暴露無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的研究飽含道德關懷和道德批判意識,“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正是為了探尋無產階級自由解放之道,全人類自由解放之道,每個人的自由解放之道,苦苦思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最終他們發現,“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証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他們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歷史的前提由生命需求轉向現實的人,最后落實到物質資料生產上,完整地表述了唯物史觀確立的前提。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經濟決定論”是傳統的理性主義的產物,屬於應被解構之列,甚至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力圖在政治哲學方面消解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決定論原則,認為探討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必須徹底否定必然性的一元邏輯,而代之以偶然性的多元邏輯。這些學者的錯誤是非常明顯的,歷史決定論並沒有否認個體的自由與價值,相反是認為正是每個個體都在社會和歷史的發展中發揮著與眾不同的作用,形成了歷史前進的合力。恩格斯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的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恩格斯在這裡提出、推銜與解答的問題十分清楚。這就是:單個意志不能被當作絕對的歷史開端(所謂哲學的“起初的起初”),而且,單個的意志具有真實的但又只是具有相對的歷史效能,歸根到底“經濟的情況”是歷史的決定性因素。而“經濟的情況”是人的行為的必然結果,而每個人的行為則又是由其最初的經濟稟賦所決定的。恩格斯提出的這一論題內涵滿足社會發展自然過程(“自生自發社會秩序”)這一術語的含義。它實際上乃是今天理解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時間、不確定性和預期問題的指南。

馬克思發現了剩余價值規律 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

在發現人們的存在必須以物質資料為前提之后,馬克思對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即剩余價值規律。馬克思發現,資本分為購買物質生產資料的部分和購買勞動力的部分,而前者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改變物質生產資料的形態,其本身的價值並不增加﹔后者即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則可以生產出一個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即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就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剩余價值的發現,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由於剩余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降低為最賤的商品﹔工人的貧困同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成反比﹔競爭的必然結果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積累起來,也就是壟斷的更驚人的恢復﹔最后,資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間、農民和工人之間的區別消失了,而整個社會必然分化為兩個階級,即有產者階級和沒有財產的工人階級。馬克思對工人階級的苦難充滿同情,期望通過政治革命來解放工人階級和整個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預言“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而“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勞動價值論或剩余價值理論乃成為馬克思預言無產階級最終埋葬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石。

隨后的研究表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存在於商品市場,就如同瓦爾拉斯的《純粹經濟學要義》一樣,是不能容納和涵蓋貨幣市場的理論。阿羅—德布魯模型解決了瓦爾拉斯商品市場的均衡問題,但到目前為止,如何讓貨幣市場融入商品市場,實現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的“統一場”,仍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這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一大陰影。那些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提出異議的學者,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把貨幣引入到了適合商品市場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之中。僅從商品市場來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邏輯上是嚴密的,在理論上是自洽的。任何理論都不是絕對完美的,都需要根據現實的發展需要而不斷優化﹔任何理論也都是需要約束前提的,約束前提發生變化,理論自然也需要隨之變化、優化。毛澤東形象地說:“幾千年以后看馬克思,就像現在看孔夫子。”鄧小平也明確指出:“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進入21世紀,西方學者面對資本主義產生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又紛紛回到馬克思的《資本論》尋找答案,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就是其中的代表。馬克思的《資本論》永遠站立在人類道德的制高點,引發一代代世人回望反思。

必須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依靠人民、帶領人民,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富裕的。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既引發了中華文明深刻變革,也走過了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大國治理思想等重大成果,指導黨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此時正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明大道上。

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由近百年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給予了實實在在的印証。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正確,“絕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麼‘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証明了是對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作者:中央黨校報刊社副總編輯)

(責編:楊文全、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