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7年06月12日11:14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民委一份簡報上批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不僅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還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絕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不使一個人掉隊,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所有人群全部實現全面小康。
這是唯物史觀在我國民族工作實踐中的體現和深化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朴實而大眾化的語言,反映了深刻的理論思想和實踐方向。
從理論而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民族不論大小、先進與落后一律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團結,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繁榮和進步。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既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觀的實踐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唯物史觀在我國民族工作中的具體貫徹。
從實踐而言,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讓全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具體目標就是全面實現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即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從國內民族關系看,就是在各民族平等團結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進步。體現在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上,就是要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發展“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不僅是對當前我國民族工作“兩個共同”主題和根本任務的形象概括和具體要求,而且是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貫徹到我國民族關系理論上的集中表達,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這一處理民族問題基本原則的中國化、大眾化、通俗化的詮釋。
這是針對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現狀而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即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辯証統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與各個民族之間的關系,比喻成“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因此,我們不可能設想一個大家庭實現小康,而其中一些成員沒有實現小康的現實存在。
中華各民族在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中,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國內各民族存在發展差距這樣一份歷史遺產。盡管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從近年的發展來看,民族地區經濟增速雖然快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地區差距仍然較大﹔民族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自我發展能力仍然薄弱﹔社會事業得到全面推進,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仍然較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但發展面臨的生態制約仍然明顯。
這種發展上的差距,既反映在我國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也反映在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城鎮化率僅為32.84%,分別低於漢族20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鞏固率平均隻有86%。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有11個在民族地區,這些地區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地區具有集“六區”於一身的特點,即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再加上民族自治地方佔國土總面積64%的這一特點,從中不難看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既有發展的優勢,又有貧困面大這塊短板。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發展狀況和民族地區的突出特點,既深刻反映出我國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性、復雜性、艱巨性和全局性,又使我們得到了一種共識:即沒有民族地區和各少數民族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民族地區和各少數民族的全面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
“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既反映了總書記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現狀和特點的准確把握,又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民族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精准脫貧,確保各民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族地區和農村是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全國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特別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脫貧是突出的一塊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針對全國講的,不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每個人都達到同一水平。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如果幾千萬貧困人口的問題不解決,幾百個貧困縣的問題不解決,就不能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實現小康,就是說56個民族都要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但不可能是同一個水平的小康,底線要求的標准就是到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要全部實現脫貧,消除絕對貧困。
因此,要如期達到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脫貧底線,是我們黨和國家今后幾年一定要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首先,繼續促進和落實民族地區發展的差別化支持政策。我國幅員遼闊,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各具特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特別是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必須與各自地區的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背景結合起來。要強調政策的針對性,如我們已經在堅持和推進的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及特色村寨等,均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差別化支持”政策。隻有這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才能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擼起袖子加油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所有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思想,不讓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貧困人口掉隊的重大舉措。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也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求的根本途徑。要精准識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在預定的期限內全部達到底線標准,不留死角,如果通過扶貧措施不能全部脫貧的,要通過社會安全保障措施兜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既是對我們黨和國家民族工作近期目標的新要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原理的時代性反映,更是對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深刻體現。
(丁凡平)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