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10日14:47 來源:《內蒙古日報》
習近平:“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邁過去的
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麼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的致辭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的概念,是指當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制鎖定,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人均國民總收入難以突破中等收入水平的上限,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一種狀態。
中國已經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面對國內外一些機構以及個人對中國發出謹慎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警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肯定要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同時也表達了進一步發展的迫切性。
中等收入階段:可能是希望的春天,也可能是失望的冬天
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躍進高收入國家行列。按照國際經驗,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后,很快會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是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時,擺在面前的可能有兩條道路。恰如狄更斯《雙城記》裡所描繪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景: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兒面前應有盡有,大伙兒面前一無所有﹔大伙兒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兒正在直落地獄。
一條是拉美式的道路。拉美一些國家,如委內瑞拉、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墨西哥、智利等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隨后就出現了收入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失業率持續攀升,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各種社會矛盾凸現和激化,社會動蕩不安,群眾的抗爭此起彼伏等狀況。阿根廷在1964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超過1000美元,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巴西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5000美元。但直到2014年,根據巴西官方統計數字,人均GDP按當時匯率計算約合11345美元,仍沒有突破聯合國最新劃定的中等收入國家標准。拉美地區還有許多類似的國家,雖然經過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幾經反復,但一直沒能跨過高收入的門檻。還有一些國家收入水平雖然在提高,但始終難以縮小與高收入國家的鴻溝。拉美國家普遍滯留時間超過了40年,其中阿根廷已有53年,目前仍然看不到走出“陷阱”的希望。
另一條是日韓式的道路。1968年日本的GDP總量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均GDP為1450美元,隻排在世界的第20位。然而,在此后不到10年的時間裡,日本的人均GDP繼續高速增長,不僅在速度上大大快於歐美發達國家,而且基本保持了社會的穩定。1985年人均GDP為11465美元,突破了當時1.1萬美元的標准線,平穩度過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韓國在1980年時人均GDP是1645美元,到1987年時超過3000美元,1995年韓國人均GDP就已達到了11469美元,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堅定信心: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會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習近平總書記的回答是:“不會”。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從此國際國內關於中國將落入“陷阱”的預言和懷疑聲就此起彼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抱有信心,中國不會落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自信來自於實力。首先,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帶來了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升。1979—201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達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隻有2.8%,這樣的速度也超越了經濟起飛時期的亞洲“四小龍”。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2013年和2014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達到7.7%和7.4%。中國GDP總量從1978年的3650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636463億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1978年僅為382元,2014年達到46629元,約合7575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上等收入國家。我國建立起了部門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再加上內部市場巨大、人力資本充足的優勢,使我國抵抗風險能力較強,發展回旋余地較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其次,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活力,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全面發展,有效應對了各種風險和挑戰,維護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並仍將帶領我們乘風破浪。
無需揚鞭自奮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看到我們面臨的一些挑戰,諸如出口空間縮小、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失衡、資源環境的硬約束加劇、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公共服務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絕大多數沒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明確各自的邊界,在資源配置方面,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型,是實現有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途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發展方式基本上是“資源型經濟發展”加借貸消費型增長模式,沒有建立起民族產業,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吸收借鑒他們的經驗教訓,我國一定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污染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產業和服務業轉型,為我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實現跨越需要創新和人才。“日新之謂盛德”,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賢才,國之寶也”,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一國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低成本優勢會逐漸失去,在低端市場面臨低收入國家的競爭壓力﹔而受限於研發能力和人才資源,在中高端市場又很難與發達國家進行競爭。此時,實現跨越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
實現跨越,需要有良好的社會財富再分配模式。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隻注重財富增長,而忽略了財富分配,造成內需不旺和社會矛盾激化等現象,影響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努力縮小全社會收入差距﹔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些指導思想和舉措的良好貫徹實施,將會優化社會財富分配,造福於廣大民眾。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帶領下,深刻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全國上下堅定信心,開拓創新,不斷化解矛盾和挑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指日可待。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楊慧蘭)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