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10日08:44 來源:《內蒙古日報》
要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調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舉措,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點,對准焦距,找准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
在《咬文嚼字》雜志評選的“2015年十大流行語”中,“獲得感”位居首位。這一流行語的最早出處,是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一詞由此迅速流行,且使用范圍出現固化趨勢,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准。
全面深化改革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獲得感是共享發展理念的最終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用“共享”發展理念揭示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出發點,進一步強調了所有的改革最終都要惠及老百姓的基本目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對實實在在“得到”的一種強調,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這些“更”字就是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關鍵詞。
改革與民生建設緊密相連。“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獲得感不僅是歷次深改組會議強調的精神,也逐漸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准。到今年9月24日,深改組成立1000天。這1000天以來,深改組召開會議27次、審議162個文件,涉及社會民生改革、經濟改革、法治改革、反腐改革等領域,其中47件涉及社會民生改革,位列幾大改革之首。其中,第四次深改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被譽為“繼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最具有革命意義的一次改革”。這次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到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增加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的機會和總人數。第十九次深改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打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雙軌制”,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這意味著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后,城鄉居民不再受城鄉身份的限制,參加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按照統一的政策參保繳費和享受待遇,城鄉居民能夠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醫療保障權益。這些文件的相繼出台既是關於共享發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們推動共享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雖然獲得感是一種主觀感受,但卻體現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思路,與民心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教育招生、社會保障、就業創業、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就是改革的明確方向。
讓人民群眾享有哪些獲得感?
從國際公認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各項指數和世界排名都有所提高,從2012年的101位躍升至2015年的90位。排名的上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成果,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民之疾苦,國之要事,我們要竭盡全力,堅決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這項承諾的兌現。隨著惠及民生的政策密集出台,順應新期待的改革相繼啟幕,以及“真金白銀”的不斷投入,民生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百姓的獲得感在通向中國夢的裡程上不斷提升。
精准扶貧全覆蓋。為完成2020年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體脫貧的目標,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貧的明確要求,並精准設定了扶貧攻堅的具體步驟:產業扶持解決3000萬人脫貧,轉移就業解決1000萬人脫貧,易地搬遷解決1000萬人脫貧,社保政策兜底解決2000多萬人脫貧。而僅“100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一條,背后的投資高達6000億元。
社會保障提質擴面。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基本養老金月平均水平2015年達到2200多元,是2010年的1.7倍。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2014年比2010年平均提高均10個百分點。城市和農村低保平均標准分別由2010年底的每人每月251元和117元提高到2014年的411元和231元。多管齊下,較好地發揮了收入分配“調節器”和社會運行“穩定器”的作用。
教育向困難群體傾斜。中央最新出台的城鄉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明確東西部地區普通中小學校生均標准,惠及全國25.4萬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1.38億在校學生。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寄宿制學生、民辦學校就讀學生、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殘疾學生成為最大受益群體。同時,為支持我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2016年9月份財政部投入927億專項轉移金用於學前教育資助、提高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中小學及幼兒園老師國家級培訓計劃補助等,緊緊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一戰略,重點向貧困地區和特殊教育傾斜。
醫療衛生投入自2009年醫改啟動以來,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逐年增加。根據財政預算數據統計,2009年到2015年全國各級財政醫療衛生累計支出達56400多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0.8%,比同期全國財政支出增幅高4.8個百分點。重點用於支持全民醫保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支持公立醫院改革,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支持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2016年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支出預算達1.2萬億,加大對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支持力度。
在經濟結構調整壓力不減、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的民生投入逐年加大,要完善龐大的社保體系,為億萬人民生活兜底﹔實行“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扶貧攻堅戰﹔破解空前艱巨的就業難題,各級政府面臨的壓力和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都在增多,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深化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民生建設砥礪前行,必為中國夢增光添色。
(執筆人:張敏)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