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9月12日10:35 來源:《內蒙古日報》
“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習近平在《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一文中引用
“君子檢身,常若有過”是我國古代名著《亢倉子》中的一句名言。亢倉子是道家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即洞靈真人,又庚桑子。相傳其著錄了《亢倉子》一書,“君子檢身,常若有過”這句名言,即出於此。其原文為“人有偏蔽,終身莫自知己乎?賢者見之寬恕而不言,小人暴愛而溢言,親戚憐嫉而貳言。人有偏蔽,惡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究其大意,可理解為:人有缺點,一生都不能自省自知嗎?對於人的缺點,賢者會因為寬容而不說,小人會因為尋求偏愛而竭盡溢美之詞,親戚會因為憐憫呵護而不當面講穿,所以人的缺點隻有靠自知。君子要時時反省檢查自己,就像知道自己經常會有缺點過失那樣。
早在2007年,習近平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在市委常委學習會上就強調: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該切實做到“六個始終不能忘記”,深刻理解“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內涵,經常思考“做人”“公仆”“權力”“考驗”等問題。習總書記在《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中引用此典,告誡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時刻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謙誠態度,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在實踐中把做人與做官統一起來,把學習與改造統一起來,把“立言”與“立行”統一起來,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把做人的過程看做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看做是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就像毛主席當年號召共產黨員的那樣,把自己培養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認識自己:人類的最高智慧
“人貴有自知之明”,中國古人以自我認知為貴。的確,正確地認識自己本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儒家重視人生三重角色的拷問:對任務的忠誠、對交友的誠信、對學習的尊重。領導干部更需要這種“三省吾身”的精神,除了重視別人的評價,關鍵要經常反躬自省,適時地沉澱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要能夠實事求是地認清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武斷偏執,也不人雲亦雲﹔既不盛氣凌人,也不奴顏婢膝。認清自己的能力和責任,時時警誡自己、修正自己、充實自己,用慎獨的態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強調了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重要影響。中國歷史上,在君子之德正能量的感召和帶動下,在“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自省思想規范下,一些朝代出現了風清氣正的和諧政局。君子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以“兩分法思維”看待自己。魏子有言:“源靜則流清,本固則風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君子坦蕩蕩,行事光明磊落,言行合一。君子高風,自非聖賢,有所明,必有所蔽﹔有其長,必有所短。《新唐書?魏征傳》總結“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意旨是說隻要經常反思為什麼“危”、為什麼“亂”、為什麼“亡”,反省時弊,則盛世可期﹔《呂氏春秋?先己》中也有“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的警句,強調了自我認知的重要性。而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宋戴復古《寄興》)、“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左傳?宣公二年》)等名言更是不勝枚舉。
岳麓書院有一副對聯“是非審之於己,得失聽之於人”,明確提出了自我剖析、自我審視的為人原則。在西方,許多名人名言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古羅馬人西塞羅曾說:“所有的人都是有錯誤的,但固執錯誤者就是蠢貨”。大文學家莎士比亞也曾說過:“為過失辯解,那麼過失就會更醒目。”可見,不回避錯誤、敢於承認錯誤,不文過飾非、掩飾錯誤,勇於改正錯誤,才是真正的君子。秉持“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韓非子·安危》)思想的人,實際上是對個人修養的不自信,多是自我約束不嚴的人。“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真正的君子會居安思危,常常反思自己,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過也,人皆有之,見之勸也,其幡然而悔”,君子這種優良的品質,非常值得當今黨員干部們學習的。“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黨員干部們要時常放下身價、停下腳步,總結成敗得失、經驗教訓,淨化自己的心靈。人隻有不斷總結、不斷修正、不斷積累,嚴格地要求自己,才能夠深入思考人生的本質,以淡然、冷靜的態度面對身邊的一切。亦即“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
把握自己:干部的核心素質
作為人民的公仆,領導干部應當以“公仆之心”立命,為人民鞠躬盡瘁。一方面,要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敢於面對困難、接受挑戰,善於克難攻堅、控制局面,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另一方面,要受得了委屈、吃得了虧,能夠正確對待非議和責難,能夠忍受各種誤解和屈辱。要胸懷寬廣,能屈能伸,不抱怨、不嫉恨、不偏激、不沖動,不以怨報怨、以怨制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胸懷博大的高尚品德。
孔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干干淨淨干事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工作和生活作風的具體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評判一個領導干部是否值得信賴的重要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君子檢身,常若有過”,實際上是對黨員干部“把握自己”更為經典的勸誡。一些黨員干部不能經常審視自己,容易出現信念動搖、思想糜爛、作風腐化等“精神缺鈣”的行為,最終導致理想信念缺失,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把握自己,就是要求黨員干部“站得高、沉得下、沖得上”。能夠站在全局的視角看待問題,深入基層,關注民生,有帶領群眾的能力、氣魄和勇氣。作為領導干部,在加強人生觀、價值觀改造的同時,要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要以平常心態對待名利得失,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要堅守住心靈的“防護堤”,自覺清除自己思想中不健康、不正確的微弱萌芽,做到堂堂正正為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淨淨做事。
大多數領導干部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之路,根本上是沒有把握好自己,沒能耐得住寂寞、用得好權利,沒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的手,守住自己的嘴,收住自己的腿。曾國藩告誡子孫說:“慎獨則心安。”對於黨員干部而言,“慎獨”意味著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況,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守法守規,言行一致。慎獨慎微離不開自省。領導干部隻有心裝百姓之苦,常修為政之德,才能無愧於百姓、無愧於國家。
“君子檢身,常若有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干部“慎獨慎微”的具體要求。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不斷修身養性,成為民眾的道德表率。領導干部隻有經常審思自己,將廉潔從政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能真正地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執筆人:秦兆祥)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