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9月12日08:33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並有過一系列精彩論斷。早在2012年12月考察廣東時,習總書記就指出,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借用“根”與“魂”,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於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極端重要性。

“源泉論”與“根魂論”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思想。“根魂論”注重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源泉論”則重在揭示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當下中國,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和道德精華有待深入挖掘和闡發,能夠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延續精神命脈 激活文化基因

源泉,原本指大自然中流水的源頭。古詩中寫得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泉水能夠保持長流不息、清澈怡人,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源源不斷地涌出來。源泉常用來形象地比喻事物的根源,比如,“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會枯萎”“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用“源泉”來形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不僅形象貼切,而且鞭辟入裡,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再認識、再發掘、再提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綿數千年,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裡,構成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什麼是文化基因呢?在生物學中,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單元,決定和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使得生命體延續並遺傳相似的特性。文化基因則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的構成和特性,代代相傳,且不自覺。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並左右了每個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具有“日用而不覺”的特性。也就是說,那些蘊含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理不用強調,百姓就自然而然地認同、就接受,按照這些道理行為處事。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凝聚著祖先的智慧和經驗,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依然具有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我們非但不能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還有積極地繼承和弘揚。而且,也因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特性,習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我們要激活文化基因,用其中的養分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使其獲得最廣泛的認同,贏得最大公約數,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為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深挖優秀傳統 掌握思想精華

傳統的中國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體系。中國人崇奉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講求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

習總書記著重指出,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尤其值得我們不斷深挖,准確把握,汲取營養,古為今用。前者從國家和民族層面,后者從社會和個人層面,高度概括總結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和精華。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國歷史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每逢外敵入侵、天災人禍、艱難險阻,都激勵了無數中華優秀兒女挺身而出,為保家衛國而拋頭顱、洒熱血、獻青春。愛國主義形成並維護了中國統一的政治局面,今后也必將是維系中華大家庭團結的精神紐帶。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從不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古訓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個字道盡創新的強烈願望。在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的今天,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國家層面講,如何激發潛在的創新動能,已是關乎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因此在精神層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改革創新的精神、勇氣、智慧。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修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些在古代“自我修身”的價值觀念,已逐漸轉變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園,是中國人做人處事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在今天公民社會的道德重建中也有著巨大生命力。就拿守誠信來講,這是中國人公認的美德之一。社會生活中,那些講誠信的人一諾千金、言行一致,總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而那些不講誠信的人,言而無信、輕諾寡信,總會遭到人們的厭棄和鄙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完善,為了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現階段更需要誠信的建立、健全。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習總書記在談到這個問題時特別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繼承傳統本身不是目的,關照現實才有意義。“我注六經”最終是為了“六經注我”,否則就成了象牙塔裡的陳腐學問,沒有實際意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不能照單全收,要有鑒別、有揚棄,繼承發揚其中的正能量,吸取對於提升國人道德水准、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精華。比如“三綱五常”中的五常,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作為構建現代社會倫理關系的借鑒﹔而“三綱”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與今天的家庭關系和社會秩序嚴重抵觸,早已為時代所淘汰。所以,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具體分析和仔細剝離,切忌一鍋煮和一刀切。

習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轉化與發展的關系,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和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這就告訴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真正成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要用符合時代需要和大眾口味的形式對傳統文化作出新的闡釋,使之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

總之,繼承傳統不是要簡單地回到傳統,而是要使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相融合,發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倫理的新苗,使其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和價值支撐。

(執筆人:白江宏)

(責編:實習生、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