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8月22日08:23 來源:《內蒙古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扶貧脫貧工作做出重要講話和指示,並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精准到戶、精准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
要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關鍵是要找准路子。找准路子既要找到普遍致貧的原因,也要每一人、每一戶、每一村進行具體分析,辯証把關。既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也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更要解決好“為何要扶”的問題,促進脫貧的有效性、及時性和完整性。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扶貧脫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工作思想的不斷深化與創新,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從個體和整體角度來推動扶貧脫貧工作的辯証思維,也是“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理念體現和深刻詮釋。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時不我待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進行扶貧脫貧,是黨執政宗旨的體現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江西考察時指出:“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進行扶貧脫貧,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使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根本變化。2011年至2014年,每年農村脫貧人口分別達到4329萬、2339萬、1650萬和1232萬。經過長期持續努力,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是,截至2015年底,全國仍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不少群眾貧困程度還很深。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指出:“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隻有五六年了,但困難地區、困難群眾還為數不少,必須時不我待地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扶貧工作將不得不面對“最后一群人”的問題。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是有效扶貧脫貧的需要。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對於不同的貧困人群、不同貧困人口,實施不同的扶貧脫貧措施,才能更加有效。給人“魚”總有吃完的一天,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可以受益終生。扶貧脫貧絕不是給“一隻羊”或“幾袋面”的問題,那是救濟而不是扶貧,找不對“窮根”甚至可能形成“扶貧依賴症”。有媒體報道,有些革命老區,扶貧工作政策好了、力度大了,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依賴症”:部分農民“等靠要”觀念開始抬頭,脫貧的主動性降低了,致富的依賴性增強了﹔更有甚者,就連日常生活,也指望政府救濟、補貼,隔三岔五到基層政府要錢。貧困戶淨吃淨落,等著領錢絕不是有效扶貧脫貧。進行有效扶貧脫貧,就要針對性地找准其貧困的原因,給予其脫貧致富的渠道、方法,並完善相關制度安排,變“輸血”為“造血”。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精准,成敗之舉在於精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見實效。”這就需要把貧困程度、致貧原因搞清楚。扶貧的要害在於找對貧困的原因,隻有找對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同地區、不同村鎮、不同家庭以及不同的個人具有不同的致貧原因。領導干部要深入調查分析,常到貧困戶家裡坐一坐,入村入戶,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認真研究扶貧開發面臨的實際問題,創造性開展工作,精准歸類。比如,由於地區交通等客觀條件太差以及自然災害致貧,可以通過搬遷、補貼等方式解決﹔由於醫療費用致貧,則要通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加以解決﹔由於喪失勞動能力致貧,則要通過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給予保障。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實現精准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要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脫貧對象身上。在實踐也逐步形成了“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重大舉措與渠道。具體執行過程中要切實理清貧困群體和貧困住戶“缺乏什麼”“需要什麼”以及應該“給予什麼”“給予多少”等基礎問題,避免“千村一面”“前戶一面”“費力不討好”的現象。總體而言,找對“窮根”,明確靶向,進行扶貧脫貧,實現精准,仍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發力:
首先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把脈施治。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貧困人群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這樣就需要更加注重教育脫貧,通過發展教育脫貧一批。“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務必把義務教育搞好,確保貧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
其次要切實加強各級黨委和政府尤其是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基層是基礎。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願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選派扶貧工作隊是加強基層扶貧工作的有效組織措施,要做到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最后還要激發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欠發達地區不是包袱,要給予政策、賦予觀念,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條件。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要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願苦干、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准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實踐証明,貧困地區隻要立足實際,找准主攻方向,發揮好比較優勢,提高自我組織、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造血功能和發展活力,完全可以加快發展。
(執筆人:韓鵬)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