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倪
2017年06月08日08:30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在這個和風暖陽的五月,中國迎來了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辦的最受世界矚目、最長袖善舞的一次國際會議,包括29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來自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約150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高峰論壇。
“當各國都在擔心全球化已處在‘十字路口’,甚至可能出現倒退之時,‘一帶一路’這樣一個秉承合作、開放、包容原則的重大區域合作倡議,也被賦予了更為特殊的意義,其不僅是對全球主流社會更加堅定全球化信心的一針‘強心劑’,更將對維護全球化大局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日前在接受《中國發展觀察》專訪時,這樣闡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對中國助力全球化的關鍵作用。
隆國強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全球治理體系所作的重要貢獻,也在向國際社會表明,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在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領域的智慧與能力。對中國自身而言,“一帶一路”倡議也將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水平,從過去更多注重利用外資、擴大出口的務實層面提升至全球治理層面。同時,中國也將參與全球治理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拓寬和提升了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范圍與視野。
他同時強調,“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仍面臨包括認同問題、落實區域層面合作、機制化建設、端正合作國及國際社會認知等諸多挑戰,今后仍須繼續努力突破。同時,在積極謀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區域協定和戰略對接方面,今后我們應在秉承尋求各國共識、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原則的同時,鼓勵盡快形成更多早期收獲項目,進一步激發各國的合作激情。
“一帶一路”拓寬我國對外開放政策新視野
中國發展觀察: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全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動力減弱、增速放緩和治理乏力的新階段下,您如何評價“一帶一路”倡議對助力我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起到的重要作用?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召開,今后其將為中國助力全球化帶來哪些影響?
隆國強:首先,從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層面看,“一帶一路”是中國為全球治理體系所作的重要貢獻,亦在向國際社會表明,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在參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全球治理的智慧與能力。
對中國自身而言,也將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水平,從過去更多注重利用外資、擴大出口的務實層面,實實在在地提升到了全球治理的層面。在全球治理的改革中,中國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合作理念。同時,中國也將參與全球治理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拓寬和提升了我國開放政策的范圍和視野。
其次,從務實層面看,“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本身同樣有深遠意義。一是有利於中國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對外出口的市場集中在發達國家。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我國裝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在逐漸增強,也需要尋求更多國際市場。而從新興市場入手是很現實的選擇。其意義不僅在於我們的出口增加了多少,更體現在出口結構的升級。
二是為中國企業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創造新的條件。中國用十年時間,由一個利用外資大國轉變為對外投資大國。對外投資的背后,是中國企業作為一個主體在全球配置資源。近年來,我國對“一帶一路”的投資主要包括資源領域,如礦業。對企業而言,有利於其控制資源﹔對國家而言,亦有利於保障資源能源安全。還包括通過建立工業園區,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境外,讓我國企業在國內要素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能夠繼續運用好我們的技術、銷售渠道。當然,在此過程中的所有合作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的,也為東道國帶去了就業、稅收、出口創匯等。因而,“一帶一路”為我國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創造了新的空間和機會。
“一帶一路”倡議是統領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的總綱領,無論是在治理層面還是開放層面,都使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產生了巨大變化。今后更加長遠的影響還體現為,比如通過重要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國際大通道的建設,從而保証中國與國際社會更加密切的聯通、保証我國資源能源安全。再比如,通過金融合作,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等。
當大家都在擔心全球化處在“十字路口”,甚至可能出現倒退之時,“一帶一路”這樣一個秉承合作、開放、包容原則的重大區域合作倡議,自然也被賦予了更為特殊的意義,其不僅是對全球主流社會更加堅定全球化信心的一針“強心劑”,更將對維護全球化大局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如此多的國家和國際輿論都十分關注並積極參與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重要原因。
“一帶一路”仍面臨四大挑戰
中國發展觀察:如今,“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該倡議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以來,已取得的最突出進展體現在哪些方面?又暴露出了怎樣的問題與挑戰?
隆國強:對於已取得的突出成果與進展,首先,在政治認識層面,“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從最初的理解、接受,到如今積極參與的重大轉變。聯合國在其最新政策文件,也將“一帶一路”倡議寫入其中。
其次,在經濟和務實層面,“一帶一路”倡議已有很多早期收獲項目開始落地。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尤其是園區建設)等領域。這些早期收獲項目均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事實上,在國際社會,各式各樣的由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提出的合作倡議層出不窮。為何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能夠獲得如此之高的重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確實是在扎扎實實地落實合作倡議。
“新絲綢之路”倡議的提法,當年希拉裡在任美國國務卿時期就曾提出過,其提出初衷是寄希望於區域合作解決阿富汗問題。為何她的該項倡議最終卻銷聲匿跡?正是因為沒有能夠切實落實到行動中。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憑借扎實的實干精神,讓域內域外國家看到了中國政府的誠心與決心,從而在更加堅定國際社會整體信心的同時,收獲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當然,任何一項倡議在推進過程中都勢必需要克服許多障礙。“一帶一路”倡議今后仍將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認同問題。就目前來看,該問題化解效果總體不錯,但也還有個別國家仍心存疑慮,我們今后仍須繼續努力突破。
二是如何將“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共”字真正落到實處。目前對於“一帶一路”的推進主要集中在雙邊合作層面,今后應更加重視與落實區域層面的合作。
三是機制化的建設。作為一項區域合作倡議,必須有相應的機制作為保障。例如,“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在戰略對接過程中,勢必將出現分歧或摩擦。因此,建立起一個爭議解決機制將是其下一步發展的重要任務。
四是要讓各合作伙伴及國際社會端正認識,“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合作共贏而非單邊援助。作為一項區域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更多的是發揮市場的力量,在平等合作中,做大“餡餅”、實現共贏。具體而言,比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涉及統籌規劃、融資、標准統一、建設維護等多方面,今后都須進一步加強協調工作。再比如防范風險。從一般意義上的風險評級來看,“一帶一路”不少沿線國屬於風險較高的國度。既包括戰亂、政局不穩、恐怖主義等政治風險,也包括商業風險、法律風險、環境風險、文化沖突風險。但我們也不要被風險嚇到裹足不前。合作的進程本身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
求同存異 找尋合作共贏“最大公約數”
中國發展觀察:有觀點認為,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更多在強調與國外沿線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對接,在與國內發展戰略對接方面則研究較少。您對此如何理解?您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與我國區域發展之間的戰略關系?
隆國強:我不認同“目前‘一帶一路’建設不夠重視與國內發展戰略對接”這樣的說法。
首先,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是作為一個國家參與其中,我們應從國家層面來思考如何促進“一帶一路”的合作,以實現共贏。而作為國家內部的不同區域,由於區位優勢、產業結構的不同,在參與該倡議時自然也會面臨不同的機遇與挑戰。對此,中央政府在頂層設計層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針對不同省區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的不同定位,有針對性地設立了核心區與多個支點城市。更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也應從自身優勢出發,找准定位。我們看到,目前國內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積極主動地配合中央戰略,同時也在中央戰略中尋找自身定位和機會。
而在這種積極主動的熱情中可能出現了些許偏差,一些地方政府過於迫切地想要提高自身戰略地位。究竟如何發揮國內各地方的區位優勢進行戰略對接,未來仍須進一步加強深入研究。因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在不斷推進的動態過程。如何在動態的過程中把握住自身機遇,不僅對中國,對各國而言都是一項挑戰。
同時,今后國內各省區之間應加強協調合作,避免惡性競爭。比如不少地方都在積極建設的中歐班列,目前就已暴露出了疏於協調及惡性競爭的問題,包括相互爭奪貨源、競相給予補貼等。地方政府的積極與熱情固然是好,但如何在建設過程中避免這種重復性的惡性競爭,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本屆政府提出的新三大區域經濟戰略,包括“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這三大區域經濟戰略間,既相互聯系,又各自有著不同的戰略定位與目標。京津冀協同發展更多著眼於環渤海地區,致力於統籌京津冀三地發展,在化解首都“大城市病”問題的同時,加速河北地區發展步伐。長江經濟帶是在保護的前提下,著力開發長江沿線省市的發展潛力。而“一帶一路”則是一項對外合作區域戰略,更多著眼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中國發展觀察:誠如您方才所言,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正在不斷邁上新台階。我們從過去被動地接受與學習國際慣例,到如今參與和主導制定國際規則。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條件和利益訴求又是不盡相同的。今后,對於在積極謀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區域協定和戰略對接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隆國強:首先,尋求各國共識。誠然,“一帶一路”沿線的所有國家都會有自身的獨特訴求,但所有國家也都會有共同的訴求。所謂合作,就是要找尋這種共同點,求同存異。對“一帶一路”倡議而言,各國最大的共同訴求即在於求合作、求發展。這其中,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各國已經達成共識。“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因此,通過加強基建來促進發展,已成為各國合作的一項“最大公約數”。
同時,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協商的過程實則也是彼此妥協的過程。各國都不應將自身利益凌駕於別國之上。
此外,各國應盡快形成早期收獲項目,讓大家看到切實的合作成果,也更有利於調動各國合作的積極性。切不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三年間取得如此大的進展,除了倡議的確順應時代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在扎扎實實落實該項倡議,並已取得了大批早期收獲項目。一項成功的項目成果勝過一萬句口頭承諾。而成功的早期收獲勢必將繼續激發各國的合作激情。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