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7月18日15:35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全國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局面,都要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要堅決依法懲處和打擊暴力恐怖活動,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牆鐵壁。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少數民族界委員聯組會上的講話
銅牆鐵壁,比喻防御十分堅固,不可摧毀,常用於形容戰爭城池之牢固和結實。201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少數民族界委員聯組會,在會上講話中習總書記要求全國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局面,都要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要堅決依法懲處和打擊暴力恐怖活動,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牆鐵壁。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牆鐵壁,這既是習總書記對全國各族人民提出殷切的期望,又是對各族人民的嚴格要求。其關系重大,意義和影響深遠。
民族團結是前提和基礎,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是目標和宗旨。隻有各民族彼此協作,相互依存,才能維護社會穩定,捍衛國家統一,實現共同的民族利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牆鐵壁之核心和基石為民族團結。筑牢民族團結之銅牆鐵壁,則有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之金城湯池。當然,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也會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沒有社會的穩定,各民族隻能是一盤散沙,動蕩不安。沒有國家的統一,各民族隻能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民族團結奮進,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穩定和維護了國家統一。但由於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斷增多,同時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又將長期存在,因此新形勢下的民族問題又具有新的特征,民族團結也出現了新的影響因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勢頭和發展低水平並存﹔國家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並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增強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並存,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更加復雜﹔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並存。
五個“並存”是民族問題面臨的新的階段性特征,也構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新因素。五個“並存”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習總書記在科學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后作出的重要判斷。新的階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國當前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極端重要性,同時也對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捍衛祖國統一提出更高的要求。各族群眾要深刻認清當前我國民族問題的階段性特征,對各種形勢做出准確把握,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倍加珍惜民族團結、自覺維護社會穩定、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牆鐵壁。
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各民族和睦相處就是指在祖國的大家庭裡, 要真正形成各民族“同呼吸, 共命運, 心連心”“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 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各民族和諧發展即指各民族“同甘苦,共患難,風雨同舟,同心協力”,形成在經濟上共同發展、相互協調,在政治上民主平等、共同參政,在文化上增強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良性運行狀態。隻有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才能彼此協作,相互依存,更好地實現民族團結﹔隻有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隻有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才能有序綠色、全面協調、長遠持續、整體共享的發展,從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才能最終能捍衛祖國統一。
各民族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我國少數民族大多位於邊疆和國防戰略要地。在全國135個邊境縣(旗、市、市轄區)中,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有107個。從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廣西到海南的10個邊境省區,居住著佔全國近70%的少數民族人口。還有朝鮮、赫哲、鄂溫克、蒙古等34個民族跨境而居。許多在國界線兩側的同一民族往來密切,進出頻繁,包括探親訪友、通婚互市、朝廟拜佛、節日聚會,甚至過境耕種放牧等。少數民族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開展邊境貿易合作及加強和鄰國友好往來的前沿陣地,但也是敵對勢力進行滲透、分裂和策反的薄弱地區。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邊疆地區,開拓和保衛了祖國遼闊的疆域。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各族人民群眾更要擔當起主人翁的責任,珍惜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筑牢守邊固土的森嚴壁壘和堅牆利壁。依法懲處和打擊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編織好邊疆安定的“防火牆”和國家安全的“過濾網”,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
各民族要培養共同體意識,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你來我往,而又各具個性的中華民族多元統一體。中國國內任何一個民族不論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心理素質有何差異,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其成員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女。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系。”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強調各民族共同創建了祖國大家庭,強調在中華偉大事業中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是塑造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和依賴,引導各族群眾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上來。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筑社會安全之堤,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執筆人:張時空)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