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6年07月11日16:32 來源:《內蒙古日報》
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風格豪放、氣勢磅礡、意境深遠、胸懷廣闊,被南社盟主柳亞子盛贊為千古絕唱。開篇三句對北國雪景的描述,把讀者引入到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不禁讓人心馳神往。
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形狀上好似一隻回旋鏢,面積有118.3萬平方公裡,南北直線距離1700多公裡,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裡,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較高的緯度和海拔使得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夏季短暫、冬季漫長,同時還伴有頻繁的冰雪天氣。嚴冬漫漫、冰天雪地的環境看似惡劣,但這卻是內蒙古的真實面貌,是內蒙古固有的自然環境狀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簡短的話語辯証地結合了兩項工作: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樣的辯証思維對內蒙古發揮自然資源優勢進行經濟發展也是一種啟迪,既不破壞生態環境,又能立足現實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內蒙古地廣人稀,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耕地的人均面積均居全國第一,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的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鄉面貌變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自然環境的破壞卻日趨嚴重。由於亂砍亂伐、過度放牧、人口增長等原因造成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耕地和草場面積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日益突顯。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內蒙古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設立單獨篇章闡述生態文明,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要求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為生態環境保護保駕護航,內蒙古應以此為契機,突出自身的自然環境優勢,在廣袤的北疆大地上,用自己的原始美、生態美、自然美、民族美為人民帶來福祉,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實施對於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要想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政府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關鍵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肩負著生態責任,處於主導地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踐行者。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標准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綠色發展﹔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培育全新的生態道德和倫理觀,倡導綠色消費,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通過建立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財稅政策和相對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運用經濟手段,激勵資金投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在實現產業綠色發展方面,可以通過發展生態工程建設將內蒙古的劣勢資源轉變為優勢資源。比如,佔內蒙古面積1/3強的荒漠化地區,是荒蕪干旱的不毛之地,但也是日照天數最多的地區和大漠風光最為典型的地區,強烈的陽光、連綿起伏的沙丘、神秘的自然景觀……這些看似惡劣的生態環境,但也可以創造出巨大的財富。政府可以通過鼓勵發展太陽能產業、旅游產業、科學研究項目,讓荒漠地區充滿生機,讓荒山野嶺變成金山銀山,從而推動內蒙古沙產業的發展。
在內蒙古的對外宣傳方面,政府可以借鑒習近平總書記的辯証思維翻轉人們對於內蒙古的印象。比如,內蒙古許多地區的冬季雖然是冰天雪地,但也是銀裝素裹的童話世界,遼闊的草原、連綿的群山、縱橫交錯的河流都被白雪覆蓋,再加上淳朴好客的人民、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這樣的自然稟賦也可以創造出巨大的財富。政府可以通過宣傳吸引游客在冬季到這裡旅游,讓內蒙古的旅游淡季變成旅游旺季,讓冰天雪地變成金山銀山,從而打破內蒙古旅游業季節性單一的屏障,進而推動內蒙古旅游業的全面發展。政府由於特有的號召力、影響力、強制力以及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產品屬性,具有引領踐行的主導職能,政府的生態環境責任是政府的政治責任、人文責任的有效延伸,體現了政府的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
許多企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企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履行其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是企業的環境行為。企業環境行為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促進自身創新,進而實現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形成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模式。面對來自政府、市場、公眾的環境壓力,企業應採取宏觀戰略、制度變革和生產調整等措施和手段,接受環境壓力,並轉為環境成本,根據自身的情況和認知,做出相應的環境行為響應,將一部分乃至全部納入企業預算,使原來由社會承擔的環境外部負效應轉為企業承擔,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綠色發展模式是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新模式,選擇綠色發展模式是內蒙古的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旋律是綠色生態經濟,政府也必然會採取嚴格的環保措施和環保標准加大企業的環境成本,因此,提前採取綠色戰略的企業必將會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佔據主動。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即需要政府層面的保障機制和企業層面的自覺行動,又需要社會層面的監督推動,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崇高事業。“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美好家園要靠我們共同建造,每一個公民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設者和監督者,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環境質量改善的巨大力量。建設美麗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的風景線是我們每一個內蒙古人的應盡的義務和努力的方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執筆人:王珊)
相關專題 |
· 《學習論理》——內蒙古日報理論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