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蹄疾而步穩”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5年09月22日14:23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要“蹄疾而步穩” ◎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將越來越深,對此也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

——2014年1月22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的講話

“蹄疾而步穩”最早用於描述駿馬奔騰,速度快、步伐穩。賽馬時,裁判員號令一發,騎手們一個個躍馬揚鞭,奮勇爭先。而要想贏得比賽,除了要跑得快,還要跑得穩。隻穩不快,很難獲勝,隻快不穩難免落馬摔倒,無功而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穩”,意在強調堅持敢試敢闖和穩扎穩打的統一。在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的當下,不可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置身其中,蹄不疾,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步不穩,則如醉漢走路,東倒西歪。

看清前路才能“蹄疾而步穩”

如果說改革是一匹奔馳的駿馬,要想讓駿馬既保持應有的速度,又步履穩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認准目標、看清前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也就是說,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就越要堅定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而這樣的信心和勇氣也源於中國經濟體量的今非昔比。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即使是當前7%左右的增長速度,在全球仍是名列前茅。以今年上半年為例,我國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經濟基本面企穩向好。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49.5%,國民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0%﹔從節能降耗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同時,我們更應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三証合一、一照一碼”加快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火如荼……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並不斷蓄積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而且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的實施,必將打破各地區的藩籬,使資源配置效率得到全面提高。“蹄疾步穩”、奔向目標有其充分的物質保障。

看到成績,可以增強我們的必勝信心﹔正視問題,可以推動我們繼續前進。從國際環境來看,我國面臨世界經濟發展乏力等外部環境的巨大壓力,以及與發達國家和周邊一些國家之間逐漸凸顯的結構性矛盾,加快改革步伐是世界形勢發展的緊迫要求﹔從國內形勢來看,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加劇,投資高增長難度越來越大,創新對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中高收入階層比重相對於低收入階層比重逐步擴大,資源能源和環境不堪重負,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各種問題大量涌現,社會結構深層調整,利益訴求日益多樣,我們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再次表明,改革一刻不能遲緩,更加不能停滯。

“蹄疾而步穩”要“疾”字當頭

奔馳的駿馬,步子不快、動力不足,就會難以跨過激流險灘,半途而廢。

機遇是提供動力的源泉。抓住機遇,才有可能贏得戰略主動。站在發展的新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能否抓住機遇,順勢而為,逆勢而上,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關鍵。因此,我們要樹立機遇意識,科學判斷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才能夠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例如,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城市化率都在75%以上,2014年末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升至54.77%,比上年提高1.04個百分點,這說明中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的空間。另據權威測算,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間,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1.8個百分點。這對於轉型中的中國宏觀經濟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內需機遇。此外,隨著互聯網的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也為很多新興業態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而這些巨大的市場機會,都為改革之蹄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當然要想一路前行,還要及時清除途中的絆腳石。習近平總書記講“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沖破既得利益的藩籬”。毋庸諱言,改革就是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改變,涉及各個階層群體利益得失。特別是當前的改革越來越指向政府權力的規范與約束,指向現行權力結構和利益格局。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就是,“簡政放權是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最近一年多來,中央政府積極推進的簡政放權,它的作用不僅僅在於消滅在政府部門和國有機構內部滋生各種腐敗案件的空間,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釋放被過多的政府審批權束縛得喘不過氣來的市場活力。2014年,國務院各部門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項行政審批事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149項。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5.9%,形成新的創業熱潮。看似簡單的數字增長,考驗的卻是改革的力度與成效。所以,我們要建立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有力推進機制,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事項程序,給企業鬆綁,為創業提供便利,既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為改革之蹄提供平坦的路徑保証。

“蹄疾而步穩”要“穩”字壓陣

奔馳的駿馬,步子不穩、后勁乏力,就會打亂節奏、人仰馬翻。

有了動力,還要穩住速度,才能為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贏得空間。我們不以GDP論英雄,但要防止增速過快回落而導致“栽跟頭”,這就需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一方面,要循序漸進、科學決策。操之過急,定一個目標就搞一陣風式的推動,是改革不可持續的危險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們一定要堅持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戰略上要勇於進取,戰術上則要穩扎穩打。”所謂欲速則不達,全面深化改革是循序漸進的工作,是既要敢於突破,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打穩扎地推進。要堅持先易后難,從最緊迫的事項改起,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對認識還不深入又必須推進的改革,要試點先行,找出規律,凝聚共識,為全面推開積累經驗、創造條件。同時,出台各個領域改革方案和舉措,都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作出社會風險評估和可行性論証,查找突出問題和現實困難,了解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和群眾的所想所盼,切實做到科學決策和充分准備。而改革舉措一旦出台,就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大膽推進,堅決落地。

另一方面,還要與法治並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要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的能力和水平”。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現在,一切事務都要根據法律規范進行操作和運行,改革也不能例外,這是一個新常態。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在法律框架內謀劃改革、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地方立法要跟上改革步伐,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也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配套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要通過法定程序及時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現行法律法規,應當及時修改和廢止,不能讓一些陳舊過時、保守僵化的法律條款成為改革的“攔路虎”和“絆馬索”。隻有始終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才能更好發揮改革和法治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雙輪驅動作用,才能確保我們一直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執筆人:岳淑芳)

(責編:實習生、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