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

積極推動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

周民良

2017年06月07日09:49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信心與決心。雄安新區的設立和提出打造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為貫徹落實好中央重大決策,首先需要認識好、研究好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然后規劃好、布局好、建設好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

體現創新發展新思維

從區域經濟學角度看,設立雄安新區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充分體現了創新發展新思維。

首先,體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新思維。雄安新區距離北京距離隻有100多公裡,屬於非首都功能易擴散區,疏解來自北京的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交通運輸距離較短,隻需支付較少的疏解成本,同時加強京雄兩城經濟聯系的便利化程度較高。另一方面,設立雄安新區,就是要建立一個反磁力中心,抵消北京對資源與要素的吸引力,並對從各地進入北京的人口、物流起到一定攔截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第二,體現推動持續發展的新思維。雄安新區位於河北中部地區,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大。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畫更新更美的藍圖。在雄安發展創新型經濟,內部調整拆遷改造成本較低,發展起點較高﹔而通過加強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並利用好南水北調工程用水,奠定雄安新區創新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促進雄安新區的持續發展。

第三,體現推動產業發展新思維。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些少數民族跨越社會發展形態,直接從原始社會或者奴隸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被成為“直過”民族。在經濟總量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雄安新區,通過植入創新要素,可以走與傳統城市不同的跨越式發展道路,使雄安新區越過產業發展的若干階段,實現產業“直過”,推動創新型產業的爆發式、規模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四,體現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新思維。京津冀地區資源分布嚴重不平衡,過多資源集中在首都,周邊地區創新推動作用嚴重不足。雄安地區三縣屬於河北省的不發達地區,通過疏解功能,發展新興產業,可解決地區間的經濟失衡狀態,帶動雄安新區周邊地區發展,使京津冀地區發展更加均衡。

打造創新要素密集區

京津冀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創新資源,大量的國家級高端科研機構與高水平大學集中在京津冀地區,而且北京有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有濱海新區,但是京津冀地區的創新驅動能力發揮比較有限。根據2thinknow對2015年全球數百個大城市創新指數的分析,亞洲闖入前10位的有首爾(第5位)、新加坡(第8位)和東京(第10位)。而中國的主要大城市在全球大城市創新指數排名不如人意,上海市位於第20位,而北京則位於第40位。

造成京津冀地區創新能力沒有有效發揮的原因可能在於:京津冀地區的創新資源在各個城市被地域分割,大學之間、大學與研究機構之間缺乏有效聯系﹔大學、研發機構與園區距離較遠,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較高。除此而外,專利制度改革還不夠,檢索和評價利用的成本較高,專利制度不能形成有效正向激勵﹔創新的評價體系不規范、不完善。大量的研究停留在實驗室、論文階段,產品創新不能與論文等放在等量齊觀的位置﹔創新成果的轉化收益在研究機構與個人之間如何分配缺乏規范化的政策﹔還存在著大學和科技創新機構區域分隔、重復建設等現象。這些現象表明,在創新要素轉化為生產力方面,存在著橫向延伸障礙的許多地域、制度、政策性問題。

尤其是,在諸如首都這樣政治優勢明顯的地區,縱向行政命令的干預色彩比較濃厚,也會影響到創新要素的自由生成、自由集結、自由利用與自由轉化。

河北省環境污染問題嚴重,雄安新區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上選擇范圍不是很大,就是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產業。黨中央、國務院已經確定了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的定位,未來必然會以創新為動力,推動面向世界前沿創新成果、世界前沿創新技術、世界前沿創新產業方向努力。設立雄安新區,當然希望使未在京津冀充分燃燒的創新之火,在雄安新區燃燒和升華。

在一個全新的區域重組創新資源,至少可重新組織地域創新資源,打破創新資源之間的分割狀態﹔可以有效鏈接創新成果與創新轉化基地之間的聯系,減少轉化成本。如能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推進,將可能在京津冀甚至全球范圍組織創新資源:創新要素可流動,可以順暢匯聚創新要素﹔創新要素可集中,能夠廣泛供給創新要素﹔創新要素能移植,能夠大量重組創新要素﹔創新要素可增值,可以有效轉化創新成果。與此同時,在一個行政等級較高、賦予較多試驗示范功能的新區進行政府管理時,政策限制和干預會較少,創新的空間因而可以增大。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特殊現象是,當不依附於行政管理的要素集中時,這些要素的談判能力對其市場競爭中的價值實現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國有經濟相對集中的地區,國有經濟因為對權力的天然依附,企業與政府的談判能力相對較弱,企業依賴於政府提供縱向保護與金融等資源支持,橫向競爭能力就越弱,同時區域的投資環境就越差。反之,在民營經濟與外資經濟相對較強的地區,企業與政府的談判能力就越強,越要求政府提供更規范化的政策管理和好的投資環境。以此推論,當大量創新資源集中在雄安,而這些創新資源的供給源頭來自不同渠道時,各種不同類型創新組織可以形成集體力量,加強與行政機構的談判能力,進而有助於創造有利於創新潛力釋放的政策與社會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既有可能在專利、利益分配、中試等方面創立新規則或者進行先行先試,其他地方遇到的問題會在雄安新區得到較好解決,從而為全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改革和開放積累經驗。因此,在新區范圍,加強橫向延伸的創新要素與縱向命令的政策管理之間的博弈和協同,可找到融市場效率與政策效率於一體的結合點。

按創新區位論模式布局大學科技城

在創新的整體方向確定后,建設集大學、研發機構、產業園區於一體的大學科技城乃題中之義。相對於以往從級差地租角度提高城市效率角度,從市區往外遷移大學東一處西一處相比,建設大學城本身是好的創意。但是,當下的許多大學城只是把眾多學校扎堆放在一起,缺乏很好的組織聯系,學校之間聯系不便、溝通不暢的問題依然存在。建設雄安大學科技城,不僅要把眾多大學與科研機構放在一起,而且還要爭取地域組織的合理設計,力爭使各大學之間聯系方便,便於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溝通。

在雄安新區這張白紙上描繪未來發展藍圖和布局創新生產力時,區位論是一個很好的理論工具。西方學術先賢杜能、韋伯、克裡斯泰勒等圍繞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城市區位等做了一系列有效率的探索,留下了許多讓人贊嘆的思想精華。筆者認為,在當代運輸成本已經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按照區位論模式在雄安的地域空間配置創新資源,是一項具有意義的嘗試。

大學科技城的核心應是信息圈,建設高水平的圖書館、書店、會議中心、展示中心,方便各大學、研究機構的學生、老師、研究人員查閱資料、購買圖書和進行學術交流。

信息圈外圍應該是創新圈,集中分布大學與研究機構,這樣可以形成門對門的朝向,各類某大學或者科研機構按照扇形向外延伸。在資源組合上,可以按照國家戰略需求與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集中分布機械、電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類型的大學與科研機構,瞄准國際前沿布局創新生產力。可以在其中設立少量綜合性大學,比如遷建或者組建白洋澱大學,增加這一區域的人文氛圍。不同部門隸屬特性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可根據大學研究方向與自身研究的一致性,布局在大學校園內,便於利用大學資源,深化與大學交流與合作,也方便教學與研究角色互換。對於碩士、博士生來說,也多一個創造性研究的學術通道。毗鄰的大學之間不設圍牆,便於跨學科交流與合作,也便於不同大學各類講座、會議、課程等資源的共享。

創新圈與信息圈之間,可就近設立創業圈。這一圈層緊貼校園,距離圖書館和書店不遠,可以布局不大利用自然資源的創新創業大樓、創新車庫、創新咖啡屋、創新輔導站以及創新服務大廳,既可以方便大學生、研究人員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暢通創新創業通道,也方便創業者就近找到助手和兼職工作人員。在創業圈的創新創業大樓之間,可以設立中介服務機構,主要包括人力資源機構、技術轉讓機構、會計、稅務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咨詢服務機構、獵頭公司等。

創新圈以外,應是生活圈。規劃設計住宅區、行政區、商業區和各類生活設施、各類市場,與大學園區保持適度距離,為城市提供必要的服務。生活圈與創新圈之間,可由綠地甚至小橋流水相隔離。

生活圈往外,應是產業圈。其中一部分在大學教學科研的研究人員,產業轉化基地就設置在產業圈,可以方便住宅區的人員在兩個方向工作與創新。國內在建設產業園區方面的經驗十分成熟,產業園區的設立應該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技要素配置比較接近。各類產業園區按照功能與定位不同,可依次分布人才密集型產業區、技術密集型產業區、先進制造產業區。

圈層布局的最外圍,應是產業配套圈,能夠近便地為產業園區提供產品和服務配套。

在整個大學科技城設計中,應以環形與放射型快速運輸通道結合的先進交通運輸形式,便利地連接不同圈層的不同對象,創造更多的創新創業交流機會。

當然,在生活圈與產業圈之間,也應有綠化帶相隔離。在整個圈層結構中,各類區域的主導風向應該平行,以防止有輕微污染的氣體漂流擴散,影響整個區域的創新與生活。

構筑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

建設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將除了探索大都市功能疏解的創新實踐外,更在於在北方形成一個新型改革試驗區,其功能應該與浦東、深圳具有同樣作用。此類新區的設立,不僅會推動京津冀地區創新要素更加合理地布局建設一個新的創新中心,還可以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積累經驗,探索出可推廣政策與可復制經驗。

第一,賦予雄安新區計劃單列的基礎功能,便於組織創新資源和加強創新管理協調。

第二,將雄安確定為科技改革試點區。決策部門可以把一些前沿性研究機構如3D打印、機器人、芯片、高端裝備、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交通、電子等技術研究機構與理工科高等院校疏解到雄安或者在雄安新建,把雄安建設成科研機構集聚區。尤其是,學科類型的多樣化,可大幅度提高交叉科學的創新能力、促進跨學科創新成果的涌現,同時提升區域內技術人才協調與相互配套協作能力。要鼓勵人才的流動、重組、跨領域,使其在適度流動中尋找更好的定位﹔可提供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員重組的研究經費和更大的財力使用范圍,鼓勵其自主選擇創新突破方向﹔要加強科技成果評價制度、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專利制度的改革,推動成果、人才競爭中的擇優汰劣,推動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源源不斷生產出來﹔要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基地之間聯系的各類障礙,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建立新型股權激勵政策,推動金融、法律、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暢通技術創新轉化通道。

23

第三,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高等教育存在明顯不足,大學的教學、考試制度與國際標准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向研究型大學方向轉型是國際趨勢,雄安的高等院校要適應這一趨勢,鼓勵學術研究向國際標准看齊。同時,大學教師不必把編教材作為任務,可大膽拿來,採用世界最好的教材教育學生。應加強高等院校內部的優勝劣汰。教師隊伍可採用合同制把激勵約束結合起來,鼓勵教學創新﹔建立正常的教學評價標准,教師如果不能按照相關標准提供高水平教學授課,可正常解聘﹔學生不能完成應有考核,也可正常降級。同時,應該積極聘任外教,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交流,鼓勵更多優秀教師採用雙語教學。

第四,深化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除了積極推動大部制改革外,應該深化規劃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環境保護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在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方面積極探索、積累經驗,探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府部門應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協商與對話,積極解決高等教育、科研機構在雄安遇到的各類問題,創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氛圍。

第五,產業園區建設體現創新思路。打造國際一流產業園區,重視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加速推進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營造高端、高質、高效的產業生態,推動高技術含量、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帶動性的產業發展,積極促進產城融合,打造技術領先、經濟高效、生態優良、區域和諧的產業科技新城。

第六,把非首都功能疏解與雄安新區的創新動能培育結合起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決策,應得到切實貫徹執行。要把北京的疏解功能與雄安培育動能兩項工作銜接起來,特別注重疏解理工科類院校,在改造調整的基礎上異地高水平再建。搬遷可在假期進行。一些正在進行的試驗實驗不必中斷,可在研究周期結束后再行搬遷。當然,疏解功能不必隻限於疏解北京高校,也可以疏解天津與石家庄的高校。

第七,加強省部共建。可以制定《中國制造2025》雄安行動計劃,把部分國家確定的先進制造項目、高新技術項目放在雄安新區﹔國家科技機構在新設研究所時,可把雄安作為重要基地﹔科技部門、規劃部門在考慮全國性重大科技項目時,可以把雄安作為其中的重要基地。建議一個時期內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中羅列雄安新區專項,加強對雄安新區的創新發展研究。

第八,建設智慧城市。通過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利用,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打造寬帶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感知城市,推動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養生、智慧政務,推動從移動互聯向智能互聯的跨越,以先進技術、超前標准、大眾成本打造國內智慧城市新樣板。

第九,形成良好的創新文化。比如,在美國硅谷形成的勇於創業、鼓勵嘗試、崇尚競爭、信奉合作、追求成功、寬容失敗、許可叛逆、容忍跳槽的獨特文化,也可以移植到雄安創新發展示范區中。要在雄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環境,要有尊重創新異端的態度,當然也要反對創新極端化,各類創新活動要受到法律、法規和基本生活習俗的約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楊文全、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