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華西天地: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採訪紀實

2017年06月06日17:03    來源:《黨建》雜志

原標題:華西天地: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採訪紀實

華西天地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採訪紀實

本刊記者 單慶 郭慧 武淳

  50多年前,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只是一個隻有0.96平方公裡的貧窮落后的小村庄,全村最大的財富隻有9頭水牛。在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華西人走上了發展集體經濟、艱苦創業之路,創造了快速發展、共同富裕的傳奇,華西村被稱為“天下第一村”。如今,漫步華西,村中別墅錯落有致,周邊廠房鱗次櫛比,酒店、公園、醫院、文體活動中心……讓人儼然置身於現代化都市。建設“百年企業、百年村庄”是華西村現任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提出的“華西夢”。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華西村能否續寫傳奇?在新的趕考路上,華西人能否交出滿意答卷?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華西,進行了深入採訪。

有信仰的華西人

  “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

  寫在《華西村歌》裡的歌詞,道出了華西村人的堅定信仰。

  華西人的信仰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來自實踐。

  老書記吳仁寶堅信“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上世紀60年代,他帶領群眾埋頭苦干,平整土地、改土造田﹔后又發展工業,辦起了鍛造廠、帶鋼廠、鋁材廠……

  靠黨富民的好政策,靠領頭創業的好班子,靠艱苦奮斗的好作風,華西人過上了紅火好日子。人均存款超百萬元,家家有別墅,人人有工作。在共同富裕之路上,華西人收獲了真真切切的實惠,堅定了愛黨信黨跟黨走的信念。

  華西人的信仰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在行動上。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吳仁寶堅持做到“三不”: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吳仁寶把組織上給他的1.3億元獎金,全部留給了集體。老書記的一言一行,影響、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華西人。

  華西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永昌,是江陰市陸橋鎮朱蔣巷村人。來華西之前,他是小有名氣的私營企業老板。1997年,楊永昌到華西村尋求合作商機。在和華西人的接觸中,華西村像磁石一樣把他吸引過來。磁力源於老書記的人格魅力,集體經濟的生命力,共同富裕的向心力。楊永昌毅然賣掉了自己的企業,放棄“老板”身份,跑到華西“打工”。他說:“雖然錢掙得少了,可生命的意義大了,做人的境界高了。”

  村民有信仰,村庄有力量。

  在華西村,人們習慣地把吳仁寶叫“老書記”,把吳協恩叫“新書記”。吳協恩說:“一個人沒有堅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點事,也只是小事。”堅定的信仰是華西人安身的根,是華西村發展的魂。村黨委始終堅持思想教育沒有“淡季”“旺季”,幾十年如一日地抓。村兩委和各企業負責人每月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每月召開村民會議,每季度召開黨員會議,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理論熱點。

  富裕起來的華西村第二代、第三代,沒有體驗過艱苦的日子。為了讓華西好作風延續下去,讓年輕人堅定理想信念,村黨委連續3年選派150多名年輕人到貧困地區——貴州省開陽縣禾豐鄉穿洞村鍛煉,讓他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品味生活,啟迪人生。

  出生於1988年的華西村人孫惠強,在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回到華西村計算機公司工作。見到他時,他剛剛參加完鎮上統一組織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考試。談到在穿洞村的鍛煉,他感觸很多:“我所在的那戶人家住在山上,隻有老兩口,條件惡劣,生活清苦。我第一天下地干活,手上就起了水泡。但正是這次經歷,讓我對上一輩創業的艱辛感同身受,更加懂得努力的意義。”

  在華西村,像孫惠強一樣,絕大多數年輕人都積極靠攏黨組織。目前,村黨委下設43個支部,共有2271名黨員,35周歲以下的青年黨員佔36.9%。

  採訪中,記者感受到每一位華西人身上都充滿著一股精氣神,充滿一種理想信念,充滿一種信仰的力量。

有頭腦的華西人

  華西人精明,精明就精明在他們深諳與時俱進。

  “新常態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做現在的事,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面對新一輪調整,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如是說。

吳協恩(右二)在華西工廠與一線工人交流

  2015年年底,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了落實好中央政策,在經過多次調研、反復向村民征集意見之后,華西村黨委把2016年定為“改革年”,開始實施制度、用人、股份三大改革。

  實際上,早在2003年吳協恩擔任村黨委書記后,他就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兩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從量到質的轉變,通過技術改造升級把產品做專做精,走差異化發展道路。近年來,華西村先后關閉了染料化工廠、電纜廠、線材廠等9家高耗能企業,同時,對一些傳統產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升級。楊永昌介紹說,這些年來,華西一直在去產能,並先后投入了11.6億元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改造升級后,不僅排放環保指標優於國家標准,而且發展潛力巨大。

  同時,他們不斷拓展新領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服務、金融投資、倉儲物流、遠洋海工、礦產資源、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多個領域全面開花,形成了傳統產業、服務業“兩條腿、同步走”的新格局。涉足典當、擔保、咨詢、創投、小額貸款等多個金融業務﹔在莫桑比克開採花崗岩,“莫桑比克黑”成功打入海外市場﹔引進日本技術種植大米,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躋身電競市場,集團下屬的上海耀宇文化公司連續多年舉辦國際性電競比賽,去年9月正式登陸新三板﹔投資美國斯坦福團隊研發芯片,研發的高頻率芯片性能居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華西已擁有遍布世界和全國各地的企業254家,資產總額達534億元,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利潤貢獻率佔65%,實現可用資金30.3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75%,上繳稅收13.2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9.68%。

  第二個轉變是從體力向腦力的轉變。吳協恩說,“一流的企業善於投資人才”。在用人上,打破地域局限,海納百川、五湖四海,樹立起“服務於華西就是華西人”的大理念。“借用外腦”和“內部培養”相結合,讓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

  華西化纖廠副總經理汪方能,是華西於2003年引進的高端人才。在談到是什麼原因讓他留下來時,汪方能告訴記者:“一是吳協恩書記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決策者,跟著他干有奔頭。二是華西有向心力,對員工非常信任和包容,在這裡干得踏實。”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華西廣納人才,唯才是用。現在,華西的企業高管中39%是外來的,中層干部中57%是外來的,員工隊伍中超過92%是外來的。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這一系列改革顯示了華西人立足長遠的大格局和清醒擔當的大智慧。吳協恩說:“改革說到底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讓華西有更好的未來。我們既要下好‘先手棋’,還要打好‘持久戰’。”

有擔當的華西人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這是老書記吳仁寶的情懷,也是華西人的自覺與擔當。從2001年6月開始,華西村先后合並周邊20個村,組成了面積超過35平方公裡、人口超過3.5萬人的大華西。合並后,華西村是中心村,其他村整合為一村、二村……目前已編號至十三村。

  曾幾何時,由於地形條件不好,水窪成片,田塊高低錯落,華西村是數一數二的窮村。“當時我們的日子比他們好過哩!”76歲的華西一村村民吳根揚回憶道。那時,老書記帶著華西人沒日沒夜地干,被周邊村的村民戲謔為“做煞(吳語,做死)大隊”。華西村悄無聲息地趕上、超前。后來,與華西村一同發展成了許多周邊村的心願。

  沈玉平是華西七村的村委會主任。1995年,沈玉平當上了這個縣級貧困村的村干部。由於村集體收入捉襟見肘,他經常要去村民家“討錢”。“干群之間、鄰裡之間矛盾特別多,村干部換了一茬又一茬。”沈玉平說,“實在是干不下去了,2000年我去了縣裡一家企業。”2004年並村之際,有人請沈玉平回村當主任。他用玩笑話表達了自己當時的心境,“如果不是並入華西村,直升機拉我,我都不回去”,“並村后,從討錢變成發錢,這個村干部好當了”。沈玉平要發的錢,是給大華西村民發放的糧食補貼、老年人保養金等各項福利。2015年以來,華西村每年為周邊村支出9600多萬元。

  距離華西中心村不到3公裡的華西一村本名馬橋村,是第一批並入華西的周邊村。吳根揚一家是這裡的老村民。2012年,他的兩個孫子各自購買了華西村統一建的面積375平方米二層別墅。吳根揚的女兒吳靜珠用夾雜吳腔的普通話講道,“修了這麼好的房子,我們高興死了呀!”

  並村還給大華西解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直接解決就業近4000人,間接帶動就業近萬人。吳靜珠夫婦從前在馬橋村村辦工廠上班,因為工廠效益不濟,時常拿不到工資。並入大華西后,一家10口人除了老幼,都在華西企業上班,收入穩定。“我們這裡的人都不願意到外面去打工,在家有事做,有保障,很踏實。全村沒有一個‘五保戶’,沒有一位‘空巢老人’。”村主任趙紅義篤定地說。事實上,這也是整個大華西的常態。

  華西人有擔當,把大華西建設好是一個“小目標”,他們還要把光和熱輻射到全國,使共富之路惠及更多人。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黑龍江、寧夏、安徽、貴州、新疆、西藏……到處留下了華西人的扶貧足跡。

  華西人扶貧不局限於派干部、給資金、給項目。“扶貧重在扶智,扶貧不能隻關注口袋而忽略了腦袋。”吳協恩感慨道。自2006年起,華西村為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培訓基層干部近40萬人。來自各地的干部免費在這裡吃住,不僅學到了華西的思路和做法,而且領會了華西的精神和理念。

吳仁寶故居

  “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這是老書記生前一直教育華西人的“富了‘三不忘’”。華西人秉承他的精神,正在拓展一條精准精確、扶智扶人、產業驅動、合作共贏的扶貧新路。“十三五”期間,華西村將通過精准幫扶,讓全國20萬人受益。

有涵養的華西人

  華西村史館后面,一棟簡陋的“火車頭房子”靜靜佇立。這是華西村上世紀70年代典型的民居樣式,也是老書記吳仁寶的故居。庭院裡,一棵櫸樹枝繁葉茂,吳仁寶夫婦的塑像面部流淌著慈愛的微笑。居室牆上,一幅幅溫馨的家庭照讓人恍惚覺得,屋內還交織著一家人的歡聲笑語。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個人也隻佔一個床位。”家訓言猶在耳。“父母對於家訓最關鍵的就是身體力行,到我們逐步懂事以后,父親經常跟我們開家庭會議,潛移默化地引導我們!”吳協恩說。

  一花引來百花開。在老書記吳仁寶的言傳身教下,華西的家家戶戶都充滿了和諧煦風。村裡堅持常態化開展尋找“最美家庭”,評選“好婆媳”“好妯娌”“好鄰裡”等創建活動,弘揚勤儉持家、富而思進,孝老敬親、鄰裡和諧的家庭美德已成為華西人的自覺追求。

  貢祥龍一家是華西“五好文明家庭”。貢祥龍的父母早在1988年他結婚時就相繼去世,妻子趙建芬一天三頓燒好了端給奶奶趙二妹,為她洗衣、洗澡、搞衛生。平時夫妻倆上班時也開著大門,方便鄰居過來陪奶奶聊天。在夫妻倆的悉心照料下,老人活到了百歲。

  在日常生活中,貢祥龍夫婦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崇尚節約、反對浪費,經常是一菜一湯,教育子女一切東西來之不易。在夫婦倆的影響下,全家人衣著朴素、大方得體,生活精打細算、用之有度。“我們過日子也要學老書記算算賬的呀!”趙建芬說。村裡集體搬遷時,貢祥龍就利用專長義務幫別人家排線裝燈。他說要像父親一樣有古道熱腸,並且把好家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華西人有涵養,得益於華西多年來堅持以文化人,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構建起共同的精神家園。

  上世紀80年代末,華西村就編寫、提煉了人人耳熟能詳的“十富贊歌”、“十窮戒詞”、“六愛精神”(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

  1988年,華西村成立了全國獨一無二的“精神文明開發公司”,負責全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產、供、銷”,專抓看不見的“錢”。

  1999年,華西在原村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成立了華西特色藝術團。藝術團自己演,演自己,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創排的音樂舞蹈劇《老書記》、大型史詩劇《華西人》、錫劇《和諧華西》等,貼近村民生活實際,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2003年,華西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立夏“誠信節”、立秋“豐收節”、立冬“孔孟節”系列節慶活動,把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其中。

  2016年,投資2.5億多元、面積3.18萬平方米的華西文體活動中心投入使用。文體活動中心內大禮堂、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棋牌室一應俱全,給村民提供了學習、健身、交流的好去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華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有福氣的華西人

  “美麗的華西村,幸福的華西人”,華西村幸福園入口處有這樣一幅醒目的標語。幸福園內草木蔥蘢,紅頂點綴。宏偉的塔群、充滿歷史感的風雨廊,訴說著華西櫛風沐雨、砥礪前進的奮斗歷程﹔精美的別墅群,生機勃勃的院落,是華西人幸福生活的縮影。

  但華西人的福氣不止於物質上的富足。

  記者拜訪了幸福園裡一戶朱姓人家。朱家大兒子朱孫華今年31歲,退伍后在華西安保聯防大隊工作,同時擔任黨員聯戶小組第62組的組長。黨員聯戶制度是華西村為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踐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機制。全村970戶村民被分為97個組,選派97名骨干黨員擔任組長,每月召集本組村民集中開會,學習傳達各級精神,傾聽討論村民訴求,研究處理大事小情。

  晚上7點,我們到達朱家時,11位小組村民正圍坐一堂,觀看中央電視台有關垃圾分類回收的報道。“下周村委會來踩點,研究分類垃圾桶擺放位置,到時請各家派一名代表參加,避免產生遠近不等的問題”,“龍西湖那片剛建好的公寓開始出售了,具體政策是……”每說完一件事,朱孫華就請大家發表意見。村民們暢所欲言、毫不含糊,討論得十分熱烈。記錄員馬敏告訴記者:“能當場答復的就當場答復,答復不了的就提交村委會研究。”這樣的聯戶會讓村裡的事村民知的同時,增進了鄰裡之間的感情,拉近了干群之間的距離。

黨員聯戶小組第62組開會中

  華西村充分發揚民主,堅持“有事交給群眾討論”。2015年,華西村提出對實施了多年的“二八開”股份制度進行改革,取消80%獎金留村集體的做法。這項事關全體村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在經歷了整整一年的全體討論、征求意見后,終於得以通過,於2016年開始施行。

  為保障村民充分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華西實行信息公開:吳協恩的手機號碼公開,干部的收入公開,黨務、村務、廠務公開。凡此種種都增添了華西村民主人翁意識和滿滿的獲得感。

  有全心全意為民的好班子、好干部,是華西人的福氣。吳協恩從2013年起隻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資,把這些年上級批給他的1億多元獎金全部留給了集體。他說:“自己這樣做不是為了裝樣子,而是為了做好表率,帶動全體黨員干部發揮模范作用。”在他的帶動下,華西村的其他主要領導也堅持“明的少拿,暗的不拿”。

  “一名黨員,為民利益的一面旗幟”,鐫刻在龍希廣場上的這句話在華西人心中無聲地回響。春華秋實60年,正是因為有一大批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始終以發展為目標,以為民為己任,華西才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華西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翻開第62組的村民小組會議記錄簿,上面這樣記載:2017年4月15日,發言人繆季芳:外面越是關注華西,我們華西人越是要團結一致,把自身建設好,堅守我們的信仰,堅定我們的道路。

  這是一位普通華西村民的肺腑之言,也是全體華西人鏗鏘堅定的答案。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