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楊金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

2017年06月02日16:57    來源:山東宣講網

原標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楊金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堅持馬克思主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他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學習和貫徹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就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和發展。

第一,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是新形勢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堅持馬克思主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述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基本原則、主要任務、重要途徑、重要保証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深入闡發總書記的有關論述,完成兩個方面的歷史使命:一方面,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另一方面,用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化。這兩個方面的任務又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最終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第二,在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關系問題上,應當堅持歷史的辯証的觀點。不能把二者簡單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不能一講馬克思主義,就排斥中華傳統文化,認為中華傳統文化都是糟粕﹔也不能一講傳統文化,就排斥馬克思主義,甚至要用所謂新儒學等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這個問題上,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要反對文化復古主義。當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有很大差別。比如,馬克思主義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注重社會歷史發展問題,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個人的修養和人倫關系的維護等等。然而,在中國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那裡,這二者的關系從來都是辯証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主張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証明了這一點。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毛澤東、習近平等都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在他們的文章、著作中,既有深刻的馬克思主義道理,又有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澱。實際上,在當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等各個方面,也都體現了這一點。我們應當認真總結這方面的豐富經驗,這不僅有益於我們的文化建設,也有益於中國理論的闡釋和對外宣傳工作。

第三,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國現代文化的全面躍升。從歷史的觀點看,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文化之源,離開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建設好中國現代文化。當然,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被現代文化所取代,是因為它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即它是舊的生產方式的產物,有封建性的糟粕,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它需要轉化,方可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應當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化的起點。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發揮了關鍵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種文化轉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毛澤東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其中包括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是在此基礎上,毛澤東提出我們要建立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頁。)當然,這種新文化在不同時期其內容又不盡相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的新文化主要是“反帝反封”的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則主要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毛澤東說,“中國的面貌,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不應是舊的,都應該改變,但中國的特點要保存。”(見《毛澤東著作選讀》(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1、752頁。)今天,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9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從歷史長河的高度看,仍然是在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因此,我們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同時又要保持中華文化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下功夫去研究、發現、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切有益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東西,為我所用。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原因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中華傳統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哲學思想是朴素唯物主義思想、辯証法思想、實踐思想、民本思想、集體主義思想、公平正義思想、天下大同思想等。這與西方傳統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宗教唯心主義、個體主義等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卻與作為西方傳統思想之革命者的馬克思主義有更多契合點。所以,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和闡發中華傳統文化中這些有價值的思想,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這樣,我們才能加速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第四,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正面研究和宣傳,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深刻領會和落實習總書記這一指示十分重要。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以及受過去革命時代思維方式的影響,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負面研究、宣傳、批判和否定較多,正面研究、宣傳、肯定和吸收借鑒較少,加之西方文明和文化對我國的強勢沖擊以及我們大量引進西方文明和文化,一度造成了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自卑心理。實際上,從《禮記》便可以看出,三千年前中國周朝的治理體系已經十分完善,所以它可以穩定發展數百年。以后歷代都承繼前人而又開拓創新,雖有朝代更替,但基本的治理體系發展沒有中斷。這是世界其他文明所難以企及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越來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越來越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世界人民也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奇跡”的歷史和文化基因。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應當自豪、應當自覺、應當猛醒,增強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不僅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故事講好,也把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故事講好,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斷的燦爛文化。實際上,我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跟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密切相關。比如,中國人自古都重視對后代的教育,珍視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講究處理問題中的協商﹔在治國理政方面早於西方上千年實行科層制、郡縣制、科舉考試制度等等。把這些正面的經驗總結好,上對得起先人,下可傳教於后人,還能實事求是地說明我們的歷史文化和今天的成就,把中國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銜接好。這不僅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應當做好的事情,也有益於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對中國經驗的借鑒。

第五,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理論走出去方面,尤其需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人們普遍能夠接受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例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12個概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也能夠為世界人民所廣泛接受。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接地氣”,包括接世界發展大勢之氣、中國發展現實之氣,也包括接民族文化、民族語言、民族風格、民族生活方式等等之氣。近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証明了這一點。為此,我們應當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總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結合包括與中國各民族文化相結合的豐富經驗,用於今天的文化建設和理論普及工作。

第六,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歸根到底要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它與中華傳統文化怎樣結合為好,歸根到底,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特別是近30多年來領導人民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証明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也証明了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完全可能的。而決不能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否採用了傳統文化的概念,甚至是否實現了儒學化,為其合法性標准。我們要進一步推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也不是純粹文化層面的結合,而是在解決當今中國與世界面臨的時代課題上的結合。

第七,加強馬克思主義德治體系、信仰體系建設,加強對全社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馬克思主義既是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又是一種科學的信仰體系。過去我們比較注重前者的研究和建設,而忽視后者的研究和建設,有的人甚至否定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信仰,這是不對的。在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既應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真理體系來建設,又應當把它作為一種科學的信仰體系來建設。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都十分重要,不能偏廢。但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體系來建設?這確實需要認真研究,這方面的成果還不多,效果也不太理想。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借鑒傳統文化的成功經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十分完善的德治體系和信仰體系。這體現在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禮樂制度,也包括宗教載體及其制度體系等。我們要想使得馬克思主義道德和信仰永遠扎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就需要建立這樣的物質載體和制度載體。

第八,我們所要建設的中國現代文化,是現代化的、包容開放的、革故鼎新的文化。它應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現代文化體系至少應當包括五個方面,即現代的話語體系、哲學思維方式、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社會思想文化以及大眾文化。在這一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是魂,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豐富多樣的各種文化形式是枝干,共同構成中國現代文化的參天大樹。同時,它又是面向世界的新文化,能夠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泛汲取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現代文明成果。因此,它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生生不息。

第九,我們所要建設的中國現代文化,應當融通中外,以推動構建和諧社會、構建人類新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是什麼?固然有很多,如繁榮的經濟、先進的政治、和諧的社會、美麗的環境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要有一套先進的、人民廣泛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其中包括先進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有了這些思想文化,世界各國的人們就會來中國學習,中國精神也才能遠播天下,不僅進入世界各國的學校、課堂、教材、研究領域,也進入大眾的生活世界。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基礎,隻要我們萬眾一心,扎實工作,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系中共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研究員)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楊金海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