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創新驅動鑄輝煌 科技強國啟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進展與成就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

2017年06月01日08:30    來源:《求是》

原標題:創新驅動鑄輝煌 科技強國啟新篇

核心要點:

■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科技發展水平從以跟蹤為主步入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歷史新階段,這是近代以來所未曾有過的重大改變,表明我國科技發展站上全新的歷史起點。

■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應用,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促進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后審議通過一系列重要科技體制改革文件和方案,確立科技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和時間表、路線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以政府職能轉變引領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加強前瞻布局,強化系統部署,以宏偉的創新事業和高水平創新載體加速創新要素聚集,推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推動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

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譜寫自主創新新篇章,開啟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以創新為首的新發展理念,鮮明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對科技創新進行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系統謀劃,推出一系列奠基之舉、長遠之策,開拓了科技事業發展新局面。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科技發展水平從以跟蹤為主步入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歷史新階段,這是近代以來未曾有過的重大改變,表明我國科技發展站上全新的歷史起點﹔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為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蓄積強大動能﹔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從“面向、依靠”到“深度融合、支撐引領”轉變,推動我國邁上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通道﹔創新主體從科研人員的小眾向大眾創新創業轉變,科技創新與“雙創”融合共進,匯聚起創新發展的磅礡力量﹔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從被動跟隨向積極融入、主動布局全球創新網絡轉變,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創新的系統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和第二大知識產出大國。2016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15500億元,比2012年增長50.5%。全社會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08%。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長50.8%,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論文數和國際熱點論文數雙雙攀升至世界第3位,8個重要領域國際科技論文引用率排名第2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407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增至56.2%,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加快塑造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我國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機、高溫超導、中微子振蕩、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納米催化、極地研究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並首次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際超導大會馬蒂亞斯獎、國際量子通信獎等國際權威獎項,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大幅躍升。戰略高技術捷報頻傳,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採用自主研發芯片的超算系統“神威·太湖之光”、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自主研發的核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和新一代高鐵、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成就舉世矚目。

我國已成為全球多極化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在主動布局和全方位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方面邁出歷史性步伐。啟動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與美國、歐盟等主要創新型經濟體建立創新對話機制,“科技伙伴計劃”基本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覆蓋。舉辦“清潔能源·創新使命峰會”和首屆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等的引領和主導作用不斷加強。

二、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應用,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促進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引領支撐新舊動能轉化,有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移動通信、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高鐵、新能源汽車、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風能和光伏關鍵部件和設計制造技術、“數控一代”應用示范工程等,有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成效顯著。自主研發的3.0T超導磁共振系統、全球首個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阿帕替尼抗腫瘤新藥等為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撐。科技扶貧行動成效顯著,以科技創新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北京、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效顯現,區域創新改革試驗全面啟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啟動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北京中關村與貴州大數據試驗區等開展深入合作。

大眾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以科技創新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等多方協同,打造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創新平台。全國4200余家眾創空間、360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余家企業加速器,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增強,創新型經濟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以建設高效協同創新體系為目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先后審議通過一系列重要科技體制改革文件和方案,確立科技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和時間表、路線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以政府職能轉變引領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推進國家重大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建設,推動建立國家科技咨詢委員會,健全國家技術預測機制,完善國家創新調查制度。推進科技領域的“放、管、服”改革,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院士制度改革、職稱制度改革等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全面重塑。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形成新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強化科技資源統籌配置。簡政放權邁開大步,專業機構全面承接國家科技計劃具體項目管理,國家科技計劃布局進一步優化,建立和完善圍繞重大任務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機制。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國人大修訂完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發布《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辦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形成從修訂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體行動的“三部曲”。支持各部門和地方跟進出台一批具體落實措施,形成中國特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體系。

創新激勵政策體系成效彰顯。在國有科技型企業中推行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對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所得實行遞延納稅等優惠政策,有利於激勵創新的中長期分配機制初步建立。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推廣至全國,修訂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推進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

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建立。制定實施“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專項規劃,推動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格局。圍繞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戰略高技術布局,部署軍民融合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專項,軍民共用技術項目一體化論証和聯合實施機制進一步完善。加快論証建設一批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台,推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邁上新台階。

四、以構筑系統持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水平創新載體匯聚高端人才,科技創新水平邁上新台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加強前瞻布局,強化系統部署,以宏偉的創新事業和高水平創新載體加速創新要素聚集,推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重大科技任務部署加快推進,蓄積先發引領勢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重要戰略領域凝聚和培養一批建制化的科技創新力量,累計申請專利4.2萬項,已獲專利授權1.1萬項,形成技術標准8400多項。部署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信息、海洋、空間等重點領域啟動42個重點專項1300多個科技項目,實施“非對稱”趕超戰略,打造局部領先優勢,為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蓄積強大勢能。

基礎研究加速趕超引領,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我國科技工作者增強創新自信,勇攀科學高峰,在全球首次通過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開展星地量子通信實驗等。我國科學家對國際科學前沿進展和人類知識創造的重要貢獻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認可,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高質量科技論文產出國。

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新格局,構建重大創新的策源地。著眼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啟動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3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已布局建設的48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4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沖擊世界科技前沿、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梯次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打造科技創新“國之重器”。

技術創新工程深入實施,企業創新能力邁上新台階。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啟動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啟動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試點,推動央企考核辦法改革,鼓勵中小微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加快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育,搭建開放協作平台。華為、聯想、中國中車、中國電科等一批創新型企業進入世界企業500強。在高速鐵路、智能終端等領域,我國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的創新型企業。

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長,規模宏大的高素質人才大軍加快形成。重大科技任務、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對創新人才發揮了“筑巢引鳳”的“虹吸效應”。“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實施,中央、地方、部門縱橫聯動,統籌推進各類科技人才發展,形成高端引領、整體發力、系統支撐的新格局,並帶動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十八大以來的回國人數佔70%。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大軍,正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加速集結、發展壯大。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