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壓力面前可學“橡皮輪胎”

2017年05月26日08:41    來源:解放軍報

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免不了時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特別是來自領導的不當指責、同事的不友善行為,尤其使人心生不快和煩惱。壓力之下,如果毫無反應,學阿Q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麻木不仁,很容易變成軟弱可欺、誰也不把你當回事的無用之人。相反,如果你遇到一點壓力就過度反應,一聽批評就跳,誰對我不友好就和他翻臉干仗,這樣做的結果隻會四面樹敵,讓你沒辦法在這裡再待下去。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在復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擔任內閣首輔10年,推行“萬歷新政”,實現了富國強兵安邊的政治抱負。史學家朱東潤總結他的成功之道,認為很重要的是得益於張居正的“橡皮輪胎”性格,即在壓力面前有反彈,但不輕易決裂。張居正的這種“橡皮輪胎”性格,是古代哲人處理人際關系矛盾的一種中國智慧。中華文化的為人處世之道,崇尚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太柔,則淪為軟弱無能,被人欺負。“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太剛,則易招致劇烈沖突,悲劇頻生。“剛則易折”。老子形象地說過,人的牙齒是身上最硬的東西,但掉得最早﹔舌頭是最軟的東西,卻始終轉動自如。結論是“柔能克剛”。用辯証唯物主義對立統一的觀點來看,“橡皮輪胎”性格確有其可取之處。

唯物辯証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始終充滿著矛盾斗爭,在矛盾斗爭中保持相對穩定,並不斷向前發展的。人與人相處也必然會有矛盾糾紛,處理人際關系同樣是在矛盾運動中對立統一的過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矛盾就會有斗爭。矛盾斗爭的方式,有時是一般的摩擦,有時是比較激烈的沖突,有時是非常劇烈的對抗。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毛澤東同志對如何解決黨內和人民內部矛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團結——批評和自我批評——團結”,即從團結的願望出發,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處理上下級之間、同志之間的矛盾糾紛,應當按照這樣的原則辦事。遇到領導的不當批評或同事的不友善之舉,要做出適當反彈,但不要輕易決裂。上下級之間、同志之間,一旦撕破臉皮,傷了感情,想要和好如初是很難的。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實事求是作出解釋說明,善意地提出批評意見,力求消除誤解和敵意,保持和發展良好的相互關系。

不輕易決裂,並不是任何時候都不決裂。當條件、性質發生變化時,該決裂的還是要決裂。如果向你施加壓力的人完全是敵意的,而且是不可緩和的﹔如果他已經是徹底變質的壞人,與他的矛盾沖突是原則問題,是大是大非之爭,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果斷劃清界限,堅決斗爭。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