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

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表達方式

吳瓊

2017年05月25日10:01    來源:紅旗文稿

近年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播的渠道、方法、手段上都取得了跨越式進步,但在意識形態傳播話語體系的建構、話語方式的創新方面,與我國大國地位和國際水准、與現實需要和時代要求相比,仍然顯得滯后與不足,仍存在“聲音比較小”“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或“傳開叫不響”等多重話語困境。意識形態工作者應研究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邏輯及話語傳播規律,豐富話語類型、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實現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相通、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相輔、理性話語與感性話語相融、對內宣傳與對外傳播話語相映,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同度。

一、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互聯互通

官方傳播媒體在生成主流輿論、引領社會前進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官方話語風格沉穩庄重,但其模式化的話語體系往往會形成先在性的框架,並對人們的話語方式形成了支配與控制。

隨著社會轉型和新媒體的普及,當今中國已經形成兩個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輿論新格局,即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面對民間話語越來越大的沖擊力,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正視並關注民間輿論場的輿論動態,致力於打造以民間敘事為基礎的多樣化傳播體系。通過以受眾的個人體驗和感受為中心展開話語敘事,運用接地氣的言說方式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為構建多元、對話、包容的公共話語空間作出努力。官方敘事話語要學會與紛至沓來、激蕩不已的新思潮、新詞匯形成充分的交流與碰撞,並在交流與碰撞中豐富壯大自己。

最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運用了“蠻拼的”“點贊”“朋友圈”“世界那麼大”等網絡語言,網友紛紛用“接地氣”“萌萌噠”來評價,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網絡流行語進入主流媒體和領導人的話語體系,說明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正在加速融合。官方話語放低身段、主動吸納,說明民間話語的影響力勢不可擋,而民間話語融入官方話語體系也是大勢所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証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新時期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表達的共同目標和期待。

總之,官方話語要說出群眾想聽、願意聽、聽得懂的話,使用群眾想用、正在用、喜歡用的話語符號,輿論引導才能有效果,才能將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

二、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相輔相成

目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以政治話語為主要形式。政治話語具有嚴謹規范的優勢,但同時需要加強學理研究、借助學術話語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提供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密不可分,理論研究不僅為宣傳工作提供學理根據,還能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思維與價值導向。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要增強說服力和感召力,需要實現從政治話語向學術話語的拓展,注重用學術話語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及其世界意義。

例如,對於“中國道路”可以從現代化視角進行闡釋與傳播,現代化是當今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開創與拓展中國道路的目標取向。應在學理上闡明中國道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別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選擇,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為促進世界各國現代化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讓國際社會從學術層面來認識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又如,為了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學理上“辨清”各種形態的價值觀,“講透”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要准確把握西方價值觀的理論淵源、理論實質,辨清其賴以生成的現實條件及其實踐命運、理論局限。“講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中國人、對於中華民族、對於個體發展與百姓福祉的意義,還要講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本質、民族特性、時代特征及其先進性。

建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提高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應實現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相輔相成。

其一,要通過學術話語創新講透政治話語。西方話語的主流部分,是以學術著作的面貌出現的,諸如“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霸權穩定論”“第三波民主化”“第三條道路”等都來源於著名學者的學術研究,多種“中國威脅論”也都有學術淵源。盡管我們不認同這些歪曲事實和帶有價值偏見的西方話語,但批駁它們的最好方式就是基於高質量學術研究作出學術上的回應,通過反駁和對話提高中國的學術話語權。同樣,新的國際議題的設置和政治話語的引領,都必須基於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理論思考之上。

其二,要打通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政治寓於學術之中,積極探索歷史與實踐規律性,是體現學術的持續發展、建構學術與政治融通的最基本方式。推進學術話語發展和建構學術話語體系的過程,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思想智力面向未來提升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時代性標識,沒有學術智力供給的政治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也不能落后於社會歷史發展和思想進步的洪流,基於這一前提,完善學術話語體系的戰略性與緊迫性才能得以彰顯。

其三,要實現西方學術話語的中國化。加強對國外學術前沿問題的了解,對西方所謂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論體系,要有分析有鑒別,批判地加以吸收借鑒,並結合中國國情給予新闡釋。如“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就是在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形勢的前提下,借鑒了西方經濟學術語而提出的經濟治理方案。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要相統一,科學規范的政治話語為學術話語發展指引方向,而積極有效的學術供給能夠增強政治定力與話語魅力,保障政治話語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三、理性話語與感性話語融合使用

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信息的傳遞過程,更是一個情感信息的感染過程。因此,這個過程必須以話語諸如教學話語、網絡話語、日常話語等作為媒介,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實現傳播主客體在認知和情感上的交融統一。理性與情感並不是涇渭分明、互相排斥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過程中,除了訴諸邏輯論証的“理性傳播”,也需要訴諸情感交流的“感性傳播”,且應當盡可能將情感話語與理性話語兩種話語方式融合使用。

中國共產黨通過傳統媒體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了嚴肅宏大的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通常運用理論化、抽象化的文字宣傳,以報刊、圖書或有聲廣播、電視作為傳播媒介,具有神聖、嚴肅、深刻的文化意指,規范、精制的形式要求以及正統、道德化的倫理指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視覺文化極大沖擊著傳統的文字文化,與日常生活直接統一的那些作為道德倫理和價值信仰的感性意識形態,以前所未有的傳播廣度和傳播效度傳播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與每個角落。意識形態的感性轉向,向以理論體系形式存在的理性意識形態提出了挑戰。因為蘊含著感性意識形態的圖片、聲音、動畫、視頻和各種象征符號,比理論性、系統性的意識形態理性話語,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價值和情感認同。理性話語是實現說服、獲得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論據,理性是意識形態傳播的核心,沒有理性話語的支撐,情感可能會變得盲目,甚至導致方向的偏離。但是,如果沒有情感話語的意蘊,純粹的理性話語表達可能會失去溫度與親和力。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傳播必須充分滲透情感,注重情感激發,切忌單純的政治說教。要在話語的內蘊上融入更加積極的情感,使傳播話語既有思想、有品質,又有溫度、有溫情。

例如,在宏觀而理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看到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感性的話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隻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我們手裡捏著一把好牌,一定要有好牌打成為好局的自信”,感性平實的話語中又講出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大道理,這是理性話語與情感話語的有機融合與巧妙運用。話語因思想而擁有靈魂,因情感而獲得生命。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隻有將深刻的思想與豐富的情感相融合,才能成為時代的強音。

四、對內宣傳話語與對外傳播話語相互映襯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理順內宣和外宣體制。對內宣傳話語與對外傳播話語要相互映襯,深入宣傳我國的政策主張,有效地影響國際輿論,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際輿論斗爭,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國內外輿論環境。

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與國際化,國內輿論與國際輿論相互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掌握需要解決對內說服力和對外影響力兩方面的問題。

對內,要著力提高理論研究和宣傳的質量和水平,把握好宣傳思想工作的時、度、效,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功能,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對外,要努力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講真、講實、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中國情懷,進一步擴大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認同力。

意識形態對內宣傳話語重點要講清楚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以及由此決定的我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可以從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辯証統一關系、從歷史和現實、傳統和時代的對接方面闡釋中國特色的方法論原則,注重話語體系的邏輯性和深刻性。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國兩制、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小康社會、協商民主、中國夢等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中國元素和中國智慧。

而對外傳播中,話語的言說方式要堅持貼近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實際、貼近世界各國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以現代化和國際通用手段創新對外傳播方式,不斷增強對外傳播的實際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

對外傳播注重的是對等交流、多元並舉與多層互動,由此,中國的對外傳播必須改變過去自說自話的形式,要以全新的國際政治營銷理念來推動對外傳播的創新與發展。要堅持“內外有別”“外外有別”,針對國外受眾的不同需求,談他們關注的話題,講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對內報道簡單對外轉化。

一方面,要以蓬勃發展的公共外交為依托做好對外傳播,用西方學者和民眾能夠理解、樂於接受的話語體系闡釋中國道路,讓世界聽懂中國聲音,提高“向世界說明中國”的能力,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避免誤解,增信釋疑。

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讓外國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主動認識中國,看懂中國。讓優秀的中華文明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從而為構建更加多元繁榮的世界文明貢獻中國智慧。近年來,“中國夢”“一帶一路”“經濟新常態”“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等概念的提出,以形象生動的語匯向世界傳達了中國願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積極評價。中國話語體系能否更好地與世界溝通交流,融通中外是關鍵。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既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又要充分體現我們對人類共同命運和全球事務的思考與擔當,多反映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使對內宣傳與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更好地相互映襯。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