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2017年05月04日08:08 來源:學習時報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不僅是對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和專門要求,而且已經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穩中求進總基調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在這種形勢下,全面依法治國不僅要獨善其身、全面穩妥推進,而且要兼濟天下、充分發揮治國重器的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思維要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是在憲法框架下和法治軌道上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有組織有領導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時俱進地高度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思維和頂層設計,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融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中,從宏觀上把握和貫徹依法治國的穩中求進、全面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展開和積極推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得到了人民群眾普遍認可,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同。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
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應當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國家的四個“關鍵詞”。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面面俱到,而不能片面偏狹﹔應當環環相扣,而不能相互脫節﹔應當層層相疊,而不能顧此失彼﹔應當是整體、系統和統一,而不能是局部、分散和對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把法治建設事業視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統籌考慮法治建設的內部要素與外部要素,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能夠得到全面有效落實。
二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開弓沒有回頭箭,隻能進不能退,隻能推而有進、推而快進,不能倒退回撤。應當積極推進依法治國,而不能消極懈怠﹔應當扎實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而不能紙上談兵﹔應當義無反顧前行,而不能使依法治國事業半途而廢﹔應當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依法治國,而不能因循守舊、躊躇不前、固步自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正確方向。
三是“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要穩中求進、進中求穩,而且要進中求快、快中求好。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處處呈現一個“快”字。沒有過程的加快就不可能有實現目標的提前,沒有依法治國一步一個腳印穩妥快速的前進,就不可能有加快建成法治國家目標的最終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隻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偉大事業,既不能慢慢悠悠,更不能停滯不前甚至懷疑倒退。但是,加快建設法治國家是有條件的,既不能脫離現階段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水平,也不能脫離法治自身完善發展的軌跡和基本規律,更不能脫離億萬人民群眾對法治的理解、認同和遵守。因此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建設,一定要從法治發展戰略高度把握好其加快的速度和力度,否則將欲速則不達。
四是“對表”。今年是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建設任務的收官之年,是基本完成司法改革各項任務的決勝之年,應當根據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及中央關於法治建設的其他部署,把各部門、各領域、各環節分解的法治任務完成情況,與中央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進行階段性“對表”檢查。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都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力格局調整的“硬骨頭”。凡是寫進四中全會決定的改革舉措,都是我們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須改的。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一個一個問題解決,一項一項抓好落實,需要認真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找出差距,補齊短板,全面穩妥推進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的完成。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要堅持穩中求進重要原則
法治領域改革涉及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找准問題,反復研究論証,既要找准影響立法質量、妨礙執法司法公正、制約執法司法能力等突出問題的症結,又要充分估計推進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力,做到謀定而后動。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應當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既不遷就現狀止步不前,又不脫離現階段實際盲動冒進,尤其要防止搞“法治大躍進”“法治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確保法制改革的力度進度與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適應。
法治領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和強力部門,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各部門各方面要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跳出部門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隻要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有利於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不管遇到什麼阻力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既不能以“求穩”為借口避重就輕、揀易怕難、互相推諉、久拖不決﹔也不能違反法治,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
全面依法治國的穩中求進,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設上喊口號、練虛功、擺花架子,只是葉公好龍,並不真抓實干,一旦問題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災難性的。對各級領導干部,不管什麼人,不管涉及誰,隻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擋”。
要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各級黨委要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履行對本地區本部門法治工作的領導責任,找准工作著力點。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教育引導基層廣大黨員、干部增強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努力按照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和舉措落實到基層。
處理好改革與法治關系要體現穩中求進的基本原則
穩中求進,穩與進是辯証統一的,穩是前提,進是目的。把穩中求進的基本要求貫徹於全面依法治國領域,重點要處理好改革與法治、破與立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戰略部署,體現了“破”和“立”的辯証統一。平衡改革與法治的辯証關系,協調推進“破與立”和“破與穩”,統籌推進“立與進”和“穩與進”,應當根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軌道上加以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和法治的關系需要破解一些新難題,也亟待糾正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一種觀點認為,改革就是要沖破法律的禁區,現在法律的條條框框妨礙和遲滯了改革,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讓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法律就是要保持穩定性、權威性、適當的滯后性,法律很難引領改革。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揮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穿透力。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應當保持改革與法治的平衡和張力,努力追求法治基礎上的“穩”,積極推動法治軌道上的“進”,在法治框架下實現“穩與進”的統一、改革與法治的統一。
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貫穿穩中求進基本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
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穿於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在時間速度上要協調。既重視發揮法治主動積極的引領促進作用,也重視發揮法治被動從屬的保障確認作用。四者在推進的時間、改革的速度、落實的進程、先后的時序等方面,保持協調一致,避免某些法治舉措過於超前的單兵突進,防止個別法制改革明顯滯后的掉隊落伍。
要求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在空間廣度上要匹配。法治要如影隨形,緊跟小康社會建設、深化改革、從嚴治黨的步伐,建設改革治黨走到哪裡,哪裡就應當有法治足跡、法治功能的體現,努力做到“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
要求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在深度力度上要統籌。全面小康當然包括“法治小康”,依法治國同時又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治保障﹔依法治國與深化改革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應當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應當統籌推進,實現黨紀與國法無縫銜接。從穩中求進的法治視角來看,用法治思維統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才能在法治軌道上更好地體現穩、貫徹穩、落實穩、保証穩﹔用法治方式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才能在法治引領下更好地穩中促進、穩中求進、穩中推進、穩中前進。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
相關專題 |
· 李林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