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產業扶貧要對接好市場環節

鄒一南

2017年04月21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

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模式的重要特性,發展特色產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做好產業扶貧對於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然而,在廣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依然較差、農產品市場整體供大於求的背景下,扶貧產業能否有效打通農產品的市場渠道,使貧困群眾真正受益是一個現實的挑戰。在精准扶貧實踐中,務必要優先考慮農產品的市場去向,對接好市場環節這個產業扶貧的關鍵。

產品與市場脫節是導致貧困的重要誘因

貧困的發生有多重原因,一個重要的共性致貧因素是勞動者缺乏生產資料或無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從世界范圍看,亞、非、拉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擺脫殖民統治之后,並沒有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土地的所有權依然掌握在大農業資本手中,普通勞動者不具備與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條件,因而極易成為一無所有的赤貧人群。也正因此,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扶貧主要是以教育、醫療衛生以及直接的糧食援助等形式為主,幾乎沒有依托於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產業扶貧。與之相反,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並且逐漸將土地承包權確權頒証到戶,使得中國農民擁有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產業扶貧就有了前提。

既然有生產資料,為什麼貧困還會在中國發生?從中國的地形圖上看,中西部三分之二的國土是高原、荒漠、山地等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這些地區的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水平較低,同時距離人口稠密的東部沿海地區有較遠的距離,而我國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恰恰全部位於這些地區。可以說,山高路遠是中國貧困地區的共性特征。由於地理區位的因素導致農產品無法到達東部人口稠密地區的市場,也是這些地區隻能從事生存型農業、進而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因地理區位導致產品無法到達市場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致貧因素是小農戶難以對接好大市場。中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小規模分散經營,即使不存在交通運輸上的困難,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在直接面對風險巨大的市場時就暴露出明顯的脆弱性。周期性的價格波動,很可能使趕不上市場步伐的小農戶所經營的產品價格跌到成本之下,導致血本無歸,產出越多虧損越大,甚至由此致貧或返貧。

可見,我國貧困發生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由於缺乏生產資料導致的產出不足,而是由於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到達市場,或無法對接市場的需求。

產業扶貧“重生產、輕銷售”的隱患

重視前期農業生產,忽視后期的產品銷售是目前產業扶貧比較突出的問題。當前,在行政主導下的扶貧項目傾向於關注產業的規模、技術、生產等有形狀態,在銷售領域更多地依靠培育的龍頭企業,而龍頭企業與小農戶的結合方式主要以銷售合同或訂單為主,先由公司提供種苗,再由農戶來進行種植或飼養,最后再由公司來負責加工、運輸和銷售。在這種結合方式下,農戶所承擔的是風險較大、利潤較低的生產環節,利潤較高的銷售環節則由龍頭企業運營,眾多分散的農戶在組織性強的龍頭企業面前,談判能力明顯不足。即使成立專業合作組織解決市場銷售問題的扶貧項目,受制於地理位置偏僻、運輸成本高、遠離市場、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薄弱等影響,加之合作社內部組織管理鬆散,在外部具有信息資金優勢的收購方面前仍不佔優勢。收購方以壓級壓價等方式蠶食農產品價值,農業利潤最終被銷售商和終端環節攫取,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支持的扶貧項目的收益最終卻落到了非農產業中,農戶仍舊未從產業化扶持中享受到較多市場收益。
  為解決小農戶面臨的大市場問題,產業扶貧項目通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圍繞主導產品進行生產、加工、銷售。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生產銷售各個環節的關聯性不強,沒有形成一條完善的產業鏈,因而未能很好地挖掘出農產品具有的經濟潛力,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不強。同時,農民經紀人、農產品加工和批發商等商業主體數量較少,企業和合作社帶動的產業項目與貧困戶利益聯結不緊密,貧困人口難以分享收益。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較快上漲,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國內外農產品價差越來越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以行政方式在短時間內上馬的扶貧項目,缺乏對產品的市場需求和趨勢的深入了解,對市場的滯后性、盲目性等特點考慮不足,使產業扶貧項目很難發揮效果,甚至出現引導的產業無銷路,生產資源浪費,群眾對扶貧行為不滿意,財政投入效益低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產業扶貧開發項目的可持續性。例如,當前我國核桃種植面積已經超過8000萬畝,預計未來一兩年豐產期到來后,產量將佔世界核桃產量的80%。據調查,一些核桃主產區的價格已經出現下滑,生產急速擴張的背后,市場隱憂已開始浮現。

構建市場導向的產業扶貧模式

優化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環境是建立市場導向產業扶貧模式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大對交通、電力、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的同時,要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以集中力量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加強貧困地區與外界的聯系,便於產品的輸出和信息的輸入。另一方面,要完善扶貧產業的支撐保障體系。要強化科技服務支持,提高產品質量標准,穩步有序地將本地優勢產業培育打造成特色品牌,以嚴格規范的管理提高產品的市場認同。要加快建立特色農產品收儲制度,獎補對農產品收儲公共品進行投資的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其對農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提高貧困戶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的應對能力。此外,還應將扶貧項目與完善農業保險機制結合起來,可以將一部分扶貧資金用於對有特色、高效益的作物品種提供保險,既能夠增加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又能夠使有限的扶貧資金產生杠杆效應。

構建貧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是建立市場導向的產業扶貧模式的重要舉措。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小農戶無法對接好大市場的問題,但如果不能建立農戶與產業項目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也很難從中受益。要探索多種形式的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戶納入到現代產業鏈中。應盡量減少通過簡單地簽訂銷售合同或訂單的聯結方式,而應更多地採用按股分紅或利潤返還等形式,提高貧困農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例如,可以將扶貧資金提供給帶動能力強、產業基礎好的合作社,並將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頭上,使這些發展能力差的貧困戶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紅,同時貧困戶將土地流轉給公司或合作社來獲取穩定的土地租金收入,鼓勵貧困戶為公司或合作社出工來獲取工資收入。一些地方還探索了聯戶合作生產的模式,在明確聯戶中貧困戶的比例和貧困戶產權及收益分配比例的前提下,由養殖大戶帶動貧困戶統一組織生產,解決貧困戶的技術和市場問題。

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建立市場導向產業扶貧模式的根本要求。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而不能為了完成脫貧任務,就不顧市場容量和環境容量,一味地扶持傳統農業產業,為了脫貧而盲目發展產業。產業扶貧固然需要包括政府、社會、企業在內的多方參與,但是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而這個客觀規律,既包括當地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也包括外部的市場容量和市場環境。隻有充分研究分析當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內外部環境,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出台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產業特點和市場情況自主決定產業發展,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創新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樣才能達到產業扶貧的目的。

(責編:楊文全、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