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黨建》

甘霖: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

2017年03月14日09:33    來源:黨建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四川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信心有責任為傳承中華文脈作出積極貢獻。我們將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持“把握導向、立足學術、著眼傳承”,著力構建優秀文化傳習傳承傳播體系,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堅持一體傳承,在弘揚中國精神中形成新的文化傳統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體現了尊重前人創造的基本態度和不斷推陳出新的鮮明特征,三者緊密聯系、一脈相承,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文化紐帶。在浩瀚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四川孕育了司馬相如、揚雄、李白、蘇軾等燦若星辰的名家大師,創造了以古蜀文明、三國文化、道教文化、武術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等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裡,四川走出了鄧小平、朱德、陳毅、羅瑞卿等一批革命先驅,開辟了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戰爭奇跡和“彝海結盟”歷史佳話,留下了長征遺址遺跡等豐富革命文化資源﹔在如火如荼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四川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推進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凝聚形成了崛起危難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崇法尚法的法治精神等,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內涵。這些都是對中華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繼承和升華。

  當代中國正闊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當前四川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尤其需要著眼新的宏偉實踐,形成新的文化傳統,積澱豐厚文化滋養,激發磅礡精神力量。我們要深刻把握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關系,使之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基礎上貫穿結合起來、一體傳承下來、不斷弘揚開來。堅持以傳統文化固本培元,秉承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深入挖掘闡發蘊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華,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堅持以革命文化強健風骨,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堅持以先進文化凝神聚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大力推進核心價值觀建設,鞏固共同思想基礎。我們將圍繞打造一批學術研究中心、一批文化傳習基地、一批文化交流品牌活動、一批文藝精品力作、一批主題旅游線路、一批優秀文創產品的目標,以實施古蜀文明傳承創新、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藏羌彝文化發展等重點工程為牽引,大力推動優秀文化傳承發展。

  堅持保護傳承,在留存民族記憶中開掘新的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精神記憶。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為子孫后代留存民族文化火種、創造更多文化福祉。

  切實當好文化遺產的忠實守護者。四川有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遺產,境內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六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很艱巨、責任很重大。我們將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不斷提高文物保護科技含量和專業水平,積極推動蜀道、古蜀文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和大遺址保護示范工程,加大非遺傳承人保護培養和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力度,防止文化遺產毀損和流失。

  切實當好文化遺產的合理使用者。始終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著力提升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堅持綜合與專業結合、官方和民間互補,加強各級各類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建設管理,推動智慧型數字化建設,推出更多具有鮮明教育作用的陳列展覽、文物影視節目和圖書等。注重打通文物文博文創事業鏈產業鏈,鼓勵引導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積極開發具有濃郁川味、深受市場歡迎的文化創意產品,讓人們在文化消費中享受文化、傳播文化。

  堅持活態傳承,在融入時代發展中激發新的文化生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不僅要有靜水深流的耐心,更要緊跟時代進步潮流,形成活水涌流的生動格局,使文化真正活起來,不斷增強文化生命力。

  全面走入百姓生活,推動文化與人相親。我們將從三個方面重點著力,讓人們時時處處接受文化熏陶、感知文化魅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融入人們家庭生活,深入挖掘整理諸葛亮《誡子書》、楊升庵《四知堂》、三蘇家規家訓等家風文化資源,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讓更多家庭成為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的重要細胞單元。融入人們精神生活,緊貼群眾需求提供差異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注重與人們吃住游玩樂等有機結合,推動傳統節日文化、市民休閑文化、體育健身文化、特色餐飲文化等發展,增強文化親和力。融入人們社會生活,把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到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中,引導人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深度嵌入產業鏈條,推動文化多業相融。推動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緊盯信息技術發展前沿,提升文化科技含量,賦予現代表達方式,創新文化傳承載體。推動文化與旅游開發融合,依托四川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精心打造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大力發展自然風光游、民族風情游、紅色經典游等,實現旅以文興、文以旅傳。推動文化與城鎮建設融合,結合四川“百鎮建設行動”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把巴蜀文化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納入城鄉規劃設計,發掘、保護和打造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古鎮村落、特色街區等,把文化記憶鐫刻在城市鄉村各個角落。

  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推動文化青藍相繼。文化傳承,離不開文化傳人。堅持把培養文化研究人才作為關鍵舉措,切實加強社科機構、高等院校、文物文博文保單位等相關力量建設,增強史識史才史德,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厘清巴蜀文化歷史淵源、演進脈絡和基本走向,為文化傳承發展提供堅實學理支撐。堅持把培養文化領軍人才作為重要支撐,大力實施“巴蜀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培養聚集更多學識淵博、造詣精深的文化高端人才,推動形成文化大家豎起一面旗幟、振興一門流派、帶動一支團隊的良好局面。堅持把培養文化后備人才作為長遠戰略,把中華優秀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特別是加強高校、職業院校相關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培好“苗子”、選好“尖子”,努力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的文化傳承后備力量。

  堅持開放傳承,在深化交流互鑒中展現新的文化氣度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要有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有融通世界、中西合璧的文化視野,有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文化能力。

  面向全國構建傳承發展“生態圈”。文化天然具有內在擴張力和強大輻射力,總是在突破空間和地域限制中發展壯大的。比如川劇藝術,就形成了南北一體、五腔兼備、文野交融、雅俗共賞的文化特征,在重慶、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流傳。我們將立足巴蜀文化資源稟賦,進一步摸清川劇、蜀學、藏學等在全國的發展狀況,集聚更多優質資源,吸引更多優良資本,引進更多優勢項目,創造更加充分有利的環境條件,共同推動巴蜀文化發揚光大。

  放眼世界推動巴蜀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對於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四川將更加主動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重大戰略,融入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實踐進程,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和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動。組織舉辦古蜀文明論壇、三星堆古蜀文化展、成都國際非遺節和“走世界·看四川”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把具有地方特色、世界普遍價值的東西推出去,不斷提升巴蜀文化知名度影響力。

  (作者:甘霖,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本文刊載於《黨建》雜志2017年第3期)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黨建》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