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每期精選
分享到:

反映時代精神是文藝創作的神聖使命

劉金祥

2017年01月11日13:32    來源:《紅旗文稿》2017/1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作為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引導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倡領一個時代的人文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聖使命”,這既是對文藝創作價值取向的深刻闡發,也是對作家藝術家履職盡責寄予的殷切希望。

   一、反映時代精神是文藝創作的重要價值取向

   時代精神作為對現代文明內核與精髓的抽象與概括,是一個時代所特有的、代表社會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的人文質素,是一種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同尊奉的先進思想理念。文藝作為時代的心音、弦歌、徽志和節律,在刻錄時代既往、驅引時代當下、辟劃時代未來的過程中,必然要律動和高揚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這表明作家藝術家不僅是時代遷變演進的親歷者、見証者和抒寫者,更是時代精神的擢拔者、時代風氣的彪炳者、時代風尚的垂范者。

   當今中國,正處在大踏步趕上現代化潮流並站在世界發展前列的歷史時期,正處於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偉大時代,忠實記錄、深刻反映、藝術再現這個恢宏時代的巨大變遷,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既是文藝創作的中心任務,也是當代中國作家藝術家的重要價值體現。而要確保文藝創作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就必須大力倡導和弘揚時代精神,這不僅是文藝創作的內在要求,更是文藝創作的本質特征。

   回望我國文學發展史,不難發現,一大批經典名著之所以能夠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代代流傳,且至今依然輝耀著璀璨的藝術魅力,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這些作品均從某一側面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與時代精神。

   每個時代孕育著每個時代的精神,每種時代精神都表征著當代人最崇高的價值追求。我國近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培植鑄塑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一時代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和最強音。

   文藝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時代精神在創作實踐中的濡化、淬煉、投射、聚合和涵育。誠如英國作家勞倫斯所說:“藝術家的職責,是揭示在一個生氣洋溢的時刻,人與周圍世界之間的關系。由於人類總是在種種舊關系的羅網裡掙扎,所以藝術總是跑在時代前頭。”

   近年來,我國作家藝術家傾情服務人民群眾,傾心創作精品力作,開啟了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嶄新氣象,發揮了“文藝是時代前進號角”的特殊效能。但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文藝創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層面精神需要和高品位審美需求。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作家藝術家要自覺揚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拱衛和恪守文藝創作的正確價值取向,進一步承負和履行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與責任擔當,以飽含激情與飽蘸詩意的筆觸,精准有力地狀繪當今大變革時代背景下的生活主潮與社會景觀,把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奉獻給偉大的時代。

   二、反映時代精神是打造經典文藝作品的重要路徑

   作為社會生活與社會變革的觀念濃縮和意識升華的時代精神,是在現實經濟基礎上整合聚變而成的上層建筑,是對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典型化認知和理性化表達。文藝創作隻有高揚時代精神的旗幡,鏤刻時代足跡,鳴響時代回音,鐫繪時代圖譜,才能構織出具有深湛意蘊和新異氣派的經典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經典文藝作品蘊藉著人們的情感和夢想,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在紓困心理、慰藉心靈、淳化心緒和提升心智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

   經典文藝作品雖然不是歷史學文本和社會學專著,但卻承載著不同時代的世道人心,濃縮著不同時代的社會面影。這正如別林斯基所指出的:每一部包涵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都無異於“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並由它們構筑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與信仰聖域。

   文藝經典作為經過時代涵寓、歷史淘漉和社會磨礪所形成的鴻篇嘉構,揭示了時代發展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潛蘊著強大思想力量和豐厚精神釉質,不僅啟發著哲人的心智和靈慧,而且陶冶著大眾的性情和德操。習近平總書記對經典作品的特質和功能進行了精辟闡釋:“經典通過主題內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本真生命,包含了歷史、文化、人性的內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因此才能成為不會過時的作品。”

   時代精神本身雖然明朗清晰,但其表現形式卻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濤般氣象萬千。圖解時代精神、肢解時代精神不足取,游離時代、規避時代更是作品創作的歧途甚至絕路。當代中國,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社會生活目迷五色,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特別是市場經濟深刻改變和重塑著社會生活、經濟形態以及人們的思想狀貌和精神風貌,同時也極大地調整和不斷修飾著文藝的形態和質態。其結果便是引發文藝創作在思想傾向、創作方法和價值追求上的多向位移與多種選擇。這種位移與選擇在客觀上偏離了當代文藝固有的美學旨趣和正確的價值取向,主要表現在疏離傳統韻味、泛化意義中心、解構主流思想、淡漠人文關懷。娛樂化和媚俗化的創作傾向降低了文藝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藝創作走向迷亂與虛妄。在文藝創作機制中,如果欲望化取代了社會性,娛樂化屏蔽了義理性,利益化淹沒了功德性,恣意化支配了規約性,附庸化替代了先導性,低俗化消解了崇高性,那麼文藝創作必然喪失本體價值,同時也丟掉了其本應具有的社會意義與審美功能。其最終結果,就像馬克思所斷言的那樣,文藝創作一旦將崇高、正義、公理、奉獻等觀念、情感和追求“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的時候,就必然會在形態、性質和功能上異化為精神的疣物。

   有鑒於此,習近平總書記鄭重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於回答時代課題。”作家藝術家隻有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用博大胸懷去擁抱時代,用深邃目光去觀察時代,用真摯情感去體驗時代,才能不斷推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傳世經典,才能無愧於時代賦予的庄嚴而神聖的使命。

   三、反映時代精神是作家藝術家德藝修為的重要表征

   作為國家軟實力和民族文化風貌集中體現的時代精神,是以人為主體的特定時代生活與社會實踐的升華物。因此,要使作為鑄造靈魂工程的文藝創作始終充盈時代精神,就必須提升創作主體的綜合素養,篤化作家藝術家的德藝修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努力做到‘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除了要有好的專業素養之外,還要有高尚的人格修為,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這就要求作家藝術家努力做到德藝雙馨,既要成為否棄不良時代風氣的踐行者,又要成為踐行良好時代風尚的引領者。

   一是樹立科學的時代觀。作家藝術家書寫描摹時代必須堅持辯証法和唯物史觀,把握現實生活的基本面和基本走向,分清時代發展的主脈與支流,厘定社會遞嬗的表象與本質,正確處理褒揚禮贊與批判鞭撻的關系,積極創作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時代聚精神、為自身留清名的優秀作品,努力釋放文藝作品的積極功效和正向能量。

   二是把時代精神融入作品。文藝自有文藝的規律,創作自有創作的法度。時代精神是優秀作品的先決條件和必備要素,惟有時代精神才能賦予文藝作品以精美形質和優良品格。作家藝術家要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統攝文藝創作,不斷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彰顯時代風貌、切入時代腹地、反映時代本質,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妙作佳構,以人文紐帶牽系人與人的心靈,增強人們的生活信心和生存勇氣,提升人們的民族骨氣和文化底氣。

   三是發揚現實主義創作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 。文藝創作作為物化的意識,隻能是對現實存在的時代生活的能動反映。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工作者,要“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現實主義既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文藝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倡導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人民,主張作家藝術家深入現實生活,汲取時代養分,堅持問題導向,表現大眾悲歡。

   我國文藝創作實踐和成就充分表明,現實主義作品以其鮮明主題、豐贍內蘊、開放姿態與高邁品格,呈現出不竭的活力、巨大的張力和持久的魅力。作家藝術家隻有以現實主義精神審視生活、觀照時代,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讓文藝創作“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才能使文藝作品更加富有生活質感與現實溫度。

   四是進一步增強精品意識。文藝精品的創作須臾離不開時代生活的補給和滋養。不關注、不追蹤時代發展,一味追求“內宇宙”自我膨脹,不僅無助於精品力作的產生,而且可能導致俗品不斷、庸品泛濫。作家藝術家隻有駐足時代潮頭,潛入生活深處,努力獲取文藝創作所需要的題材、素材、激情、詩意和靈感,才能創作出思想精湛、藝術精美、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才能使這些作品成為藝術長廊裡的旌幟和文化天幕上的星斗﹔隻有直面當下時代發展主流和人民群眾的生存現實,以個性化的感受和體驗獲得獨特的審美發現並藉此增強作品的厚度、深度、力度、精度,才能創造出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

   五是切實加強藝德建設。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說過,一切美來自美的血液和美的頭腦。文學藝術究其根本是“人學”,文藝作品的高下之分,最終體現在創作主體的人格優劣和道德良莠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要求作家藝術家“要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摒棄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自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腐朽思想”。作家藝術家要堅決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發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堅決破除唯市場化、唯金錢化的錯誤創作取向,堅守文藝創作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創作的獨立價值,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