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新媒體理論的顯著特色

黃楚新

2017年01月04日09:39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新媒體理論的顯著特色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深入學習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新媒體理論,有助於我們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探索新媒體的發展規律、進一步做好新聞輿論工作。

從強調重要性到認知專業化

細分責權范圍,明確輿論導向。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輿論場活躍程度的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於宣傳和輿論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強,從新聞宣傳到新聞輿論,從提高重視程度到建設價值觀體系,對於新聞業界發展態勢的觀察也更加專業和深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我國新聞媒體的黨性原則,強化了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性。他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他同時指出,媒體性質、內容形式、新聞類別各有差異,但遵循的導向性原則應當高度統一:“各級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強調各家媒體、各類內容的導向性原則,在生產流程和分工過程中逐一細化了“黨的喉舌”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強調新媒體也要遵循導向性原則,為新媒體本身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導向指導。

  利用新技術新應用,佔領信息制高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指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並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談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二者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不僅要加強兩類媒體的各自建設,更要與時俱進,推動二者的有機融合,“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佔領信息制高點”。為更好應對當下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形勢,宣傳思想工作應加強對於新媒體的運用,建立具有新時期特色的內容傳播平台。

  新媒體的發展治理,從政策到法律的引導升級。面對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隨著新媒體發展工作的不斷推進,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互聯網建設與新媒體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與細化。2014年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強調了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性。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提出加強媒體融合。2015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通過明確做好新媒體代表性人士的統戰工作,進一步強調了新媒體建設的重要性。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座談會,明確在新媒體的輿論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體現了黨中央對落實媒體融合政策的更高要求,也體現了新媒體在開展輿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政策的引導與推動,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實時跟進。我國相繼出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國務院關於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1月16日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視頻講話中,再次重申了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

從理念到思維的強化和延伸

第一,新媒體的發展對建設網絡強國與爭奪國際話語權有重要作用。網絡強國作為一國綜合實力的體現,其核心標志除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和互聯網全球競爭能力外,還包括網絡空間的威懾能力和治理能力。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1.7%。龐大的用戶基數加上網絡傳播的速度和效果,不僅對國內的輿論環境產生了影響,更對我們對於網絡空間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在2014年2月27日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是對建設網絡強國的最高規格的重視,黨中央對網絡強國戰略的堅定程度也可見一斑。新媒體發展和網絡安全息息相關。新媒體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上進行安全維護(包括保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完善的網絡空間防護體系等),更要注意到新媒體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我們不僅要把國家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辨別清楚,更要將相對應的、帶有新媒體特點的技術和方式運用到對外傳播中去。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方式,提高微觀的外交溝通水平和溝通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形成一個較為宏觀的、完整的對外話語體系。

  第二,強化互聯網思維,加速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8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既需要傳統媒體打破觀念、體制、技術等多個方面的枷鎖,也需要新媒體重視內容生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期達到“雙向融合”的效果。

  第三,加強對於網絡平台的引導和監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新興媒體發展規律,要“因事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即善於審時度勢、重視民意所指。當下我國媒體使用的現狀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新興媒介平台的可信度在增加,作為信息發布平台逐漸獲得更多的認同。同時,對於網絡平台需要進行引導,缺少把關人會導致謠言的加速傳播。應對這些變化需要運用更高的傳播策略和傳播技巧,即從點到面、從單一路徑到體系建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

找准扶持和治理的三個切入點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新信息技術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並對技術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陽市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調研時表示,面對信息化潮流,隻有積極搶佔制高點,才能贏得發展先機。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入融合,必須在信息化方面多動腦筋、多用實招。我國大數據採集和應用剛剛起步,要加強研究、加大投入,力爭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指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互聯網+、分享經濟、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正在創造巨大需求,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潛力也是巨大的。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中指出,隨著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時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機器人寫作、無人機拍攝和人工智能等在媒體業的應用成為新的趨勢。得益於新技術,媒體可以通過用戶內容個性化推送、信息生產自動化虛擬化、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服務等實現媒體發展。

  新媒體人才是競爭優勢與核心。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新媒體中的人才是推動新媒體工作開展的切實保障,人才也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媒體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了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和堅持黨性原則和正確政治立場不動搖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新聞工作者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道德修養,保持一身正氣。這是對媒體人的政治立場和職業道德素養提出的明確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准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新媒體人的報道需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引導輿論,不能片面追求市場效應和商業利益。在新聞業務水平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以創新為動力,理念、手段、內容、體制創新一齊走。創新是新媒體發展的驅動力,同樣也是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重要保証。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曾說:“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於創新、勇於變革,利用互聯網特點和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努力實現軍事媒體創新發展。”他還強調:“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推動媒體創新的根本在於內容創新、體制創新和手段創新。實現內容創新既需要新聞工作者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積極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保証在內容創新的過程中能夠堅持正確導向。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也要積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以專業知識推動內容創新。不僅如此,媒體應當加快體制改革,積極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人才資源、經營資源、版權資源等多種資源流動與整合,推動產業融合,實現跨界發展,使媒體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推動媒體創新的要義也在於手段創新。手段創新既包括物質工具也包括傳播方法。要通過對物質工具的技術創新,融合視頻、音頻、文字、圖像等多種呈現方式,實現傳播手段的多樣性和傳播質量的提高,滿足用戶對於多感官的不同需求。

  (作者: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