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讓哲學成為安身立命之學

侯才

2017年01月02日08: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哲學成為安身立命之學

  

  哲學的功能關涉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而在一定意義上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前提。因此,就哲學所承擔的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使命而言,哲學首先應是安身立命之學。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們實際上是把哲學當作安身立命之學的。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就表達出這樣一種理解。“天地之心”可以被理解為廣義自然或世界的本原、統一性。它是客觀存在的,對其自身而言也是無所謂善惡的。但是,對於人來說,需要把它揭示、呈現和展示出來,因為它是人的根基所在、源出之所,並且是至善的體現。所以,所謂“為天地立心”,是為人自身而立、為人自身而用的。而所謂“為生民立命”,立在何處?無須待言,當然是立在“天地之心”處,立在廣義自然或世界的本原處、根本處。這樣,“為天地立心”,是為了“為生民立命”,是為我們每個個體和整個人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使其精神有所歸依,有能夠賴以棲居的精神家園。

  

  哲學在實際上究竟是不是安身立命之學?在古代可以說是,在現代恐怕已經不是了。

  在古代,哲學的對象和研究重心是廣義自然即整體世界及其統一性,而人由於在實踐上尚未同自然完全分化,因此在理論上也就自然地被視為廣義自然或整體世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且隸屬於廣義自然或整體世界及其統一性。這樣,所謂自然與人或天與人的關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誠如宋代理學家程顥所言,“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在這種情況下,哲學所追尋的廣義自然或整體世界的統一性、最高本體或本原——無論是中國的“道”抑或是西方的“存在”,與人有著現實的直接的關聯,能夠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據和依托,哲學自然也有理由被稱為安身立命之學。

  但是,近代社會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人工因素在社會歷史中佔據優勢和主導地位,哲學的對象和研究重心由廣義自然逐漸轉移到主體自身,人同自然或整體世界的關系也就愈益被分離和割裂開來,甚至人愈益被凌駕於自然或整體世界之上,被視為其余自然或整體世界的主宰。由此,就世界范圍而言,哲學在歡慶主體性勝利的同時,也就愈益陷入某種自身的危機:

  ——主體性原則被絕對化,這種絕對化的形式即主體主義佔據了統治地位並取代了主體性自身。

  ——對作為世界之根本、本原或最高統一者的“道”或“存在”的追尋遭到實質性的廢除和遺棄。盡管還有個別哲學家致力復興和重建形而上學,但是我們看到,哲學的目光愈益轉向形下的感性和經驗之物,不再關注形而上學的本體,人們普遍認為其過於玄虛抽象而沒有實際功用,甚至斷定相關的思考和理論是一種“虛無主義”。

  ——愈益科學化、知識化、技術化,蛻變為單純的工具理性。近代以來,哲學的科學化減輕了哲學的重負,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實証性的基礎和依據,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哲學對科學的依賴,以及科學觀念、科學精神對哲學本性的過深浸潤和消解。

  ——附庸於資本和權力,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和主體性,甚至淪為物欲主義和各種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工具﹔如此等等。

  上述種種狀況表明,哲學在今天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本己性和個性,人們再也尋覓不到清晰的自明的哲學本己性和個性了。這或許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印証了俄國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早在1911年就已明確作出的斷言:“對於哲學來說,模仿追隨和衰落的時代已經到來”。

  總之,近代以降,就世界范圍而言,哲學逐漸喪失了本應具有的信仰、批判和超越之維,特別是喪失了將人與世界、與“道”或“存在”緊密結合、合而為一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哲學顯然不再是或至少難以再是安身立命之學了。

  

  如何讓哲學成為安身立命之學?筆者認為應該加以關注和重視的是:

  自覺順應哲學倫理化的趨勢,構建一種“自我主體性”。源自黑格爾遺著中的手稿《德國唯心主義最初系統綱領》曾明確地預言:“形而上學在未來將進入道德之域,……而倫理學將成為一切理念的完整體系。”哲學倫理化的核心,應是塑造和構建一種能夠統攝和駕馭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體性,使人成為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體。這樣的主體性,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自我主體性”。

  重建形而上學和本體論,為倫理化提供本體論依據。至今仍有某些哲學家相信並堅執,傳統形而上學已經徹底失效了,“存在”的失落是哲學的一種完全合理而應予肯定的發展,哲學研究沒有必要再去固守和因襲追尋形而上的傳統。其實,哲學應該擯除的只是與經驗的形而下之物完全割裂和隔絕的特殊的形而上學,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形而上學。

  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改造主觀世界的功能。馬克思不僅重視改造客觀世界,而且重視改造主體自身和主觀世界。他將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統一於人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並且始終將主體特別是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置於自己哲學的核心。馬克思還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描述為從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性中解放出來的過程,這一思想不僅對於整個人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每個個體的完善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哲學心性論的傳統。中國傳統哲學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心性之學。無論是在老子的“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還是在慧能的“識心見性”、程朱理學的“窮理、盡性、至命”、陸王心學的“盡性至命”等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這是一種道德之學,心性之學,因而,也是一種安身立命之學。

  使哲學首先真正成為哲學工作者自身的“為己之學”。哲學作為“安身立命”之學必然是“為己之學”。反過來,哲學隻有成為“為己之學”,也才能真正成為“安身立命”之學。孔子強調“為仁由己”,學是“為己之學”,是針對“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蛻變世風。在今日市場經濟條件下,此類世風愈甚,可見“為己之學”及其精神更加可貴和重要。因此,哲學工作者應率先垂范,首先切實從自身做起。其實真正的哲學家莫不如此。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