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專題報道>>“全國基層改革創新案例”征集活動

以改革精神全域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青島西海岸新區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區)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社會治理中心主任 宋軍

2016年12月30日15: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五中全會提出“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自2014年6月以來,青島西海岸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維和全新的視角,全域推進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實踐,從體制架構、運行體系、治理能力三個關鍵點予以突破,實現了治理重心向城鄉社區轉移,向社會需求、民生訴求轉移,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管用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為國家級新區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被國家民政部列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榮獲2015全國創新社會治理最佳案例,2016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

一、案例背景

青島西海岸新區是全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由原黃島區、膠南市合並而成,陸域面積2127平方公裡,轄26個街鎮、1223個村居,總人口180萬。近年來,尤其是兩區合並獲批為國家級新區之后,開啟了改革創新、建設發展的新篇章。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在國家級新區中排在第三位,僅次於濱海新區、浦東新區﹔各類市場主體以年均20%左右增速,目前總量超過10萬家。社會不斷轉型,兩區合並后,體制機制存在差異,民生政策標准不統一,在逐漸理順融合過程中,各類矛盾上升迅速、交織復雜,社會管理工作遠不能適應發展的新形勢。城市急劇膨脹,建成區面積達到210平方公裡,超過青島市內三區面積的總和,街道、社區管理面積過大,街道平均管理面積是市內三區街道的20倍左右。外來人口近一半,流動人口近50萬,是典型的移民城區,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等面臨較大壓力。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長期以來重經濟發展、輕社會治理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起來,加上政府各部門科學預判和高效處置問題能力相對薄弱,導致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信訪穩定等領域的問題隱患不斷發生。2013年,新區發生了“11.22”事故, 造成了重大創傷和損失,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區深刻汲取事故教訓,認真分析查找原因,認為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式掩蓋了不斷增長的各類矛盾和問題,長期重發展輕治理導致社會建設領域存在諸多“短板”,必須全面轉變工作理念,堅持改革導向、問題導向、民生導向,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從源頭上、根本上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突出問題。

二、主要做法

新區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為“創新一套體制、構建三大體系、實施六化治理”:

(一)創新一套體制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新區在社會治理組織領導體制上,強化頂層設計和基層改革聯動,對區、鎮街社會治理工作架構進行系統研究、整體部署,初步搭建起區社會治理中心統籌調度、部門鎮街分級負責、管區網格基礎支撐的體制架構。

1、區級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區委書記任組長的區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和一名副區長分管社會治理工作。設立正處級事業單位“區社會治理中心”,加挂“區公眾投訴受理處置指揮中心”牌子,統籌指導全區社會治理工作,承擔網格化管理、公眾投訴受理處置、指揮調度、督查考核等職能。

2、鎮街強化社會治理。配套推進鎮街體制改革,剝離城市街道招商引資等經濟發展職能,交由所在經濟功能區負責,從體制上推動鎮街工作重心向抓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轉變。調整鎮街內部機構設置,設立專門的社會治理辦公室,統籌協調相關部門開展社會治理工作。

3、管區夯實基礎支撐。深入推進網格化建設,將每個鎮街劃分5-7管區,每個管區又因地制宜劃分若干類型網格,全區共劃分為161個管區、1333個網格,形成“鎮街一張網、管區一大格、社區幾小格”覆蓋全區的網格化、扁平化管理體系。

(二)構建三大體系

新區把維護社會安全穩定、解決民生訴求、推動社會服務作為工作重點,整合各方資源,統籌推進網格管理服務工作體系、公眾投訴受理處置指揮體系、社會化公眾服務體系等社會治理運行體系,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開展治理服務。

1、網格管理服務工作體系。網格化組織管理架構建立后,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推進社會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實現了區、鎮街、管區三級服務平台全覆蓋,老百姓辦事不出管區、社區。建設專職社會治理干部隊伍和網格員隊伍,把區級層面管理的社區民警、綜合執法隊員、安監員等部門力量,下沉到社會治理網格擔任網格員。將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信訪穩定、糾紛調解、民生服務等六大領域事項全面納入網格管理,實現了“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網中”的全天候、無縫隙管理服務。

2、公眾投訴受理處置指揮體系。在區長公開電話的基礎上,將政府各部門涉及公眾投訴的相關職能,如民生在線、政務熱線、行風在線、數字化城管等,進行重新整合﹔將分散於政府各部門的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18條投訴熱線整合為“一號通”67712345,實行“一號對外”,24小時受理處置群眾咨詢、投訴、建議。區公眾投訴受理處置指揮中心負責對問題處置進行指揮,對部門辦理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督,保障群眾訴求得到妥善解決。

3、建立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將全區涉及家政、中介、咨詢和消費服務等社會組織、公益機構和企業信息資源整合納入社會治理信息平台,依“一號通67712345”服務熱線,無償為全社會提供全方位的需求信息服務,市民通過67712345電話提出服務訴求,社會治理中心即時響應,加盟企業、社會組織即刻應約服務,社工、義工、志願者適時補充,幫助市民解決各種生活難題。

(三)實施六化治理

新區將社會治理現代化、精細化、法治化理念和手段引入基層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實現了社會治理各要素精確、高效、協同、持續運行,逐漸形成“六化”治理新模式。

1、網格化巡查。充分發揮社會治理網格員隊伍和全區視頻監控資源作用,構建起人工巡查的“地網”和智能巡查的“天網”,全面開展網格內基本信息搜集,矛盾糾紛、安全隱患排查,問題處置核實和群眾服務等工作。全區5000多名專職網格員手持智能終端設備每天巡查,第一時間排查處置問題隱患,不出網格解決群眾訴求。全面整合社會治安、安全生產、森林防火、城市防汛等視頻監控資源,對隱患易發區域進行可視化、智能化監管。目前,已建成包括社會投資在內的視頻監控探頭2.3萬個,基本實現了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全覆蓋。

2、信息化支撐。建立新區、鎮街和部門、管區三級社會治理信息平台,並與部門業務平台互聯互通,隨時對網格員上報的問題和公眾投訴的問題進行分辦、處置,實現了部門聯動、高效處置。全面整合部門信息資源,初步建立起300多萬條信息的區社會治理“大數據”中心,全區數據資源實現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島”難題。利用社會治理“大數據”對各類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加強信息預警、預警信息的發布和應用,實現了事故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理。

3、多元化參與。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建立社會治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區社會治理中心、法制辦、編委辦等部門聯動處置可能影響社會安全穩定和諧的疑難問題事項。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駐區高校、社會組織、企業單位等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出台《關於加強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推進社區協商民主議事會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引導社區居民開展自治。制定了《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獎勵辦法》,設立了50萬元的專項獎勵基金,鼓勵公眾參與治理。

4、社會化服務。建設區、鎮街、社區社會化綜合服務平台,完善城鄉一體化社區服務體系,推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娛樂、社會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務事項逐步向社區覆蓋,為居民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服務,社區干部、網格信息員成為民生服務代理員、流動的“服務站”。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設立500萬社會組織發展基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設立項目資金、開展項目補貼等方式,引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活動,家政服務、物業管理、養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逐步進入社區,極大地方便了社區居民生活。

5、精細化管理。在責任落實、事件處置、監督檢查等方面精細化運作,保障了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規范高效運轉。制定了詳細的社會治理事權清單,厘清了各部門、各鎮街在事項處置工作中的職責權限,杜絕了責任落實不到位、推諉扯皮現象。加強事項處置工作流程再造,建立了首單負責制、核實回訪制、1515工作制等一系列制度,以及電子催辦、人工交辦、現場督辦、短信督辦、專報批辦“五級”督辦機制,實現了事項處置規范化、科學化。建立健全了社會治理工作監督問責機制,與紀檢監察部門聯動、借助媒體輿論力量,對事項處置工作進行監督、問責,推動問題有效解決。

6、法治化保障。深化部門和行業依法治理工作,著力在綜合行政執法、矛盾糾紛調解、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法治化改革。推進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組建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統一行使城市管理、國土資源、文化市場、海洋漁業、交通運輸、旅游等六大領域42類1402項行政執法權,解決了部門多頭執法、推諉扯皮問題。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建設,在社會治理管區推行“1+X”法律服務模式,即設立1個綜合調解室,整合律師、調解員、志願者等多種力量,推動法治宣傳、綜合調解、法律援助、社區矯正、法律服務“五進”網格,免費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法治體系建設,創新組建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局,建立安全生產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區法院、檢察院分別設立安全生產審判庭、檢察室,專門受理、查辦和審判安全生產案件,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得到依法落實。成立全國首家食品藥品案件巡回法庭,構建食品藥品安全行政監管、刑事執法、司法審判三位一體的食藥監管新模式,為強力打擊食品藥品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新機制和新途徑。

三、工作成效

新區社會治理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可以概括為“六實”:

1.基礎夯實。通過將區級層面管理的執法人員和服務事項逐步下放到社區,把鎮街社會治理經費納入區財政預算撥付,確保資源、服務、管理落到了城鄉社區,實現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基層基礎更加夯實。

2.責任壓實。通過厘清事權劃分、簽訂責任書、制定管理考核辦法,實現了區、街鎮、社區社會治理工作分級負責、劃格定責、人人有責、失職追責,責任清晰了、“踢皮球”的少了,形成了社會問題“聯動處置、齊抓共管”的局面。

3.處置扎實。通過建立規范化、標准化事項處理流程, 確保了網格員上報的問題隱患和市民反映的訴求,在第一時間就能得到解決。自2014年社會治理開展以來,共採集城市管理、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等各類問題隱患信息和民生訴求信息200余萬件,受理處置率達到100%,平均辦結率達到97%以上。

4.督辦落實。通過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公眾等參與事項處置,加大媒體跟蹤曝光力度,紀檢監察部門介入實施效能監察等措施,確保了問題隱患和群眾訴求按期辦結,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事項辦理回訪滿意率達85%以上。

5.服務務實。通過社會治理大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實現“三個服務”,即為區委區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部門、鎮街工作提速增效服務,為群眾民生訴求服務。今年以來,形成17篇分析研判報告,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意見,被區委、區政府納入決策,全部得到有效解決。

6.群眾踏實。一批涉及安全生產、城市管理、信訪穩定、社會治安、糾紛調解等問題隱患得到全面排查解決,潛在風險隱患得到超前預警,民生訴求、矛盾糾紛得到及早化解,群眾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2015年,群眾越級上訪數量同比下降5%,其中進京非訪下降50%﹔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25%;安全生產事故同比下降66%﹔公眾安全感達到98%。

四、幾點啟示

新區創新社會治理的探索與實踐,很好地踐行了中央關於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要求,豐富了社會治理工作的內涵,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啟示之一:必須牢固樹立“核心是人”的服務理念,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著力提升服務水平。新區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導向,把完善“大服務”工作機制和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作為抓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通過網格化、信息化建設,暢通民生訴求渠道,推進綜合執法改革等,主動回應和滿足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扎扎實實做到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憂,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變以往社會管理中的“管控為主”為“服務為主、主動服務”,贏得了認可與支持。

啟示之二:必須堅持重心下移,突出解決好基層治理能力薄弱的問題。新區找准了基層這個增強社會治理能力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所在,大刀闊斧地推進簡政放權、街道體制改革、充實基層力量等工作,促進資源、服務和管理沉到基層、落在一線。賦予基層在公共管理事務中的更多的協調指揮權和重大問題建議權,激發管理隊伍活力,發揮好基層在社會治理一線的主體作用。

啟示之三:必須強化社會協同,彰顯系統治理的最大效應。新區通過建立符合區域特點、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協調機制、督查考核機制、部門聯動機制,解決部門間分散、分立、分開的問題,形成整體工作合力。通過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整合全社會治理資源,建立政府與社會互動機制,解決了政府信息資源分散、管理主體單一等突出問題,實現了社會治理方式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社會“雙向互動”的轉變。

啟示之四:必須深化信息化建設,著力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新區重視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主動順應知識型經濟、網絡化社會、數字化生活、大數據時代的趨勢,堅持以信息化引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建設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社會治理信息平台、完善基層“網格”體系、信息受理指揮體系等措施,建立起“互聯網+社會治理”工作模式,為利用信息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社會治理有效運行提供有力支撐,實現了群眾的訴求與呼聲能夠“自下而上”及時、准確地傳遞與掌握,促進了公共服務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