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專題報道>>“全國基層改革創新案例”征集活動

包頭市昆區:兩中心一平台三化互動 創建社區服務治理新機制

包頭市昆區區委改革辦

2016年12月30日15: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今年以來,昆區按照市委深改組要求,在市委政法委等的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創新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包黨辦發〔2016〕32號)要求,全面加快改革步伐,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兩中心一平台”(公共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綜合信息平台)試點工作。目前,已在黃河街道保利社區正式運行,正在向前進街道、市府東路街道、少先街道、阿爾丁街道的中心社區推廣。黃河街道保利社區承接了包頭市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小組現場會,“兩中心一平台”社區治理服務機制得到中央防范辦、司法部、浦東干部學院和自治區政法委等各級領導專家充分肯定。

主要做法是:通過重心下沉和職能延伸,把街道轄區的公共事務受理服務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職能向中心社區集聚,並通過信息平台建設推進兩大職能向現代化轉型,從根本上推動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建立社區服務治理的“三化互動”(一口化服務、多元化治理、智慧化支撐)新機制。通過此項改革,達到“三要三不增三提升”目標,即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社會要活力、向科技要潛力,在不增加編制、經費、場地的前提下,提升社區的公共服務能力、綜合治理水平和居民幸福指數。

一、干部多跑腿,群眾少跑路,推行“一口化服務”

在完善昆區市民大廳服務功能的基礎上,以建設“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為契機,出台《昆區街道社區管理體制實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措施,在每個街道設立一個社區中心站,推動公共事務受理服務職能下沉到中心社區﹔每個中心站設置多個服務窗口,每個窗口都可集中辦理公共事務,實行前台分流后台辦理,建立居民辦事一門式、窗口受理一口式的“一口受理”機制。

一是服務下沉零距離,社區中心直接受理。區級市民大廳的設置,解決了居民辦事四處奔波的問題,實現了居民辦事集中連片。但與此同時,產生了辦事居民集聚較多、排隊較長、距離較遠的新問題,迫切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決。昆區進一步總結街道社區治理體制改革經驗,在12個街道社區中心站集中進行公共事務受理服務,已梳理形成《“一口受理”服務項目》97項。目前,証明開具的8項業務,社區直辦的5項業務及社區代辦13項業務中8項專線系統業務已正常投入使用。用戶僅需通過身份証讀卡器,就可讀取居民的基本信息,簡單公共事項實現“一刻鐘”辦理,有效分流了市民大廳業務,方便了居民,提高了效率。

二是部門互通零距離,標准對接資源共享。按照統籌規劃、需求導向、全面推進的原則,扎實推進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數據安全管理機制建設,打通民政、社保、就業、計生等業務,統一服務事項,統一服務流程,統一服務規范,統一工作制度,加強受理服務中心的規范化、標准化建設,努力讓每一個窗口的工作內容都實現標准化、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實現可替代。

三是特殊代辦零距離,互幫互助干群和諧。對於非中心社區的行動不便、年老體弱等特殊居民,設立65個居民代辦點,由社區干部和服務站工作人員到社區中心為居民代辦公共事務。通過此項工作,有效增進了干部服務群眾的責任感,提升了群眾對干部的信賴度,進一步融洽了干群關系。

二、全要素集聚,社會化拓展,推動“多元化治理”

多年來,社會治理條塊分割,各自為戰多,協同作戰少,且多集中在區級以上層面,街道社區層面缺乏相關機制。昆區堅持問題導向,出台《街鎮社會工作聯動聯治聯調工作制度》、《街鎮平安聯創工作制度》、《街鎮治安聯防工作制度》等文件,整合公檢法司等資源,引入社會組織力量,健全樓棟網格網絡,把各種治理要素整合到街道社區,縮短了治理鏈條,提升了治理效率。

一是公檢法司進駐,打造法治社區。按照“鐵打的綜治中心,流水的派駐人員”工作理念和5+X設置模式,將街道綜治辦下沉到中心社區集中辦公,公檢法司派員進駐辦公,文化等相關單位作為聯動協作單位參與一體化運作,在黃河西路街道試點建設了集群眾接待室、指揮調度室、矛盾糾紛調處室、法務室、警務室和X個特色工作室為一體的綜治中心,搭建起全面依法治理的社區平台。重點以綜合執法機制整合各部門執法力量,對治安重點場所進行整治,解決單一執法不能完成的整治任務﹔以法務室為依托,通過運行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發揮行業調委會、專業性社會組織的優勢,解決各類矛盾糾紛﹔依托警務室構建公共視頻網絡,建設地域性群防群治隊伍,實現鄰裡守望,共享平安。通過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等工作,把法治社區創建落到實處。

二是社會組織常駐,打造自治社區。出台《昆區推進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范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鞏固“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范區”成果,採取“三級聯動”、“兩級登記”,引導和釋放社會組織發展潛能,推動社會組織實現井噴式發展。目前,已建成1個區級社會組織孵化中心、1個區級公益創投園、8個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36個社區社會組織促進會,發展各類社會組織1708家,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達到22.4個,社會組織正在成為地區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力量。2016年繼續投入200萬元用於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重點打造了矛盾化解、家庭服務、精神慰藉、老專家服務、社區文體五類社區服務社會組織,涌現出法澤志願者協會、“家長裡短”調解工作室、麗梅調解咨詢工作室、郭孝紅工作室、老段說事點等一批百姓辦事“零距離”服務崗。其中,黃河街道保利社區就活躍著26個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專業就近服務。社區為社會組織發展提供了廣闊舞台,社會組織為社區工作注入了強大活力。

三是干部群眾巡駐,打造網格社區。按照“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模式,居民區按400戶為單位劃分網格,落實了網格工作責任制。組建了由網格員、社區民警、社區黨員等組成的網格管理員隊伍,實行“一格一員”或“一格多員”機制。同時,將網格管理員劃分為一級網格員和二級網格員,一級網格員由街道黨工委成員、轄區派出所、綜治辦每人分別聯系3至4個網格﹔二級網格員由治保人員、物業管理人員、樓棟長等共同組成。網格員共同開展網格內社情民意調查、政策宣傳、文明創建、矛盾排查、矯正幫教、消防安全等基礎工作,在第一時間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響應服務需求、核查辦理結果,把服務延伸到居民家門口。

三、互聯網+,微社區連,推動“智慧化支撐”

為實現治理服務便捷化、精細化,昆區搭建信息化綜合應用平台(智慧社區信息系統+綜治信息化系統),加強各類信息數據的融合運轉,達到提高效率、方便群眾、科學調度的目標。

一是多系統共享,推動服務治理智慧化。投入5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開發智慧社區信息系統,通過建設“一庫、二平台、六應用”,搭建社區居民與社區工作人員信息化互動平台。將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綜治視聯網系統和“9+X”綜治信息系統以及交通、報警等信息採集進行整合,提升重點行業、領域和公共區域視頻監控覆蓋率,推進綜治信息互聯互通和跨行業、跨部門指揮調度、分析研判、應急處理、服務管理等業務可視化、智能化、扁平化。

二是多時空連接,推動聯絡溝通智慧化。充分運用熱線電話、微信平台、手機終端等手段搭建微社區等聯絡系統,申請法治社區微信公眾號和微官網,整合相關部門的網絡資源,打破時空限制,即時為居民提供法律、政策等公共服務,對群眾訴求進行受理反饋。居民可以通過移動端實現便民機構、業務辦理指南、政策法規等查詢服務及困難上報功能。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移動端和服務端進行人口信息採集、問題實時解決等業務,並通過移動端與服務器端的對接,實現服務器端與移動端人口信息的同步更新。

三是多平台互動,推動社區養老智慧化。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市場運作、惠及百姓”的思路,立足昆區,輻射九個旗縣區,開通了12349便民為老服務熱線,為23萬名老人錄入基本信息,發展有資質信譽好的后台服務企業620家,提供十大類72項服務,接聽電話17.8萬起,成功派單及政務咨詢15.4萬起,處理政務咨詢1.26萬起。利用先進的互聯網、雲計算、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在社區構建“智慧養老”體系。研發老年人智能可穿戴設備——“電子保姆”,老人佩戴后可實時監控老年人的心率、血壓數據,通過GPS定位及時准確找到老人,具備SOS緊急救助、歷史軌跡查詢(追尋老人行進軌跡)、“圍欄報警”(為老人預設安全出行范圍防止老人走失)等“十大功能”,全方位監護老人的安全。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