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公方彬:我們需要讓靈魂跟上發展的腳步

2016年12月22日14:29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公方彬:我們需要讓靈魂跟上發展的腳步

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作為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從事政黨政治研究的公方彬,在開展紀念活動期間,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黨建》雜志、《中國青年報》和《北京晚報》發表四篇紀念文章。他說,同一個主題能夠連續撰寫四篇文章而不雷同,正是源自於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長征不僅僅在80年前有意義,更因為其極強的現實關照力,在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54歲的公方彬,無論談年輕時前線作戰,或是談從事專業理論研究,還是談教導子女,都特別強調責任和道德的擔當。他認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

抱著當英雄的心態三上戰場

公方彬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從出生就自帶著紅色基因。公方彬家族祖輩中有一位革命戰爭年代的老英雄,這讓公方彬自小崇拜英雄,進而想成為英雄。

16歲高中畢業以后,公方彬在家鄉做著一份文書工作。后來,文書工作被別人取代,他就決定要去當兵。在邊境,公方彬3次走上戰場,每一次都是抱著要當英雄的心態上去的。“活著要當英雄,死了也一定是英雄。”公方彬回憶當年的自己。

很多年以后,當年的老領導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還說,當時新兵裡面最勇敢的就是公方彬,不怕死。公方彬說,當年他還是個文學青年,英雄主義的作品看了很多,也讓他有了更強烈的英雄情結。

34年用2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除了想在戰場上做個轟轟烈烈的英雄,在平時,公方彬也默默地做著一些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情。34年來,他不間斷地資助著貧困地區的學生讀書。到現在一共資助了800多名學生,資助金額近200萬元。

這些學生中,已經有500多人考上了大學,最早受助學生中已經有人成為青年科學家、教授。僅在今年,就有幾十人考上大學,其中還有兩個考上了清華大學。公方彬說,自己現在每年要拿出十幾萬元的稿費、講課費,資助120名學生讀書,靠得就是堅定的信仰信念,因此有強大的精神支撐。

至於何時會停止資助,他的回答是,要麼中國再沒有貧困學生,要麼自己也進入了貧困者的行列。

要求准兒媳婦追求“精神擔當”

精神的力量,也在公方彬的家庭生活中體現。去年,他的兒子帶著女朋友回家,准備結婚。上門的第一天,就在飯桌上公方彬對著當時的准兒媳說,我們這個家庭是很陽光、很溫馨、很向上,但我也得提醒你,加入這個家庭必須有擔當精神,“我們家不追求財富貴族的生活,但卻追求精神貴族的擔當。”

第一次見到兒媳婦就說出這樣的話,這讓公方彬的妻子很不滿意。但公方彬說,既然准備在思想的道路上作個“聖徒”,就必須有犧牲的准備,並且所有最親近的人也應有這樣的思想和心理准備。

跋涉思想雷區必須有犧牲精神

近年來,公方彬一直從事政黨政治的研究工作。他陸續發表了關於“新政治觀”的文章,出版了《大思想》、《大戰略》等專著。他說,自己觸及的命題,多數敏感度高、風險大,既然是在雷區跋涉,沒有犧牲精神不行。公方彬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為思想而犧牲的人,這個民族的歷史就是蒼白的,“我准備做一個為思想而犧牲的人。”公方彬的義無反顧,也獲得了妻子、兒子、兒媳的支持。

他說,這就是擔當,這就是信仰,是精神的原動力。當有一天,自己真的犧牲在思想的道路上,其實印証的就是自己的精神追求,說明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思想者,為黨、為國家、為民族盡到了自己能夠盡到的一切。

您堅持資助學生的行動很了不起,基於什麼想法這樣做?

沒有什麼了不得,隻能算是內心世界或價值觀的外化、社會化。每一個社會的人都負有這樣的責任,只是因條件和能力的限制,表現有所不同。當然,自己能夠堅持數十年,緣於精神境界與價值追求通過修養獲得提升。

我從事理論工作,研究重點之一是信仰與道德,要實現突破,不能依靠邏輯推理,必須有切身體驗。有關部門曾經推薦我參評全國道德模范,我堅決不同意,我兩次榮立一等功、四次三等功、二級英模、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我已經不需要榮譽。我是思想者,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想成果來實現價值。道德行為是安撫自己的靈魂,推動和深化理論研究,不必也不應過度張揚。

您研究的是思想,對於大國崛起,您的研究最關注什麼問題?

中華民族崛起最不可缺少的是信仰信念。民族也好,政治集團也好,都需要有原動力。“新長征”路上的原動力應該包含兩個東西:整個民族幾千年成長道路上積澱下來的精神成果﹔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凝成的長征精神在內的所有精神成果。同時,走好大國道路,很重要的是塑造大國思維、大國胸懷,尤其要有定力、有耐心,太急躁就會喪失理性,就會付出過大的代價。科技上不去、文化上不去、道義力量上不去,當大國就隻有掏錢的份兒,所以我們要把握節奏,要練內功。

正如您所說,我們有幾千年積澱的精神成果,那您怎麼看待回歸傳統?

歷史和文化傳統不能切斷,切斷就是虛無主義,就沒有了根。但是一定要從歷史和傳統文化中萃取好東西,這方面的工作遠不到位。現在有些人一再進行仇恨教育,比如,跑到自己開的肯德基門口打砸,妄言和誰誰斷絕經濟交往,這種思維有問題,這不是折騰別人,而成了折騰自己。折騰別人不對,折騰自己更糟糕、更傻。

對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必須持開放包容心態,不能總是講敵視和排斥。近現代以來咱們創造的東西很少,怎麼抗拒?回到刀耕火種時代嗎?有些人用著手機、互聯網,開著汽車,高喊排斥西方文化,典型的雙重人格。在全球化時代,誰抗拒文明誰就會自尋沒落。中國文化並不都優秀,相反存在大量制約前行的元素,這種情況下陷入自戀、自負,不可能立身於人類文明的制高點起引領作用。

您認為,這種“抗拒”的精神狀態怎樣才能被改變?

要反思,要有問題意識。一個在廣西支教十多年的德國人,長期觀察后感言:中國人太急切了!隻重視面子、財富、地位,靈魂被遠遠甩在后面,這難免不失去對人生意義的深切把握。都說要聽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我們現在還聽得到嗎?所以,經濟發展要主動降速,讓靈魂跟上腳步,進入軀體,再次傾聽靈魂深處的聲音。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世界不會接受我們,最后甚至會討厭自己。

您怎麼看失去信念和信仰的人,怎麼看反腐?

中國歷史上幾次有名的反腐,都是敢動刀子,但從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到精神歸宿和更高尚的價值目標,或者說沒有解決“形而上”的問題。“千裡當官為了吃穿”,“一人當官雞犬升天”……既然官員所有的努力歸結起來就是追逐等級利益,就是光宗耀祖,腐敗在所難免。

所以,今天強調“不忘初心”,弘揚長征精神,重建價值坐標,應當是治本之策,解決的是“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中的“不想腐”。隻要真正搞清了“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什麼是價值和如何實現人生價值,何為幸福和怎樣贏得幸福”這些根本問題、終極命題,才能敢言找到物質利益之外的原動力,才能真正解決貪腐問題。

在“新長征路”上重塑信仰,您認為應該怎麼做?

“新長征路”難在超越自我,我們不能停留在二元對峙、冷戰思維,而是要站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來引領世界。世界已經給了中國這樣的機會,需要我們真正把握住。怎樣把握機會?就是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創造出圓夢精神。包括三個方面:中華民族成長過程中的成果,共產黨創造的精神成果,整個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三者合起來注入我們的圓夢精神,我們才有可能形成一個真正引領世界的重要精神成果,這就是我們這代留給后代的精神成果。

(記者 李嘉瑞 實習生 張林 )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公方彬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