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11: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在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與相關產業的結合,或許會對原有工業化的規模經濟帶來重要影響。信息產業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很多技術未必能夠完全影響和改變這個產業,但最緊迫的是,我們需要系統地理解並推進信息經濟和新興工業的變革”。11月6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2016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在發表主旨演講時做出上述表示。
懷進鵬認為,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產品,如機器人、無人機等。但這是否意味著信息產業的拐點來臨?我們判斷一項技術能否形成一個產業有個基本標准,那就是看它是否能夠實質性地改變產業生態,是否有本質性的新內容和變化,並切實推動行業發展。人工智能是否會改變產業生態,還需要不斷探索,但這項技術確實正在作為一種添加劑推動著技術和產業的變化。
在我國,信息產業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十二五”期間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5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總規模達到15.4萬億元,增幅速度超過15.4%,進出口總額佔整個外貿的1/3,是構成中國經濟的重要基礎之一。特別是彩電、手機、PC通訊設備的主要產品出貨量已經超過全球出貨量的50%。
可以說,信息經濟、信息產業所帶動的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和所形成的行業生態環境、周邊及上下游輻射效應,共同促使整個信息經濟成為社會發展的新動能。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佔GDP比重首次超過GDP的1/4。2015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8萬億元。信息經濟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強大保証。
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其競爭也相當激烈。面向未來的發展有相當大的空間,但也面臨新的壓力。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的下一個轉折點在哪裡?懷進鵬說,主機時代是以科學計算為主,那是小眾稀缺時代,年更新量千百台。在PC互聯網時代,進入商業計算,有17億台PC,每年更新量是千萬量級,形成了新的產業結構。移動互聯網時代,是走向社會計算和大眾計算的時代,人人擁有智能手機,用戶約73億,年更新量以億級為單位。伴隨著從千百台到千萬級再到數億級的更新量,我們進入到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制造時代。按照保守估計,2025年將有200億台終端實現互聯,甚至有預測將會達到500億台。那個時候的更新量要比智能手機的更新量高出一個數量級,這會給我們的生活和空間帶來很多更重要的和更大的變革。
懷進鵬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導力量是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從存儲、感知、計算、相互融合走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將會對人類整個生產、生活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但同時信息技術本身也進一步和制造業、生物技術、能源、材料技術結合,誕生了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信息技術仍然處於加速發展和跨界融合的爆發期,是引領變革的主導力量,也是需求導向的動力,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需要突出和加強的方面。他提到,信息產業的未來發展可能要面臨幾堵牆:
一是互聯網約束牆。當前,5G技術已經不再限於個人通訊,將會進入大規模生產活動中。因此未來是否會從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具體來說就是與實體經濟結合出現的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其中還有很多新的問題,比如能耗可控、可管以及安全和可擴展性等。
二是軟件牆。軟件具有復雜性,存在向大型軟件、實時應用軟件以及安全軟件演進的可能。未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軟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會給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帶來很多影響。因此,軟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與實時系統的結合將會是重要的問題。我們會進入一個復雜、實時以及對安全有高度要求的系統,這時候軟件生態會有新的發展。
三是數據牆。未來的經濟是數字經濟、數據經濟。我們能否駕馭數據?數據是否泛濫?能否有效地通過數據為我們提供服務?大數據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機會,但是大數據研究和傳統的方式也有很多差異,需要再進一步研究數據背后的計算理論和可能帶給的機會。
如何產生智能?人工智能是否科學,是計算產生科學、還是科學產生計算?應該說人工智能帶給社會的影響,更多是正面的,但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積極面對。人工智能不僅有大規模計算的問題,也有計算的結構、學習的效率和未來通用平台的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要研究它的數理機制,融合神經科學、機器人科學、計算科學共同推進智能領域的發展。
四是IC約束牆。摩爾定律終結之后將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后摩爾定律的機會在哪裡?未來的應用大量和數據處理有關,存儲牆、功耗牆,這些都將推動物理學及材料科學的發展。
最后一道牆是安全牆。信息安全和數據隱私成為重要問題,因為對功能性的要求更多,安全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此外,信息技術或將影響制造業。新工業革命時代,從創意到技術發明再到實現的周期越來越短,特別是問題驅動的知識創造使得科技研究的創新和最后的產業化幾乎“零距離”。這也會給我們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特別是在應用當中)帶來很多新變化。
德勤《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顯示,2010年、2013年、2016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都處於第一位,同時報告還預測,2020年中國將被美國超越成為第二。他們認為中國將被美國超越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才創新、能源政策以及基礎設施等領域與美國存在差距。這提示我們關注如何面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問題,要在關注制造業變化的同時關注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新趨勢。
懷進鵬還談到,未來制造業的格局有幾個機遇。第一個機遇,在真正進入互聯網與制造業結合的時代,過去設計的標准化、生產的批量化、消費的同質化將被改變,而代以新的應用方式、以消費者來推動整個制造業模式的變化,個性化制造將給中國帶來很大的機會。未來互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會把研發的邊界淡化,形成新的研發模式,同時創新模式也會發生新的變化,從原來的單向線性走向交叉並行。
第二個機遇,傳統產業的組織和企業經營管理方式會發生變化,比如互聯網公司和制造業合作開始定制化,根據需求來重新設計生產線和產品。
第三個機遇,創新以后會帶來新的價值,改變產品交付的形態、供應的方式。這正在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設計與研發方式。
工業互聯網將會成為物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第一個應用的發展空間。它的基礎是通過感知技術實現物理設備的數字化,通過設備之間的互聯形成網絡化,最后通過數據的分析來形成智能化,所以未來進入數字社會轉型,這三個基本步驟就已經實現智能物理設備數字化的發展。
這一發展帶來的新變革就是數字化轉型,數字化不光是物理系統,而是整個社會轉型的一部分,包括社會治理結構、能源管理、交通管理等諸多內容。物理系統的數字化會帶來什麼?以前我們傳統的方式互相隔離,在物理系統信息化下,實現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維護等全部環節互聯、互通、互操作,物理設備進入全生命周期統一管理。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要推進物理系統的數字化,逐步探索智能系統新空間。
對於數字化發展,中國也有自己的戰略規劃和行動。去年5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今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信息產業或將影響經濟社會,催生了分享經濟、按需經濟。在新經濟時代,制造模式會怎樣?生活中會有什麼新變化?這些可能會體現在數字化轉型中,不僅僅是技術和產業的轉型,產業組織的變化也會帶來很多新變化。世界經濟論壇在預測未來10-15年的趨勢時,也把技術作為重要的突破點。分享經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機會,當然也需要很多新的政策和管理服務。當一個制造業的產品不能被有效利用的時候,如何實現制造業設備、裝備的分享,可能就會出現一種新的交易,對未來社會或許會有新的影響,而制造業、制造設備、制造裝備的分享現在已經開始。
數字化時代,更需要智能的精准。我們希望有個性化的“做得對”和“做得准”。未來,新的應用模式可能會對管理科學和精密研究帶來新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潛移默化、局部零散,但在數字化過程中,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這對中國發展極有意義。
或許在中國走向“雙創”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模式。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是制造業大國和互聯網大國,“更重要的則在於,我們的很多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已經切實地開展並推動了這一領域的變革”,懷進鵬說。(記者 杜悅英)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