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頭條

發揮制度偉力激活經濟新動能

楊良敏

2016年12月19日11:1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發揮制度偉力激活經濟新動能

內外環境復雜,經濟減速尋底,發掘和釋放增長新動能十分迫切。將中央最近下發的兩個文件放在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的邏輯——正力圖從制度上作出根本性保障。

一是,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該文件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包括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和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

二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該文件明確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解決各種侵犯產權行為和問題,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增強社會信心,增強各類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

兩個文件,一是把知識價值與分配結合起來,激發科研人員創業創新的活力,一是通過保護產權穩定人心,增強企業投資意願,激發創業創新的動力。二者瞄准的主體都是人這一決定性要素,尤其是把那些擁有知識、技術、資金等高級要素的高能主體的創新動力激活,找到了核心,抓住了關鍵,意義重大。

先看第一個文件。長期以來,我們對知識價值的理解和發掘存在偏差。習慣於將其限定在“單位”裡,人屬於某個單位,原則上隻能為這個單位服務,所取得的成果多屬於職務行為,知識價值的差異沒有太大區分,成就大小與收入分配不能有效挂鉤。這在實際中形成了另一種“大鍋飯”,干好與干多無法獲得充足的正向激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新的動力。人力資本天然屬於個人,沒有激勵就難以真正讓其發揮效能,“磨洋工”、不出好活就成為一種常態,也形成對僵化體制機制的軟抵抗。其結果就是,創新熱情不高,創新局面不活,創新成果不彰,最終體現在前沿科技難以走在前列,停留在模仿、跟隨,在產業價值鏈的分工上就隻能佔據中低端。當然也要看到,幾十年來我們的進步很大,但如果在人力資本的管理上,由單向使用、強調人才應該如何發揮作用,轉向雙向互動、強調應該給人才合理回報,充分體現知識的價值,情況可能會更好。知識價值給社會帶來的綜合效益遠高於個體獲得的回報,這個大賬很清楚。美國等領先國家,其創新的動力就在於以足夠的價值回報來激發科研人員的內生動力,甚至是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為之服務。

實際上,這次探索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兼職兼薪的做法,加上此前專利法修改,都是重視知識價值在分配中的地位,讓知識分子的創新能力在轉化中實現價值,這將有利於把知識分子的潛能激發出來,進而在社會上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導向,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再看第二個文件。正如文件所說,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產權的保護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國有產權由於所有者和代理人關系不夠清晰,存在內部人控制、關聯交易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利用公權力侵害私有產權、違法查封扣押凍結民營企業財產等現象時有發生﹔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侵權易發多發。這樣的問題,身邊常能見到,有些經典案例被學界反復討論,當事人不斷申訴。文件正視這些問題,提出對涉及重大財產處置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民營企業和投資人違法申訴案件依法甄別,確屬事實不清、証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的錯案冤案,要依法予以糾正並賠償當事人的損失。人們常說,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糾正一個冤假錯案,勝過喊千百遍口號,雖是遲到的正義,但正義的到來終究會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文件在保護產權方面要求堅持平等保護、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共同參與、標本兼治的原則,著眼長遠,著力當下,抓緊解決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高產權保護精准度,加快建立產權保護長效機制,激發各類經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從“保護”前的幾個修飾詞“平等、全面、依法”看,產權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法律概念得到確認,沒有公私之分,沒有內外之別,隻要合法即可得到保護。“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的經典語句,成為人們廣為援引的對財產權保護理念的精煉表達。這對於民營企業來說至為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文件提出嚴格遵循法不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在新舊法之間從舊兼從輕等原則,以發展眼光客觀看待和依法妥善處理改革開放以來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這被看作是對企業“原罪”的赦免,成為一顆極具標志意義的“定心丸”。由此,新一輪創新創業、謀大做強的發展圖景值得期待。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