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中國智庫:探索新職能 履行新擔當

2016年12月06日10: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中國智庫:探索新職能 履行新擔當

11月6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2016年會”在北京亦城財富中心舉行。在當天下午的“經濟新動能與中國智庫之擔當”主題分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與七位來自國內領先智庫的代表,圍繞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相關議題,從多個維度展開了精彩對話。

新時代新要求 中國智庫要有新擔當

隆國強在主旨發言中指出,面臨當前的新形勢,中國智庫既要履行好政策研究的傳統職能,也要探索政策評估、政策解讀及智庫外交等新職能。同時要注意,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組織文化建設、人才建設和體制機制建設這三大要素不可或缺。

新職能之一是政策評估。“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以來,我國智庫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政策評估任務,這項新職能越來越重要。政策評估在發達國家已經有很多實踐,不過中國實踐的數量還相對較少,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需要進行探索。”

新職能之二是政策解讀。隆國強認為,通過智庫准確解讀政策目標、內容與原因,從而讓社會各界更好地、更加准確地來理解政策,讓政策落實有一個更好的社會氛圍。“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一項政策出台以后,有各式各樣的解釋。這就需要高端智庫為社會公眾提供一個權威准確的政策解釋。”

新職能之三是智庫外交。“國際交流是智庫的一個長期工作,在過去很多年,我們比較多的是學習別國的經驗。今天,隨著中國發展的成功,別國越來越關注中國成功的故事、成功的原因,想學習中國的經驗。”隆國強說,這就需要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但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自己要先把中國故事研究透,對我國的發展經驗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提煉,然后與世界分享。他還特別強調,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我們還要一如既往地保持謙虛謹慎,向世界各國好好學習。“智庫外交所開展的國際交流、國際合作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為國家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作出獨特的貢獻。”

“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智庫人要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拓展自己應該承擔的相應職能。”隆國強說。

隆國強進一步強調,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組織文化建設、人才建設和體制機制建設這三大要素不可或缺。

他具體指出,組織文化是智庫的靈魂,觀察一下成功的智庫,就會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智庫文化,這是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磨合、探索形成的。

對於人才建設,隆國強表示,智庫的政策研究、解讀、評估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的履行都是密集的、高水平的智力過程,都需要靠人才來解決。“智庫的人才首先要有專業知識,有各方面系統化的專業訓練,有更加全面的知識、更寬的視角。”他特別強調,除了這些業務素質外,智庫研究人員的政治素質也特別重要,政治素質決定了研究人員對政策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高水平的智庫人才是決定一個智庫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隆國強說,目前,我國高水平的智庫人才總體上是匱乏的。智庫除了要吸引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人才,要把培養人才作為智庫發展的重要內容。

而除了吸引、培養人才,用好人才也尤為重要。隆國強指出,要創造一個寬鬆的學術環境、一個民主的學術氛圍,要讓每一位研究人員在智庫研究中充分發揮其所長,發揮其聰明才智。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做好智庫建設的第三個重要方面,即建設一套適合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體制機制。”隆國強說,簡單地把智庫比照行政部門的管理制度,不適合智庫的運作。目前,在高端智庫試點工作中,雖然已經在智庫的人事、薪酬、科研管理、經費管理、國際交流等方面做了很多體制機制的積極探索,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體制機制創新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特別是官方智庫的一些體制機制創新涉及更大范圍的體制。

此外,隆國強還強調,要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提升政治素養,保証智庫在研究工作中能夠把握好正確的政治方向,進一步提升研究人員的責任感、榮譽感,為政策研究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題為《智庫與政策評估》的主題發言中,《管理世界》雜志社總編輯李志軍進一步闡釋了開展第三方評估的重要意義與方法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充滿變數,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依然面臨一些風險與挑戰,決策難度也在增大。”李志軍表示,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高改革決策和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增強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確保各項政策百分之百落到實處。

作為政策評估的一種重要形式,第三方評估具有客觀、公正、獨立的特點,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提高改革決策和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事前評估可以使改革方案和政策更全面、周延,更具可行性,事后評估可以決定是否需要對改革方案和政策進行調整、完善或終止,更好地配置政策資源,提高政策運行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實踐証明,第三方評估對完善有關方案和政策,提高改革決策和政策的科學性、准確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李志軍說。

李志軍坦言,當前,第三方評估在我國仍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評估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體現在對第三方評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評估工作不夠規范,特別是缺乏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保障。“而造成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我國第三方評估工作起步較晚,評估理論與方法體系不完善,法律地位不明確,沒有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統等。”

“應抓緊建立我國重大政策評估制度。要深刻認識第三方評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盡快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體系。隻有這樣,評估工作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第三方評估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李志軍建議,第一,應確立第三方評估的法律地位。要制定和出台相關法律、法規或指導性文件,明確各級政府制定的重大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在出台前要委托第三方評估,在實施一段時候也要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要規范評估主題、客體的權力與責任,對評估原則、評估類型、評估程序、評估結果的使用和公開及評估機構、人員組成、經費使用等作出明確規定,推動評估工作走上獨立、規范和法制化的道路。

第二,加強評估機構和人才的隊伍建設。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評估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民間評估機構體制靈活、專業性強、客觀公正、社會關系廣泛的優勢,特別要注意賦予民間評估機構超然、獨立的地位,保証其工作不受政府干擾﹔要做好專家儲備和人才培養工作,加大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提高評估人員的專業水平。

第三,探索適合國情的評估理論、評估方法和評估技術。特別是在當今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要善於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有效拓展第三方評估的調查網絡和信息渠道,准確把握復雜經濟社會現象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科學評估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利弊得失。

第四,強化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財政、審計在第三方評估中具有獨特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許多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實施需要財政部門的資金投入和審計部門的監督評估﹔另一方面,各個職能部門的評估指標、評估項目往往都是在財政部門的指導下進行的。

第五,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第三方評估是一項耗資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種專業人才的參與,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經過較長時間的分析研究和評估過程,因此需要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李志軍強調,智庫在政策評估中的地位與作用不言而喻。“政策評估對政策制定和執行者而言,是一件尷尬的事情。要求評估主體必須具有超然的地位和工作機制,能獨立、客觀、公正地做出評估。所以,智庫是最適合的單位之一,地位超脫,沒有部門利益,可以更多地考慮國家和人民利益,做忠誠衛士。”

李志軍指出,較之政策研究,政策評估的難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也對人員素質水平提出新的、更全面的要求。除政策研究必備的知識與能力之外,還需要提高對政策評估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學習和掌握政策評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更要有膽識和氣魄,有責任與擔當。同時,政策評估也將為智庫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有效提升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擴大影響力。

“開展政策評估工作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需要。對於智庫而言,這是一項光榮的任務,是黨和政府的信任,也是新的發展機遇。雖然這項工作有難度、有風險,比起政策研究來,要求更高、更全面、責任更大,但隻要我們上下同心,凝聚共識和力量,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就一定能夠勝任並完成好這項工作,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推動科學決策方面,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李志軍總結道。

以體制機制改革促新型智庫建設

“誠如前兩位專家所言,智庫建設任重而道遠,當前中國智庫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改革。但我認為,這種改革,既不是市場化的改革,也不是行政體制的改革,而應是社會化的改革。”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發言中說。

劉尚希認為,於智庫而言,社會化改革可謂非常重要。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進行已近40年,但仍未完成。下一步,隨著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更加需要社會化的改革加以匹配。“沒有社會化的改革,市場化的改革可能會遇到阻力,全面深化改革將難以真正地推進。社會化的改革,事關智庫的建設,事關分配的改善,事關創新的驅動,事關人們積極性的調動,更事關社會的公平正義。”

劉尚希指出,就目前階段來看,社會化的改革仍具有很強的牽引性,需要從四個方面具體推進:一是身份的社會化。13億中國人各自有著不同的身份。這其中,既包括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帶有地域化色彩的身份限制,又包括因工作單位不同而產生的身份及薪資待遇上的差別。各式各樣的身份無時無刻不在束縛著我們,這些身份限定的背后體現的則是社會的排斥性而非包容性。隻有打破這種身份限制,社會化的改革才能邁出關鍵一步。而這顯然,不僅僅是戶籍改革的問題。

二是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個命題已提出多年,實際落實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譬如對農民工群體而言,由於身份限制,使其在打工所在城市無法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待遇,往往要回戶籍所在地。公共服務的不可攜帶性,將造成更多的勞動力及其家庭下一代的大量流動。而社會化改革不足的問題,也將導致企業用人成本和經濟運行成本不斷上升。

三是組織的社會化。社會組織,包括行政組織、經濟組織、非經濟組織等。智庫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組織。從廣義上說,市場化也是社會化的過程。從狹義角度看,對於那些既非經濟組織,也非行政組織的事業單位而言,由於受限於各個部門,使得過去在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始終未被納入到社會化改革的整體框架內考慮。也正因為未能准確地把握住社會化改革的抓手,我國教育改革、醫療衛生改革進行多年卻始終進展不大。應該讓經濟手段變成市場主體,將這些組織變成獨立的社會主體,讓他們的發展像細胞一樣具有新陳代謝的能力。

四是管理的社會化。包括社會層面的自我管理,行業的自我管理,群體的自我管理。而這種管理的能力我們尚未形成,原因在於,我們的組織都是依附於政府各個部門,受到各式各樣的限制。在此條件下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都依賴於政府管理。因而,近年來國家愈發重視加強監管和完善法治更顯必要。

對於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也給出了獨到的建設性意見。王文表示,隨著中國的發展進入到“世界的中國”階段,我們的思想也必須具有對全世界的殺傷力、干預力和影響力。

在王文看來,智庫的主要功效體現為“資政、啟民、孕才、公共外交”四個方面。其中,前三項目前來看在我國總體實行得不錯,但在公共外交方面我們仍較為欠缺。“用《孫子兵法》中的一個詞來解釋其原因再合適不過,我們的國際輿論、國內想法、學者人才等正在被別國所‘伐謀’。”

“中國智庫的春天可謂剛剛開始。未來,我們需要在全球視野下看待中國智庫的崛起。”王文說,中國智庫要做強、做大,不伐謀不足以顯現中國智庫的全球影響力,不伐謀不足以跟進中國成為全球大國的歷史階段,不伐謀將難言中國智庫之崛起。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在發言中則強調,中國智庫發展應大力推廣PPP合作模式。他指出,PPP合作模式可以兼顧體制內的影響渠道、體制外的新型資源和社會民間研究方法論等。“隻有通過凝聚眾力,才能做出相對完善的優秀解決方案。我們相信,中國完全有能力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庫服務。

袁岳指出,現代智庫發展具有三個重要特點:第一,平行論証。思想有很多表現形式和角度。不同的智庫機構,各自的強項、特點、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獨立程度、利益關聯程度等都有相當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使得在看待同樣問題時,會出現較大差異。公共政策非常重要的是體現平衡性與兼顧性。未來更多的重大政策應該進行至少三個以上的平行認証項目,由官方背景智庫、學術背景智庫以及獨立背景的民間智庫,對同一項目進行平行分析論証。這將更有助於提升決策者在判斷時的周全性。

第二,經營數據。數據的搜集、處理、挖掘及整合,是實現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對任何一個戰略規劃項目而言,如果沒有數據支撐,都將淪為“千裡之堤毀於蟻穴”之態。近年來,大數據行業在中國發展非常快,但大數據行業中約97%的機構主要做的是對數據的“倒騰”,而不是將其用於決策分析支持,對此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升。

第三,解決方案取向。今后要更加重視建立新的智庫文化,我們所培養的智庫人才,不應僅限於在Think Tank層面的理解,應更多注重在Action Tank層面能力的提升。

在題為《“互聯網+知識生態”助力智庫創新發展》的主題演講中,同方知網黨政與金融知識管理公司總經理謝磊同樣強調,中國智庫機構發展正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具體體現在國家政策要求、需求變化、技術驅動等多方面。“新時代的新型智庫,應該是大數據中心、知識服務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為決策服務,為創新服務。在我看來,新型智庫應該是‘專家+技術+數據’的復合組成形式。”

謝磊表示,隨著互聯網時代智庫機構工作方式的轉變,當前,傳統智庫機構正在加速轉型、創新發展,並努力打造獨具自身特色的智庫新形態。“在新形勢下,同方知網也致力於打造獨具特色的智庫新形態,並竭誠為智庫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具體體現為正在竭力打造的‘三個真正’:一是構建真正的知識網絡,包括文獻網絡、知識元網絡、學術社交網絡﹔二是提供真正的知識服務,面向決策問題,動態重組解決方案﹔三是形成真正的生態體系,努力打造機構核心競爭力。”

地方智庫改革實踐新動向

參與討論的多位嘉賓強調,當前,中國智庫正在迎來新一輪大發展的春天,但同時也面臨更多“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智庫自身改革轉型,更多涉及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的改革。目前,中央層面已就新型智庫建設做出諸多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也為指導地方智庫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近年來,東北經濟大勢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吉林省政府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寅權在發言中表示,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陸續出台的多項政策措施,鼓勵東北進行改革創新,在實踐中,東北地區已經取得了不少積極進展。就吉林省而言,經濟形勢出現了兩個方面的新特征:一是服務業這塊先前的“短板”取得較快發展﹔二是經濟新動能不斷積聚,醫藥健康業、休閑業、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盡管新的經濟動力正在積聚,但其在整體經濟中佔比仍較低,在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傳統產業。東北振興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希望大家對東北振興給予更多的耐心。”李寅權表示,在東北新一輪振興中,作為當地智庫的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應當發揮更大作用,更要有一種責任擔當。

首先,要積極為當地黨委和政府出謀劃策,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建議。地方智庫的研究工作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戰略性研究,另一類是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今后在這兩方面我們都應付出更大努力。”李寅權坦言,地方智庫現在最為困擾的是自身水平的限制。“作為地方智庫,一個普遍的共性特點就是研究平台不高,能力供給無法滿足省政府的需求。這也是今后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去改進的。”

其次,要拓展智庫的職能。除政策研究和政策建議之外,今后還應在第三方評估和政策解讀領域投入更多力量。

第三,地方智庫的發展應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黨政智庫、高校智庫、社科院智庫、科研院所智庫、民間智庫等不同智庫間如何形成合力,是今后地方智庫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最后,地方智庫的發展需要創新體制機制,這也是地方智庫發展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是吉林省八大重點智庫之一,但在具體試點過程中,還要突破體制機制,對此應靠頂層設計,這點至關重要。

李寅權進一步分析,作為地方智庫,一是用人機制不適應新型智庫的發展要求,以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為例,目前在用人上嚴格按照編制招錄管理,沒有太多自主權﹔二是迫切需要建立適合科研發展的管理制度,包括課題的選擇、立項、評估、應用等﹔三是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用管理行政人員的辦法去管理研究人員,無疑不利於調動智庫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我們江蘇省政府研究室的職能,概括為四個字,即以文輔政。” 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在發言中表示,江蘇省政府研究室的主要產品是省政府領導所需各類文稿,這一職能和產品帶有鮮明的智庫色彩,但與新型智庫要求相比,仍有很多重要職能有待完善和提升,也還有許多短板需要補齊。

沈和提出了四點改進設想:一是明確定位,從專注文稿服務向建設核心智庫轉變,將政府研究室作為政府的核心智庫來建設。具體而言,以省政府研究室為平台,構建綜合優勢明顯、決策服務能力突出、服務鏈條完善的政策研究體系。建立科學高效、充滿活力、現代專業的管理機制。計劃用五年左右時間,建成省政府重大決策中不可或缺,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政府核心智庫,同時引導市縣政府研究機構建立政府核心智庫,成為省政府智庫體系的重要支點和創新基地。

二是優化職能,從單一職能向多元職能轉變。一方面,以深化研究促進職能優化。江蘇省政府研究室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先后對新型智庫如何助力改革創新、新型智庫體制機制創新、政府推進第三方評估等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形成一批政府核心智庫建設的專題研究報告,在加深理性認識的同時,也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以職能優化提升政府智庫研究質量,明確政府核心智庫建設的職能措施以及主管領導,在保証文稿質量的同時,協調推進文稿起草、調查研究、決策咨詢、績效評估四項職能同步建設,努力成為政府文稿的主創、政策研究的主謀、總結反思的主導、績效評估的主體。

三是提升能力,從單一能力向綜合能力轉變。能力是智庫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型智庫增強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為此,江蘇省政府研究室提出“四個提升”的目標要求: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提升文稿撰寫能力、提升思想創新能力、提升智庫評估能力。

四是完善制度,從無序發展向有序管理轉變。智庫承擔時代責任,必須切實解決自身體制機制問題,充分發揮內部活力。目前,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已初步形成相對完善的制度保障,一是組織協調機制﹔二是科研管理機制﹔三是人才管理機制﹔四是資源整合機制﹔五是第三方評估機制﹔六是政策解讀與成果推廣機制﹔七是政策保障機制。

“在建設政府核心智庫的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無論哪種智庫類型,隻有順應發展規律和時代要求,緊貼決策需求和人民期待,敢於、善於、樂於擔當歷史責任,才會有所作為、大有作為,才能不斷增強支撐力、影響力和生命力。”沈和說。(記者 張倪)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責編:沈王一、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