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探尋休閑農業升級之道

2016年12月06日08:3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探尋休閑農業升級之道

“休閑農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選項”,10月29日,在“國研智庫論壇2016·湘江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在主旨發言中做出上述表示。他說,新一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選好切入點,其中休閑農業應該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之一。

在本次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就休閑農業議題發言,共同探討這一新業態的升級之道。

農業發展遭遇瓶頸

2004年到2015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4%,農民收入年均增長8.8%,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3.1%,實現12年的增長,是農業發展的黃金期,也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起點。在這個黃金期,我國構建了一個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使得我國十多年來農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高速增長。

“農業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葉興慶說,一是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2004年起,我國農業連續豐收,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農產品貿易連續12年赤字,且赤字逐漸擴大。特別是最近兩年,我國糧食的大眾農產品的進口量顯著增加,帶來糧食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價格倒挂。而中外農產品價格倒挂最根本的原因是農產品價格過高。主要農產品的土地成本,中國是美國的1∼3倍﹔勞動力成本,中國是美國的6∼30倍。農產品成本高,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多地少,而這是不可改變的,這是我們發展農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二是農業產能透支。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糧食產能、其他農產品產能達到新水平。但我國的農產品產能是以犧牲生產環境為代價的,在相當程度上,這是在透支自然、透支未來。如果說工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那麼農業則主要是產能透支的問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中相當一部分的邊際產能將逐步退出來。

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農產品供需會自發對接形成相對穩定的匹配關系。受農業生產特征、進口體制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較為嚴重。

四是收入問題。農民如何增收?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2016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此背景下,“發展休閑農業成為促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選項”,葉興慶說。

今年以來,國家連續出台政策,助力休閑農業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就是要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也提出,大力推進農村奔小康,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依托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業農業等新業態。

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也再次對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作出部署,強調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採取補助、貼息、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原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村改善道路、寬帶、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條件,建設魅力村庄和森林景區。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強化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傳承鄉土文化。

發展休閑農業勢在必行

為什麼休閑農業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選項?葉興慶給出了如下解讀:

休閑農業是增強農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農業的產品功能均質度高、便於儲藏和運輸、跨境可貿易性強,競爭力主要取決於土地資源稟賦。農業的休閑功能均值度低,空間上不可移動,跨境可貿易性差,競爭力主要取決於地域和民族特色。在產品功能的基礎上附著休閑功能,是小規模農業增強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休閑農業是提高農業就業密度的必由之路。2015年底,第一產業就業人數21919萬人,佔比為28.3%﹔增加值60863億元,佔比為9%﹔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導致農產品成本高、農民收入低。這個時候我們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這是提高農業就業密度的必由之路。

休閑農業是釋放后發展地區比較優勢的必由之路。地區間發展差距主要體現在農業農村發展差距,在注重農業產品功能的時代,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處於比較劣勢。發展以休閑農業為主的新產業,以三次產業融合為主的新業態,為塑造農業區域新格局帶來契機。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地理便捷將逐步向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拓展,把鄉村旅游作為精准扶貧的重要選項,有利於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向外拓展。

此外,全社會特別是城鎮居民對農業休閑功能的需求在上升。近幾年,這一勢頭非常明顯。一是消費者購買能力在增強,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休閑觀光、生態產品的購買力上升。二是消費者購買意願在提升,生態產品稀缺性和相對價值上升到一定水平,部分城鎮居民願意為生態產品及生態優良地區生產的農產品付更高價格。三是購買力實現條件日趨成熟,如各地路網條件越來越好,互聯網覆蓋面越來越廣,鄉村生活日益便利等。土地、資金、人才、基礎設施等條件正在為休閑農業注入新動能。

為休閑農業建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給本次論壇的書面致辭中表示,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亟須通過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大背景下,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可以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詮釋和體現這五大理念,無論是對於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的發展,還是對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在論壇發言中表示,現在的農業呈現出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融合發展的態勢。我們現在有農業加工業、農業旅游等第三產業融合的業態。“旅游+”的策略,可帶來千變萬化的機會。

長沙市副市長陳中表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旅游和農業有機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既能滿足市民休閑度假、體驗求知、回歸自然的多樣需求,又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說,《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提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連接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格局。“農業和旅游業,二者跨越了第二產業,把第一、第三產業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李迅說。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還特別提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包括要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游村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游休閑產品。要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

財政部研究室巡視員汪義達建議,發展休閑觀賞型農業和趣味體驗農業。他說,趣味體驗農業對中小學生很有吸引力,可以讓他們在田園風光中享受一些體驗並獲得農業知識﹔同時推動當地居民就近城鎮化,吸引外出人員回鄉創業,實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記者 杜悅英)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責編:沈王一、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