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生態文明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

2016年12月06日08:3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生態文明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

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旅游業卻迎來一片春天,尤其是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的風生水起,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抹亮色。10月29-30日,以“新經濟、新動能、新古鎮”為主題的“國研智庫論壇2016·湘江論壇暨世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峰會”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舉行。來自政、研、商等各界人士各抒己見,為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旅游業轉型升級需要“十化”

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越來越重視精神的滿足。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在大轉型的時代,旅游業的發展如何變革和轉型?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在演講中表示,人類文明從黃色文明(農業文明)、黑色文明(工業文明)演進到了綠色文明(生態文明),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是時代的要求、時代發展的趨勢。在此背景下,旅游產業變革和轉型的方向,概括起來是進行“十化”:產業支柱化、方向生態化、內容生活化、對象大眾化、重在人文化、景點特殊化、手段科學化、模式多元化、運作資本化、實現品牌化。

他具體闡釋,產業支柱化,即要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重點產業來打造,政府在政策引導、統籌規劃等方面,要把旅游業作為一個重點,企業家也要把投資的重點放在這裡﹔方向生態化,即從協調人和自然的發展、保護自然、保護當地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出發,實現可持續發展﹔內容生活化,即旅游要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從旅游觀光逐漸轉向休閑度假、文化教育、養生養老、商務主題等﹔對象大眾化,即滿足不同人群、各種檔次的需要,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重在人文化,即要有文化內涵﹔景點特殊化,即追求個性,突出特色﹔手段科學化,即利用現代科學手段,在旅游產品設計上融入高科技,旅游景點實現網絡化,旅游宣傳利用高科技的新媒體﹔模式多元化,即進行資源整合,打造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一體化﹔運作資本化,即利用好資本市場的杠杆作用﹔實現品牌化,品牌是佔領市場的“核武器”,也是價值增值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陸百甫在論壇閉幕講話中表示,“當前旅游業已成為抵御經濟下滑、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種新的轉化意義重大。旅游業帶來的增長完全不同於傳統工業增長帶來環境污染破壞和危害人民健康的不良狀況。這是一個無煙工業,不僅附加值高,而且實現的是綠色增長,帶動的不僅是群眾增收,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觀念的轉變,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

“應當講,這個轉型是革命性的。一是發展了多功能農業,大大拓展了其增長的空間﹔二是改變了傳統工業增長形成的環境成本以及影響身體健康的代價﹔三是促進了三次產業的融合,打破了路徑依賴,空間非常廣闊,前景光明。”陸百甫總結說。

鄉村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劉奇在演講中說,鄉村旅游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之,但是它形成一個產業,是西方人的貢獻。100多年前發源於法國、意大利,20世紀六七十年代傳到日本、韓國和我國的台灣,這十幾年在大陸很興盛。

劉奇介紹,到2014年底,全國的旅游人次約為36億,到鄉村旅游的約為12億人次﹔到2015年底,到鄉村旅游的人次已經增長到約20億人次,一年增加了大約8億。有專家預測,到“十三五”時期末,我國鄉村旅游可能達到五六十億人次,其市場潛力非常大,開發前景非常廣闊。

為什麼出現如此大規模的鄉村旅游現象?劉奇分析,六大因素使得鄉村旅游越來越興盛:一是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休閑時間的增多﹔三是交通通訊的發達﹔四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五是城市病的加劇﹔六是“盛世鄉愁”的呼喚。

鄉村旅游對於“三農”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重大意義?在劉奇看來,第一,可以激活閑散資源。包括閑置的人力資源、閑散時間、閑置房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第二,可以促進農業創新轉型。一是推進“三產”融合。二是實現方式的轉型。開發旅游不是單打獨斗,必須實現組織化、市場化和規模化。三是實現路徑的轉型。發展鄉村旅游是用第三產業帶動第二產業,引領第一產業。四是實現產品質量的轉型。在品牌問題上,實行“四品戰略”,即品質、品相、品位、品牌。品質,即質量要好﹔品相,即要好看﹔品位,即符合不同檔次的消費,要針對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品牌是最高境界。五是實現功能的轉型。現在農業的功能越來越多,叫多功能農業,包括:食物保障功能、就業收入功能、原料供給功能、生態保護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第三,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供給側方面好好下功夫,把鄉村旅游做好,讓城裡人真正感到享受。第四,可以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內生動力。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優質服務是旅游的三大生命線。第五,可以實現中國農民的第三次創富神話。第一次創富神話是發展鄉鎮企業,拓展產業空間創富﹔第二次創富神話是農民進城務工,拓展地域空間創富,而這一次創富是“拓展思維,無中生有”。

“古鎮的新動能就是活化歷史,開發旅游。”劉奇說,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城鎮化經歷過三次高潮,這三次高潮帶來了城市、城鎮的興旺發達,這些城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如果把這種歷史積澱活化起來,就是很好的旅游資源。

鄉村旅游要以生態文明為依歸

未來,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如何選擇?“社會消費從大眾消費向分眾消費、小眾消費,最終向個性化消費發展。”劉奇認為,今天發展鄉村旅游要注重分門別類,根據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類型,包括:美食型、觀光型、體驗型、展會型、家居型、購物型、慢活型、休閑型、科教型、養生型、原真型、悟道型、論壇型、外向型,等等。但不管是哪種類型,都要盡量做到“有景可看、有物可購、有室可居、有路可通、有網可上、有文可化、有驗可體、有情可寄”。

作為鄉村旅游產業的實踐者,湖南鳳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葉文智建議,“要謹記建設滿足現代旅游消費者需求的旅游產品,是發展現代旅游的根本。迪拜是在沙漠上建立起來的,華僑城是從海灘上建出來的,事實証明,旅游目的地一定是建出來的”。

“從樂山大佛到龍門石窟,從景德鎮到銅官窯,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強調,在旅游產品、旅游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創意、有手法、有眼光、有情懷,給后人們留一點東西。另外,產品的建設、品牌的建設、市場的建設、團隊的建設和制度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的規劃、優秀的人才、有責任的市場主體。

環保部科技司副司長胥樹凡演講時說,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要以新的業態來推動旅游發展。他對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發展談了三點看法:第一,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應當被高度重視,並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第二,要把生產生活發展和環境保護融為一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果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如果環境都是污水橫流、空氣污染,鄉村就找不到那一片詩情畫意,找不到那一片田園風光,也找不到歷史文化的印跡。第三,要注重生態和傳統歷史文化的保護。生態和文化價值過去沒有被充分認識,有很多短期經濟行為,新型農業要通過生態保護和建設來體現其價值,“隻有這樣,旅游產業才能可持續、有發展后勁、有未來”。(記者 高妍蕊)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責編:沈王一、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