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頭條

劉奇:新農村建設需要活化傳統精華

2016年12月06日09:3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新農村建設需要活化傳統精華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樓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橋、流水、人家,青瓦、白牆、雞鴨”,這是古人眼中的鄉村美景。今人眼中的鄉村美景,還要加上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在一些人眼裡,這可能就是理想中的新農村了。但金玉其外,還應秀慧其中,當下新農村建設不是蓋上新房修好路,就算是現代化的新農村了,她應該具備“三美”,即生態環境美、社會和諧美、人的心靈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鄉村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大同”,進而推進城鄉大同。硬件再美,社會離散,人心不暖,也只是徒有其表。當下亟須抓好“五個重塑”。

一是重塑鄉情鄉誼。現代社會人情關系越來越冷漠,不管是友情、親情還是愛情,都越來越淡薄,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人情是社會結構的粘合劑,人要是沒有感情,社會就一盤散沙。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有很多,但是最有價值的、或者說影響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跳出了發展關系的陷阱,擺正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要求每個人用階級斗爭的眼光懷疑一切,見人就批,找人毛病,人際關系非常緊張,現在才知道要以人為本,人與人之間和諧合作才能做成事。特別是今天人們的生活已經由過去生存競爭變成利益合作的大背景下,更應親密相處。在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的年代,物質極度匱乏,那種生存競爭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今天物質豐腴的時代,就進入了利益合作,再用那種方式去競爭會兩敗俱傷,隻有通過合作,才能利益共享。用老百姓的話說是水漲船高,大家都得利。因此,在以合作為主旋律的社會背景下,重塑人的鄉情鄉誼非常重要。人是感情動物,人要是沒有感情就跟禽獸差不多了。對一個社會來說,沒有感情的社會是危險的社會,是可怕的社會,是離散的社會。現在研究機器人都向感情方向發展,機器人的研發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有自主意識,人讓它做什麼就做什麼,程序是設定好的,下一步的研發就是要讓它有自主意識,不是你指令它干什麼就干什麼,有自主意識,可以有自己的判斷。第二步就是有感情意識,讓機器人有感情。第三步是學習意識,有了學習意識,大數據、雲計算,海量的數據,過目不忘且瞬間算出結果。人是無法控制的,好在人有個最基本的能力——斷電。我國機器人研發的目標是明年要參加高考,水平要達到一本,這基本上就有了自主意識,下一步不光阿爾法狗會下圍棋,2020年還要達到能考取北大清華的水平。今天面對這樣一個形勢,鄉村社會的鄉情鄉誼必須重塑,否則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所從事工作的價值比重越來越小的情勢下,社會結構的離散將危及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鄉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和城市不一樣。鄉村社會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祖傳下來的熟人關系,熟人社會的游戲規則,就是通過感情連接起來的,近現代以來大學西方,想什麼都靠契約,契約雖好,但是中國社會和西方不一樣,西方是移民社會,大家來自東西南北,陌生人社會需要契約,中國熟人社會長期積累的誠信體系,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如果我們不把這個優質資源用好的話,一味地學西方,父母到孩子家吃個飯,吃完飯還要算賬,要付多少錢,那就沒有一點人情味了。當然熟人社會也有他的不足,打官司沒有依據,合同都有依據,我們一些商業活動可以借鑒,但人與人相處的時候,友情不是金錢能代替的,必須把這個弄清楚。現在社會發生扭曲,有個順口溜:男人女人化,女人小孩化,小孩寵物化,寵物貴族化,貴族沒文化,文化商業化,最后還是錢在起作用,人一輩子基本被濃縮為兩個數,上學時看你的分數考得怎樣,長大后看你掙的錢有多少。一生被濃縮成這兩個數是很可悲的,如果我們學習數學就為了數錢,學習語文就為了認字,那人類文明就倒退了。現在社會用蔣子龍的話說是精變的時代,“精變”就是人心變得十分活泛,守不住傳統的東西了,初心被改了。因此,“精變”時代應該是氣沉丹田,守住初心,不要因為那些不好的誘惑就隨波逐流。千萬不要在“精變”時代把自己變沒了,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沒了。時下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兩個核心論點就是:一個小目標和一個大錯誤。“小目標”就是王健林說的,1個億,700多萬大學畢業生如果都設定這樣的小目標,那還得了?縮小100倍,100萬的目標也不得了啊。一個“大錯誤”就是馬雲說的,他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創辦了阿裡巴巴,全國人都犯這樣的大錯誤中國就牛死了。這是“牛”人的話,普通人還是應該學一學曾國藩的名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過往不戀。未來怎樣我不去多想,過去的事情我也不再留戀,只是一心一意做好當下的事情。這就是要用我們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屬於自己的路。這樣才能在“精變”時代守住傳統、守住初心、守住人情。但重塑鄉情鄉誼應把握好關鍵,拿捏住分寸,即在情感交往中不要用商業的那一套去對待,在商業活動中也盡量避免情感的干擾。

二是重塑家園紅利。所謂家園紅利就是一個熟人社會長期積澱的福利,你在一個地方長期生活,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這種福利隨時可以支取,不要任何條件,不需支付任何代價。比如資源配置,比如應急事務的處置,鄰裡互助,矛盾的調解等。資源配置,借錢就是資源配置,在陌生人社會跟誰借錢?銀行貸款不光成本很大,還要耗費很多時間,但是在熟人社會,什麼都不需要,不需要借條,也不需要考察,更不需要抵押,想都不要想,就可以把錢或物借去一用,這就是紅利。還有像應急事務的處理,失火,全村人都去救火,不講報酬不計代價,都是自覺自願自發的。農村晒糧食,中午正吃飯時突然趕上大雨,全村人丟下飯碗就去搶收,這隻能是鄉村熟人社會裡才有的事,這就是家園紅利。有個例子很典型,有位婦女帶兩個孩子,公公婆婆有病,生活極端困難,不小心騎自行車把一位老人碰倒了,送醫院,婦女自責,一定要付醫藥費,老人家裡知道她家困難,不要她付醫藥費,互相爭執不下,全村人都來說,不用付醫藥費,有空去多看看老人就行了,這在陌生人社會是要上法庭打官司爭取賠償的,但在熟人社會裡卻倒過來禮讓,這就是家園紅利。因為這種長期積累的社會關系使得很多矛盾更容易化解。再如鄰裡互助,大人不在家,孩子沒吃飯,鄰居馬上就端飯過來,這種互助在城市陌生人社會裡卻很難發生,住了多年的對門鄰居互不講話司空見慣。家園紅利一個是有很強的向心力,一個是有很強的歸屬感,為什麼說故土難離,家園紅利的向心力、歸屬感、凝聚力在起作用。今天社會變形了,形成了一個互傷鏈,你在我鴨蛋裡加蘇丹紅,我在你牛奶裡加三聚氰胺,大家互相傷害,在傷害的過程中都掙到錢了,大家都很高興,但是社會道德淪喪,良心沒了。今天的社會危機就在於:敬畏感缺失,羞恥感淡薄,價值觀混亂,潛規則盛行,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園紅利在急劇下跌。農村新社區建設,必須摒棄城市陌生人社會的惡習,重新培植家園紅利。不然社會將逐漸分裂,凝聚力,吸引力,歸屬感,都沒有了,誰還會愛那片社區?誰還會積極參與建設那片社區?今天就要有意識地對社區成員進行責任義務的教育。愛國首先要愛家,不愛家,談不上愛國,不愛家鄉的人去追求天堂,熱愛家鄉的人才去建設家鄉,追天堂夢的人想追求一個完美的地方,結果是拋棄了有毛病的家鄉,也沒追上沒毛病的天堂,這是很悲哀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愛故鄉,那麼國家就是天堂。今天新社區建設要提高社區的向心力,凝聚力,歸屬感,自然生成的家園紅利就會幫你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如果是光靠法律處理鄉村矛盾,解決鄉村問題,一個村設一個法庭,天天開庭,你都解決不完。許多農村的事都是靠內部的機制來處理的。鄉規民約從宋代就形成了,藍田鄉約非常有名,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典范。歷朝歷代皇權不下縣,下了縣,政府的包袱越背越重,化解不了,農村的許多事隻能靠它自身、自我消化。今天我們要好好發育社會組織,讓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靠家園紅利的累積化解矛盾,增進互信,提高社會的融合度,增強社區的歸屬感。家園紅利可以讓社區成員不致因外部更優越條件的誘惑而拋棄社區。

三是重塑原鄉世家。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還有一個節日,六月六是晒譜節,這天要晒家譜,把殘缺的進行補錄,字跡不清楚的用筆再描描。原鄉世家是指那些原鄉大姓、名門望族。在西方,貴族譜系能夠比較完整地延續下來。西方社會改朝換代,不光不會趕盡殺絕前朝遺老,原來的貴族待遇也不會改變,國家照樣供給,因此,譜系很完整。名門望族世家大姓是一個地方的群體形象,很多名人都是從世家大姓出來的,因為他有優秀傳世的家風家教家訓,非常起作用,影響就是靠這個。這些世家大族不僅影響他本族的人,對當地社會四方鄉鄰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都以他為標杆,是當地人的驕傲。世家望族不是簡單生成的,俗話說,三代才能出一個貴族,世家望族家風的養成,家訓的錘煉,家教的素養,都是靠多少代的積累。過去我們把貴族精神理解錯了,首先把它的對立項找錯了,定為平民百姓,實際上貴族精神的對立項是流氓痞子。貴族精神不專屬於貴族階層,百姓通過自身的修養,照樣可以具有貴族精神,成為“精神貴族”。它的基本特點可概括為“三自一擔當”,首先是自尊,貴族階層的人非常自尊,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尊嚴﹔二是自明,時刻清醒自己的角色,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才能跟上時代﹔三是自由,精神上非常自由,天馬行空、靈魂自由。一擔當是擔當社會責任。舉個數字,英國參加兩次世界大戰600多萬人,死亡率百分之十二。伊頓公學是貴族子弟學校,出來都是軍官,戰爭中的死亡率在40%以上。按說軍官可以不上前線,但他們把貴族的榮譽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他們的社會擔當不是一般的。我們通常理解貴族精神是吃喝玩樂,花花公子,實則恰恰相反,真正具有貴族精神的人並不追求奢華、炫耀名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有人說貴族精神有三大支柱,一是文化教養,一是社會擔當,一是精神自由。我概括為三自一擔當。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家庭的集合就是家族,家族的集合就是民族,民族的集合就是國家,這是一個環環緊扣的生態鏈。構成一部完整的民族史或者國家史,必須有四大部分組成,國有史,國家要有史﹔方有志,地方上要有志,省志、市志、縣志、鄉志、村志,中國最有名的村志是安徽池州杏花村志,這是唯一被選入《四庫全書》的村志﹔族有譜,家族要有家譜,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反映歷史的重要一環﹔家有信,即家庭成員之間或與親戚朋友的書信來往。法布爾有段名言:“歷史贊美把人們引向死亡的戰場,卻不屑於講述人們賴以生存的麥田,歷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卻不告訴我們麥子是從哪裡來的,這正是人類的愚蠢之處”。家書的往來是最能反映社會底層生活和社會的真實面貌,都是生活的細節。原鄉世家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主要是因為近現代以來反封建反宗法反過了頭,對其精華也反掉了,好的家書家訓家教再傳多少年都是治家做人的精品,正能量要繼續發揚光大,不能隻看到其負面因素,把孩子和洗澡水都一起倒掉。

四是重塑新鄉賢。鄉賢文化是中國古代士階層文化在鄉土社會的表現形式,古代皇權不下縣,縣以下依靠鄉紳治理。鄉紳在中國社會是一個特殊階層,非官非民,介於二者之間。宋代開始禮下庶人,縉紳階層的稱謂從那時開始,明代知識分子入仕途很難,一部分人就選擇不當官回到家鄉,發揮自己的才能,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還有許多退休歸隱的官員也回到家鄉定居,他們共同組成了這個群體。士紳階層在明代被正式確認,明世宗時期明確這一階層。這個階層雖然是處於非官非民的尷尬境地,但是作用是相當大的,對於鄉村基礎教育的構建,鄉村道德價值的導向,傳統文化的傳承,社會治安的管理,包括資源配置、社會矛盾的調處、鄉規民約的完善等,特別是在戰亂年代或者是郡縣勢力弱的地區,這些人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社會秩序主要由這個階層來維持,沒有他們社會就亂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有一段話是:從基層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賢文化就是維系著龐大的中國社會正常運轉幾千年的一個基層力量。但是近現代,特別是城鄉二元制度實施以來,農村精英都是單向道地流向城市,當官退休在城裡,經商的人也在城市裡,精英全都留在城裡。今天應該把單向道的精英流失這種格局加以改變,採取一些措施,鼓勵退休干部包括工人、經商的人到農村去建設家鄉,掀起一場“新下鄉運動”。中電集團總工程師劉滿堂到山西去做第一書記,廳級領導當村官,在當地的影響非同一般。有的人從走出鄉村的那一刻,就成為當地的標杆,若要回到鄉村去,標杆的價值更大,方方面面都會起到導向性的作用,今天我們應該利用他們的價值標杆引導鄉村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尚待開發的資源。

五是重塑鄉村價值。五十多年的城鄉二元制度把農村搞得灰頭土臉,整個社會一提農村就不屑一顧,全社會都認為農業文明是最落后、最腐朽、最該被拋棄的文明,現在應該是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時代。然而,沒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就是空中樓閣,沒有農業文明,城市文明也起不來。城鄉關系就像夫妻關系,各有分工各有職責,缺誰都不行。如今社會對農的歧視導致人們厭農棄農,現在有個說法,“70后不願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三農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解決起來越來越難。今天必須重振農業文明的雄風,全社會都要認識到,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這三個文明必須並駕齊驅,缺一不可。今天要重新審視鄉村的價值,一是鄉村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依托。我們吃的東西都是從鄉村來的,人的第一需求是吃,過去是吃飽吃好,現在還要吃得營養、吃出健康,今天農業的食物保障功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二是鄉村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人類文明的源頭都在鄉村。我們不能光想從鄉村獲取物質上的需求,文化上的營養也要注意從源頭上去汲取,不懂得鄉村文化的傳承,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農業文明的文化積累是相當豐富的,農作物文化,農業技術文化,社會管理制度,土地稅收,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包括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農業哲學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稱之為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毫不夸張。這都是農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三是鄉村是中國人的情感寄托。城裡人三代之前都是來自農村,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留下一份感情,下鄉知青返城后會組團回農村去看,都是對鄉愁的追尋。四是鄉村是生態環境的保育者,特別是今天城市病越來越重,人們才醒悟過來,原來鄉村最適宜人們生活。逆城市化已經成為一個潮流,歐盟在農村居住的人已佔58%,居住在鄉村,工作在城市,這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國2015年鄉村游22億人次,而2014年隻有12億人次,一年暴漲10億人,專家預測到2020年可能達到60億人次,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鄉村游之所以這樣發展有六大動力,即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閑暇時間的增多,交通通訊的改變,城市病的劇增,盛世鄉愁的呼喚。要看到鄉村的價值,一定要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鄉村環境,保護好鄉村的生態。杜甫有句名詩“國破山河在”,今天我們決不能讓“國在山河破”,全社會要重新看待鄉村,把鄉村的價值宣傳透,讓全社會明白,沒有了鄉村人類文明就無法延續下去,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的載體,缺一不可。

(本文是根據作者在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年會上的演講整理)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責編:沈王一、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