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中國特色創新發展道路:從1.0版到4.0版

胡鞍鋼  張新

2016年11月11日16:15    來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美國自19世紀下半葉起,用了10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對英國的趕超,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並保持至今,﹝1﹞中國從21世紀初開始,從經濟總量上開始加速對美國的趕超,根據世界銀行2011年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的結果推算,按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2014年中國GDP已超過美國。無論從哪個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來看,21世紀上半葉的時代主題,將是中國從“世界第二”走向“世界第一”。經過近兩個世紀的奮斗與拼搏,中華民族從未像現在這樣接近國家崛起的夢想。如何才能繼續保持發展的動力、加快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歷史經驗表明,一國創新實力的強弱已成為決定國家興衰、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當今的國際競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具體措施,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提創新發展,“把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並成為“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重大理念、重大戰略。

那麼,應當怎樣認識中國創新發展的道路?它的理論背景是什麼?歷史發展邏輯是什麼?未來中國將怎樣建成創新型國家?本文以創新發展的理論模式與中國道路為主題,旨在提出以“5T+1”為模式的創新發展規律,並通過梳理中國創新發展1.0版到4.0版,如何伴隨具體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最終形成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從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發展的理論框架﹔第二部分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創新發展的演變,即從1.0版到4.0版,分別對應計劃經濟時代(1949-1977年)的科技追趕階段、改革初期的開放創新階段(1978-199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自主創新階段(1995-2011),以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全面創新階段(2012-2016)﹔第三部分著重分析“十三五”時期中國創新驅動發展4.0版的總體戰略布局。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總結性評論。

一、創新發展的“5T+1”模式

從生產的角度上說,按照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觀點,“創新”就是建立起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的過程。“創新”具體包括五類:(1)引進新產品﹔(2)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創新是一個經濟體發展的內生性動力,是“來自於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於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2﹞

從國家層面上看,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最早提出創新驅動的概念,他認為國家競爭力發展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四個階段,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較高時期,國家競爭優勢將轉向主要依靠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更強調依靠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激勵創新制度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驅動經濟發展。﹝3﹞

但是,熊彼特和波特的研究僅看到企業在創新中的地位,並沒有進一步回答,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究竟由哪些方面構成,成為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機制是什麼,科技落后國家是否具有跨越發展的可能,創新驅動怎樣在國家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這就需要分析創新發展的理論機制,更有必要回顧和總結新中國六十多年的創新發展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總體來看,創新發展的理論機制可以概括為“5T+1”的模式:人才是創新的源泉,人才培養是創新發展的根本。隻有把人力素質的提升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擺在最優先的位置,才能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活水。創新能力是包括五類能力在內的集合,即:引進科技能力(T1)、科技再創新能力(包括引進創新、模仿創新、集成創新)(T2)、自主創新能力(T3),以及國內市場創新(T4)和世界市場創新(T5)能力。﹝4﹞這就是構成一國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而“5T”創新水平的提高與創新合力的形成,既是建成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方式,又是現代化后進國家能夠利用后發優勢、創造先發優勢,加快縮短與先進國之間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5T+1”模型刻畫了科技后進國家由落后到追趕,再到並駕齊驅,最終實現創新超越的內在機制和發展規律(見圖1):當技術后進國處於追趕初期時(t0-t1),引進科技機制(T1)是培養自身研發和利用科技總體能力(包括人才在內)的主要途徑﹔一旦技術后進國(Ta)引進科技能力(T1)的擴散速度明顯高於領先國的技術創新速度(Tb),同時又具備較強的吸收、模仿創新能力(T2),就可以加快技術追趕的步伐(t1-t2)﹔當后進國經過引進和再創新能力的大幅提高,進入強化自主技術創新能力(T3)階段,就可以加快技術追趕的步伐(t2-t3),加速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從世界科技的“跟跑者”成為“並行者”,實現創新跨越。

圖1 創新發展:從后發優勢到先發優勢(略)

這是因為,從創新規律來說,科技后進國家大多屬於追趕型創新(catch-up innovation),科技發展主要來自外部,科技實力的增長較快。而科技先進國家已進入內生型創新(endogenous innovation)階段,技術創新源於內部運作,科技實力的增長相對較慢。因此,如果后進國家能夠充分發揮T1、T2、T3帶來的“后發優勢”,同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規模優勢(T4、T5)創造的“先發優勢”,一國的科技實力就有可能產生乘數甚至指數式的提升效應,即使發展的起點很低,也有機會成為世界科技的“領跑者”(>t3),早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上述模型即成為中國科技水平在短時間內從“跟跑者”成為“並行者”、“領跑者”,對主要發達國家實現“技術追趕”、“信息追趕”、“知識追趕”、“經濟追趕”,並將最終實現創新跨越發展的理論框架。需要注意的是,科技落后國家利用后發優勢實現並行、超越,繼而形成先發引領優勢,是有條件的:一是取決於后發國家的開放程度,二是取決於內部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

由此可見,從技術追趕者到並行者,最后成為引領者,不僅需要科學技術在前沿領域實現創新突破,而且需要科技創新滲透和擴展到整個經濟體系,並且要善於不斷接納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外部創新力量和創新資源。這就一定是一個從個別的、局部的創新,到整體的、全面的創新發展過程,“5T”創新能力和創新機制在空間上並存、在時間上繼起,通過從科技突破到科技創新,再到創新引領,或者說是全面創新的跨越,才是落后國成功實現“技術追趕”、“人才追趕”、“經濟追趕”的基本途徑和一般發展規律。

二、中國創新發展戰略的歷史演進:從1.0版到4.0版

回顧中國創新發展60多年的歷程,創新發展戰略從科技創新的1.0版到全面創新的4.0版(表1),就是中國從現代科技落伍者,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的寶貴經驗。從這個歷史演進來看,所謂創新驅動發展,就是一個從科技與人才相結合、科技與產業相結合,到科技與市場相結合,再到國內與國際市場相結合,並最終形成社會創新合力的過程,這就體現為“5T”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創新發展戰略,就是通過對創新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配置,最大限度發揮“5T+1”創新機制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的創新發展道路為科技落后國家提供了一條從創新落后者到追趕者,再到趕超者的“彎道超車”之路。

毛澤東開啟了現代中國自主創新的歷史時代,這就是中國創新發展戰略的1.0版本。新中國正式成立之前,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提出,要“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這反映了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狀態下,﹝5﹞全國人民發展科技的迫切要求。當時黨中央的基本判斷是:我國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比世界上科學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落后了幾十年。﹝6﹞1956年1月,毛澤東在第六次最高國務會議上前瞻性地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7﹞正是根據毛澤東這一宏大構想,中國政府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制定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科技追趕方針,擬定了13個方面57項重大任務。﹝8﹞這是新中國改變科技落后面貌、追趕先進國家夢想的第一個科技發展藍圖,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限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和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中國大部分時間隻能在封閉或半封閉、城鄉隔離、地區分割的條件下自主摸索創新,因此這段時期是中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差距逐漸拉大的時期。

表1 中國創新發展戰略演變(1949-2016)(略)

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進入開放創新的探索時期。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首提“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著名論斷,會議還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科學技術工作的奮斗目標。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進一步明確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9﹞確立了中國引進技術為主、實現自主創新的基本方針。這可以稱為中國創新發展戰略的2.0版,在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內統一開放的市場逐漸形成,特別是對外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促使中國引進科技能力(T1)和科技再創新能力(T2)大規模提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1980-1985年間的全要素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71%,﹝10﹞標志著中國進入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是中國創新發展的開拓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大大推動了科技創新向先進國家邁進的步伐,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是這一階段的主要方針。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2006年1月,胡錦濤同志更加明確地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為此,國務院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創建創新型國家的具體目標,這些戰略意圖與戰略設想也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之中。“國家戰略+五年規劃”構成了創新發展戰略的3.0版,這個時期,中國科技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科技實力從2000年佔全球比例的不足4%,上升到2012年的20%,超過英國、德國、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第三大科技實體(見附表1)。與此同時,隨著企業利用國內市場創新能力(T4)和引入國際市場創新能力(T5)的大幅提高,中國的科技創新加快了趕超西方先進科技的速度。如阿裡巴巴(Alibaba)和騰訊(Tencent)這樣的新經濟企業,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成長為業內領先的世界級科技企業,正是這一巨國市場規模優勢的最佳體現。

十八大之后,中國進入全面創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具體措施。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提創新發展,並“把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意味著中國進入全面創新時代、全民創新時代。特別是隨著國家組織和編制重點專項規劃的手段更加成熟,“五年規劃+國家戰略+專項規劃”不僅成為統籌中長期發展的體系,更成為對科技教育等創新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強化指導的重要抓手。4.0版本的全面創新戰略,不僅是對前三個創新發展戰略的繼承,更是在3.0版本基礎上,以網絡強國、國家大數據、創新驅動發展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支撐,不僅大大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更形成了科技水平在追趕中跨越、經濟社會在創新中發展的良好局面。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創新發展水平將邁上新台階,科技實力佔全球比重達到28.46%,大幅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創新大國。

三、創新引領發展:創新發展戰略4.0版

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再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反映了黨中央對創新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更體現了創新發展戰略在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11﹞從1.0版到4.0版的變化和調整過程,伴隨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而形成創新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這就非常符合“5T+1”的創新發展規律。更重要的是,從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創新發展戰略1.0版)為導向,到科技規劃綱要(創新發展戰略2.0版)為指導,再到“五年規劃+國家戰略”(創新發展戰略3.0版)的實施模式,直至形成“五年規劃+重大戰略+專項規劃”(創新發展戰略4.0版)的立體支撐,國家對創新發展指導的不斷科學化、系統化,這就是中國創新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跨上新高度的重要經驗。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已經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創新驅動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顯,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進一步提升。﹝12﹞為此,自2016年3月“十三五”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國家的創新驅動、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快速、密集出台。5月19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形成了推動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部署,為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確保如期實現“三步走”的創新發展目標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和現實基礎,這構成了創新發展戰略4.0版的主體內容。具體來看:

(一)國家五年規劃:總體設計+重大保障

中國五年規劃的編制,不僅是一個研究發展問題、提煉發展理念、總結發展經驗的過程,更是一個設計發展規劃框架、落實發展方案的重大決策過程,﹝13﹞這就形成了中國創新發展道路的最大特色,成為創新發展戰略4.0版的核心。

從“十三五”規劃對創新發展的總體設計上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不僅將創新發展列入規劃的總體發展目標,還專門列出了4項具體的預期性指標(實有指標5項),佔規劃總指標數16%(實有指標佔比15.2%),﹝14﹞這大大加強了國家規劃對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引導作用。同時,從創新發展的次優先指標來看(見表2),創新發展戰略4.0版更是在之前基礎上,從科技創新的單一創新、局部創新,拓展到以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共同支撐的系統創新、全面創新。

表2 五年規劃中創新發展的優先與次優先指標(略)

同時,五年規劃還通過提出“三個重大”(推出一批重大項目、一批重大工程、一批重大政策),豐富和細化了創新發展的內容和任務,更是為扎實落實創新發展、督促和發揮政府的創新引導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實施抓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六大類、66項創新發展重點工程,投資規模和項目數量均大大超過以往(見表3),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配置資源的優勢,是中國創新發展再上新台階的堅實制度體制保障。

表3 國家創新重大工程(略)

(二)創新驅動戰略綱要:戰略目標引領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為總攬創新全局、部署創新任務,尤其是明確創新發展的目標做出了宏觀規劃,從而成為創新發展戰略4.0版的關鍵。具體來說:第一步,在“十三五”時期,確保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初步形成創新型經濟格局,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創新能力從“跟蹤、並行、領跑”並存、“跟蹤”為主向“並行”、“領跑”為主轉變,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完備。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到4%,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15﹞

(三)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具體目標落實

主要來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首先明確提出了“十三五”科技創新總體目標,即: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16﹞從具體目標看,有五大目標: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創新型人才規模質量同步提升﹔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優化。

其次,作為科技創新的“指揮棒”,《規劃》提出了12項預期性指標(見表4),清晰地繪制了2020中國科技創新目標及宏偉藍圖。這些指標將成為指引各類創新主體的“指揮棒”,極大地發揮在各個創新領域的推動和實施作用,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人才的作用,形成全社會的創新合力。

表4 “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指標(略)

四、結 語

如何理解新中國在短短六十年間取得的巨大創新成就?習近平同志高度概括地指出,“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17﹞創新發展戰略1.0到4.0的形成與實施,不僅是中國科技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未來推動創新發展的制勝法寶。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已經進入世界創新大國的行列,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並具有巨大的創新發展潛力。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第一大國,2014年,中國從事研發活動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94萬人年,佔世界總量的28%﹔中國研發投入(PPP)佔世界總量比重達到15.45%,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佔世界總量的34.62%,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科技論文發表數佔世界總量的20.39%,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創新中心,與歐美並駕齊驅。但需要看到,國內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中國的創新發展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歷史經驗証明,隻有成功實現創新轉型的國家,才能長期保持世界經濟的引領地位。例如,1820-1870年期間,美國對英國追趕型創新,年均增長率為4.20%,高於領先國英國的增速(2.05%),但直到1870-1913年才實現從追趕型增長到內生型增長的轉變,這一時期的年均增長率為3.94%,1913-2008年為3.11%,但保持世界經濟引領者的地位至今。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中國剛剛完成從落后者向追趕者、並行者的轉變,正在向領先者的角色轉化,可能要花費四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實現創新引領,創新發展之路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全面創新轉變,實際上,中國既具有歐美等西方國家不具備的規劃體系與實施能力,有利於推動“5T+1”創新模式的統籌發展、重點突破,又具有日本及其他技術先進國家無法相比的巨國市場創新(T4)及世界市場科技創新(T5)優勢,有助於實現跨越式發展。可以說,實現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中國一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剛剛結束的杭州G20峰會上,“創新增長方式”首次被列為G20峰會的重點議題,更具重大意義的是,在中國的倡議和推動下,各成員國一致通過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創新發展已成為各國共同的發展理念,創新驅動將替代資本、要素驅動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共識,推動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結構性改革,將成為各國一致的發展計劃。因此,創新發展不僅是中國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戰略,也是解決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應對方案,更將成為全面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實現全球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根本途徑。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已經並且正在發動一場新的創新革命,協調並推動G20共同創新,進而將掀起全球創新的又一次浪潮。可以預期的是,到2020年,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將大幅躍升,邁進世界創新型國家行列,成為新的世界創新中心,創新驅動將不僅成為引領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會成為中國引領世界經濟的最大動力。

﹝作者簡介﹞胡鞍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情研究院院長﹔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情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Angus Maddison.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Essays in Macroeconomic Histor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1:74.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1-48.

﹝4﹞﹝10﹞胡鞍鋼.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1949-2012)﹝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2):141-155.

﹝5﹞﹝7﹞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44,2.

﹝6﹞﹝8﹞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74,378.

﹝9﹞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Z﹞.1978-12-22.

﹝11﹞胡鞍鋼,張新.創新發展: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107-112.

﹝12﹞﹝16﹞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Z﹞.2016-08-08.

﹝13﹞吳丹,胡鞍鋼,鄢一龍. 國家發展五年規劃的戰略分析與實踐認識——以“十二五”規劃為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7-39.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R﹞.2016-03-17.

﹝15﹞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Z﹞.2016-05-19.

﹝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26.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