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經濟社會

人均預期壽命增三歲意味著什麼?

胡鞍鋼

2016年10月27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人均預期壽命增三歲意味著什麼?(望海樓)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近日印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到2030年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9歲,比目前的水平增3歲。這標志著“人均預期壽命”這一人口健康核心指標上升為健康中國核心目標,成為評價國家治理績效的關鍵指標。

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中國將達到發達國家的健康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4年世界人均預期壽命為71.5歲,其中發展中國家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僅為69.8歲,上中等收入國家為73.8歲,美國為78.9歲,經合組織國家平均為81歲。

過去15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71.4歲上升至2015年的76.34歲,累計增長5歲,從“71后”躍遷至“76后”,不僅明顯高於世界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而且處於上中等收入國家前列。

未來15年,健康中國的核心目標就是縮小人均預期壽命指標與發達國家差距。為此,《綱要》提出“兩步走”的步驟:第一步,到202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我們簡稱“77后”﹔第二步,到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進一步提高至79歲,我們簡稱“79后”,那時將與經合組織國家的健康指標接近。

人們不禁會問:中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上述健康核心目標?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2015年,北京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了81.95歲,天津達到了81.1歲,上海達到了82.8歲,在全國率先進入“80后”。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820年的39歲到2015年的78.9歲用了195年的時間,而京津滬隻用了1/3左右的時間就達到並超過了美國人均預期壽命。隨著全國各地不斷落實《綱要》,還會有更多地區相繼進入“77后”、“79后”、“80后”。

《綱要》不僅提出了人均預期壽命這一核心指標,還提出了其他關鍵性健康指標,如嬰兒死亡率到2030年下降至5.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6.0‰,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2.0/10萬。達到這些指標,就意味著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與中國從上中等收入水平進入高收入水平是高度一致的,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

如何實現2030年全民健康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為此,就要把促進健康中國政策融入現代化“全局”,包括健康服務政策、健康保障政策、健康環境政策、發展環境產業政策、普及健康和健身生活知識教育政策等。

具體而言,應從3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大健康服務體系,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全周期、城鄉人口全覆蓋、人民健康保障全方位的大健康戰略服務體系。

二是充分調動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各類主體積極性,即政府主導建設“健康中國”、市場積極發展“健康產業”、社會倡導建設“健康社區”、人民共同建設“健康之家”,各主體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補充,形成合力。

三是大力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利用好生物醫學科技、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為全民健康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總之,健康中國的本質,就是以十幾億中國人民健康為中心,通過共建共享,實現全民健康。一句話,就是從“76后”進入到“79后”。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胡鞍鋼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