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前線》>>每期精選

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張明

2016年10月19日16:18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生態文明建設是在這個總方略統領下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舉措。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必須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全面依法治國為保障、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証,堅持綠色發展,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建設美麗中國不僅要建設美麗城市,更要建設美麗鄉村,這既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和內在條件,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考量。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滯后於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特別是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或接近上限等突出問題,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資源環境方面的基本國情。一是能源資源約束強化,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我國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淡水人均佔有量隻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8%,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達到59.5%和31%。二是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已經接近或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極限。三是森林總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嚴峻,全國生態整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可以說,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實現綠色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最矮的短板,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退不得的而又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這種狀況不改變,必然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我國發展的空間和后勁將會越來越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將化為泡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意,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對於整體提升民生福祉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著根本性的意義。

  我國現代化建設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隻有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鋪就“綠色化”的發展道路。隻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把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才能讓良好的生態環境真正成為全面小康社會普惠的公共產品和民生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必須緊緊圍繞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統領下,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必須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為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題中應有之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指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堅持自然資源資產的公有性質,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堅持激勵和約束並舉,堅持主動作為和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鼓勵試點先行和整體協調推進相結合。同時,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加快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強大動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搭好基礎性框架,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首先,要改革和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其次,要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再次,要建立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實行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第四,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全面依法治國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民的幸福安康。全面依法治理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依法治理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更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宏大事業,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乎整個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與繁榮昌盛。

  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最關鍵最緊迫的就是要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最嚴格的法律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對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整體思路,提出了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10個方面的重大制度,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統領下,協調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以嚴格的執法措施來推進。首先,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從資源、環境、生態三個方面進行源頭紅線管控,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既要合理設定資源消耗的上限﹔又要嚴守各類環境要素質量的底線,確保“隻能更好、不能變壞”,更要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劃定生態保護的紅線。其次,嚴守環境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在產權制度上,要對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在用途管制上,要確定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實現能源和資源按質量分級、按梯級利用。再次,嚴守生態補償制度,要加快建立讓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制度機制。既要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又要引導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流域上游與下游之間通過多種方式實施和規范補償運行機制。通過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充分調動生態保護者的積極性,真正守住“綠水青山”。第四,嚴守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要實行差別化的考核機制,要大幅增加資源、環境、生態等指標在考核中的權重,發揮好“指揮棒”的作用。《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標志著此項試點工作正式拉開帷幕。今后,對於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領導干部,還將終身追究責任。

  良法必須善治,法律的權威在於實施,法律的生命力也在於實施。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被稱為歷史上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四個配套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實施,以組合重拳的方式打擊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會讓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必將會給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全面從嚴治黨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保証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証,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保証。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理生態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

  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增強黨統籌施策的戰略定力,不斷提升黨領導綠色發展的戰略思維能力、搶抓綠色發展機遇能力和依法執政能力、防控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黨的決策水平、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后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以人民群眾的期待為工作的重點,把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多年來,黨和政府帶領我們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生態文明制度、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和重點建設任務全面推進。

  全面從嚴治黨,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強的保証。我們要順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面從嚴治黨,特別是要加強和完善黨領導綠色發展的工作體制機制。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面對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新趨向,面對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期待和訴求,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一項戰略任務,持之以恆加以推進,不斷抓出成效。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各級黨委都必須深化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要提高黨領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加強和改善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還必須完善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體制機制。堅持黨總攬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協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發揮各級黨委(黨組)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的領導的制度化建設,改進黨領導的工作體制機制和領導的方式方法,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要提高黨委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研究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相關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發布制度。

  (作者:張明,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