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08:43 來源:陝西日報
產業結構升級的障礙與對策建議
仲偉周(西安交大經管院教授)
我省產業結構總體偏低,呈現出“二、三、一”的產業結構模式,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以資源行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三大產業人均收入不平衡,面對國內外經濟整體不景氣的大環境,以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競爭加劇的大背景,我省需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追趕超越。
主要對策如下:一、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政府應通過建立基礎研發平台,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同時鼓勵企業建立科技研發部門,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我省應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以及剛剛獲批國家自貿區建設戰略機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三、轉變政府管理方式。政府要逐漸從強調“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通過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更好地服務企業﹔四、優化金融、財政等資源配置。政府應對重點支持的產業與企業進行科學選擇,通過鼓勵企業上市、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來解決企業轉型升級中的資金限制。同時政府還需要對重點發展產業實施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使其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存活、慢慢發展壯大﹔五、積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發揮智力資源優勢,根據不同地區產業特點,重點打造一批在全國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做大做強產業集群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的發展領域,通過多頭並進、重點發展的思路,實現整體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六、多渠道、多途徑推進降低本地區生產要素成本。省政府應該積極與國家相關部門溝通,降低陝西省生產要素價格,將生產要素價格高地變為價格窪地。同時與周邊省份積極溝通,盡量避免區域內惡性競爭,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助力實現全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保護秦嶺生態文化 守護中華文明標識
李浩(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秦嶺作為文明標識的意義。1.秦嶺作為華夏父親的脊梁。如果說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麼秦嶺就是父親山,是華夏父親的脊梁(借用陳忠實語)。有了秦嶺,中華文明方能昂首挺胸,巍然屹立。2.秦嶺作為區分華夏文脈的分水嶺。從空間軸上看,秦嶺在中國腹地上縱貫東西,分割南北。從時間軸上看,秦嶺又從古老的地質演化時代,歷經原始蒙昧的史前時代、周秦漢唐的古典文明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會影響到明天。時間與空間、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條軸線並存。所以秦嶺堪稱中華民族的文脈,或稱為中華文化的標識。3.秦嶺作為保存、會通多元文化的博物庫。在巍巍秦嶺之中,南北地域文化、儒釋道宗教文化、多樣性的生態文化都被歷史地、立體地保留了下來。過去人們主要注意秦嶺作為分水嶺的意義,其實它還是南北文化的坐標,是保存會通多元文化的博物庫。
二、保護秦嶺作為文明標識的建議和對策。1.從“環宇”而非“方域”的全局視野來看秦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陝西有八百裡秦川的說法,這是僅從陝西省境內看秦嶺的一個視野。廣義的秦嶺西接昆侖山,東連淮河,綿延1600公裡。它其實是全國的,不僅僅屬於陝西。2.從地質演化史的全程視野來認識秦嶺,建好秦嶺地質博物庫。秦嶺作為造山帶的一個重要板塊,它的出現早於人類,它的壽命也長於人類。它歷經人類文明的多個時期,是人類文明所留下的江山勝跡。所以不能用人類活動這樣狹隘的視野看秦嶺,而要用地球演化的大視野來看秦嶺。3.轉變思維方式:參贊化育,物各自然。秦嶺是自然界和人類祖先給予陝西乃至全國的一份厚禮,在當下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這一代人有義務和責任保護好秦嶺自然生態,守護好中華文明的自然標識。
弘揚延安精神 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王彥軍(省委黨校黨建部主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這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延安精神對黨的建設的引領作用,讓延安精神不斷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陝西作為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弘揚和踐行延安精神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我們陝西的政治優勢。近年來,歷屆省委都十分重視弘揚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推動陝西各項事業發展,全省多項工作包括黨建工作創新實踐走在了全國前列,黨員承諾制在全國普遍推行、領導干部任前廉政考試在全國推廣、村民監督委員會進入法律法規、警示訓誡防線建設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我們充分利用延安精神發源地和紅色資源集中的優勢扎實推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結合省情實際先后組織開展“三問三解三服務三促進”、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創建“文明社區、和諧家園”等活動,使黨員的意識、修養進一步提高,先進性進一步彰顯。與此同時,我們集中推出反腐倡廉10多項制度,並在全省建立80多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命名十多個“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營造了反腐倡廉建設的良好氛圍。
今年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重要抓手,全力抓基層、打基礎,選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建隊伍,為踐行“五個扎實”要求、實現追趕超越目標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特別是,為了更好地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省委出台了黨政領導干部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讓想干事的干部有激情、能干事的干部有底氣、會干事的干部有位置,著力破解為官不為、廉而不勤、不敢擔當等問題,這是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加強干部隊伍和領導班子建設的重大創新,為解決干部的“后顧之憂”指明了方向,為黨政領導干部干事創業提供了強大動力,為確保陝西與全國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四化同步” 壯大縣域經濟
王建康(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滯后,是我省實施追趕超越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堅持“四化同步”、三產融合,壯大縣域經濟,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
突出需求導向,推動農業現代化。一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產品特色,拓展農業功能,抓好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科技化、標准化及精細化建設。二是圍繞優勢農產品,從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切實解決農產品難賣和價低問題。
突出園區承載,推進縣域工業化。優化園區服務,建立精干、務實、高效的園區管理機構,不斷完善基礎性、生產性、生活性服務,著力提高縣域工業園區服務水平。
突出以人為本,加快新型城鎮化。核心是解決好三個問題:產業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功能的完善。特別是尊重群眾意願,尊重市場規律,做好移民搬遷和重點示范鎮建設工作。最大限度發揮移民搬遷的推動力和城鎮功能提升的拉動力,加快人口聚集,為繁榮服務業創造市場,為壯大新型工業創造環境,為培育新產業提供動能。
突出電子商務、政務,加快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高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不斷提高信息化在現代產業發展、社會管理創新、公共服務便民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突出發展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平台建設步伐,為縣域產業發展壯大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壯大縣域經濟的前提是優化發展環境,核心是壯大市場主體。特別是加快發展“回鄉經濟”和“能人經濟”,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鄉興辦實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以創新驅動戰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水平
張治河(陝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教授)
落實“五個扎實”,有效提升陝西省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水平,不容忽視如下五條路徑:
大平台。通過平台建設密切追蹤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大科學項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基礎科學理論和前沿技術突破,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優化產業結構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如美國的粒子加速器、實驗型原子反應堆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其率先研制出原子彈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其在核電、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產業領域取得並長期保持全球領先奠定了基礎。
大團隊。優秀團隊的功能是培養優秀的人才,而人才是實現創新的重要基礎。據統計,在諾貝爾獎獲獎機構中,機構數量從高到低依次是美國128、德國53、英國40、法國26、日本14……再從2004年到2015年的諾貝爾科學獎分布看,獲獎人數從高到低依次是美國43、日本8、英國8、法國6、德國5……我國也有知名的楊叔子團隊,19年培養出5位院士。
大市場。技術創新的本質是“新”,創新成功的重要標志是“市場價值”的實現。因此,實現創新驅動,實質上就是要健全市場導向機制,讓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使創新型技術、創新型產品、創新型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推動經濟的高速度、高質量發展。
大協同。協同問題,就是要解決科技、教育、文化、經濟協同創新關系問題。陝西省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省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決定了其產業結構、企業結構、技術體系、社會環境的獨特性,也為協同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系統。“五個扎實”實質上是一個系統。一個健全的創新系統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創新行為主體及各行為主體間的聯系﹔創新政策等制度保障以及市場、文化、重大基礎設施等社會環境保障﹔相應的評價體系等。提高陝西省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水平的根本問題,就在於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系統的效率。
解決新“三農”問題的實踐探索
李錄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院副院長、教授)
如何通過加快發展新型農業,實現農業提質,農民增收,農村美麗呢?其實這是升級版的新“三農”問題。
一、堅持以集體公有為主體,明晰土地產權,盤活土地市場。現在所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形態結合后都面臨地權不完整和不穩定的問題,原因在於農村沒有建立產權獨立完整意義上的土地市場。因此,遵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的“憲法”原則,借鑒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及城鎮住房公積金改革的做法,農村土地也可以依據“憲法”規定同理實行“土地以集體公有為主,非集體所有為輔”的集體土地所有制新形式,據此可從數量上將農地產權(農地所有權、農地承包權等)在集體和農民之間按集體佔51%、農民佔49%的比例分配后,讓農民通過承包獲得比例化土地承包經營控制權,再市場化流轉,並主張集體所佔農地產權及收益總額的51%主要用於農民農地社會保障金和農地公積金,具體講就是農民可用土地社會保障金和公積金重新購回土地就業,其余49%的收益歸農民個人所有,從而形成既能保証農地集體所有制主導地位,又具有雙重保障和穩定性的農地產權市場流轉機制,這樣新型農業發展才能穩定和持續。
二、以集體公有土地市場化為起點,使新型職業農民與土地及商業金融等全要素有機融合起來,加快新型農業組織化發展。市場化的土地與商業金融結合,將會有效加快農業組織化提質,農民組織化增收的發展進程。
三、以集體宅基地市場化為突破口,加快美麗農村建設步伐。在堅持宅基地以集體公有為主體的前提下,加快農村宅基地和住房市場化改革步伐,將會形成新的房地產投資熱點,從供給側減輕城市房地產壓力,極大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有助於加速實現農村美麗。
以“三去一降一補”促進供給側結構改革
任保平(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在影響陝西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經濟結構問題是主要因素。圍繞經濟結構問題,進行供給側改革是重塑陝西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而在供給側改革中要以“三去一降一補”為突破口。
一、以去產能促進陝西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陝西的工業結構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開採及初級加工領域,而發達省份則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的消費端,更多地面向消費市場。在供給側改革中,要通過去產能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制造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促進制造業向消費端升級,向高附加值端升級。
二、在去庫存中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去庫存主要是專指去房地產庫存,一方面中小城市和縣域經濟要去掉依賴土地財政的思想,從房地產經濟向實體經濟轉型。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縣域經濟要把去庫存和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提高他們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三、以去杠杆來化解金融風險。去杠杆是防范地方政府和企業金融風險的重要方式。去杠杆不能一刀切,對市場好的有效益和效率的行業採取適度政策。對產能過剩、效益不好的企業和地區進行去杠杆。而對效益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要加杠杆。
四、以降成本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降成本主要是為了讓企業活起來。在降成本中要降低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企業財務成本、企業物流成本,通過降成本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微觀搞活的原則。
五、以補短板來實現創新驅動戰略。一是實現科教興陝,發展創新型經濟是一個需要補的短板。二是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的前沿,大力促進新產業的成長是陝西供給側改革中需要補的一個短板。三是打造具有國內和國際知名品牌的新產品也是一個需要補的短板。
完善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體系
楊斌(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
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體系包括內容體系、結構體系和層次體系。內容體系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的基本項目構成,結構體系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的對象構成,層次體系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內容體系的完善路徑。一是建立城鄉低保標准的動態調整機制,提高低保標准。二是依托陝西優勢資源,探索互聯網+扶貧模式。三是探索按病種分類的基本醫療救助與重大疾病救助相結合的救助方式,加大對低保邊緣戶和因病返貧群眾的醫療救助力度,加強與醫療保險的政策銜接。四是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准,加大設施建設投入,提升特困供養機構的服務水平。五是提高困難家庭教育資助水平,延伸困難家庭教育資助領域。六是優化臨時救助的急難救助長效機制。
二、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結構體系的完善路徑。一是探索低保“按標施保”機制,擴大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的覆蓋面。二是確立城鄉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公平化取向,均衡資源分配,縮小城鄉差距,促使城鄉社會成員享受內容一致、水平接近的制度。
三、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層次體系的完善路徑。一是確立政府在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中的主導地位。建立民政部門牽頭、多部門參與的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定機制,合理確定各部門的職責。擴大政府對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的財政支持規模,明晰各級政府財權與事權。二是促使社會組織在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中積極參與。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等事務,擴充救助資金來源。三是增強個人在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運行中的主動參與。樹立個人自我保障意識,提升個人自我保障的能力。
營造公平環境 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王君萍(西安石油大學經管院院長、教授)
民營企業作為陝西經濟活力的重要體現,是陝西經濟建設的關鍵參與者。2015年,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省52.3%的GDP,提供了全省57.7%的稅收,解決了全省69.8%的就業,在省屬國有企業發展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關鍵時刻,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然而,我省民營企業尚未在融資、土地、水電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生產要素供給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在行使公共事務管理職責時,應更多體現為指導和服務,而不是直接參與或間接影響民營企業的市場行為決策。政府做什麼,民營企業做什麼,應存在明確邊界,這是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的“基本紅線”。
陝西民營經濟發展的“痒點”,正是因政策歧視和隱形壁壘而無法全面開啟的各類合作。政府應在國家政策和法律規定允許的范圍內,進一步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公私合營(PPP)項目的建設,最大程度吸引和利用社會資源推動大項目的開發﹔同時,政府應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框架下展開深度合作提供平台,激發不同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陝西民營企業也面臨一些無法回避的“痛點”,最為突出的是“金源”和“智源”問題。“金源”的最大困擾來自融資。銀行系統仍是陝西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而民營企業的身份又令其缺乏足夠的信用背書和資信証明,明顯阻礙了民營企業經濟活力的持續釋放。政府應進一步取消關於“身份”的歧視政策,幫助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對於具有創新驅動潛質的民營企業,還應成立專門的“民企成長基金”予以孵化、培育。“智源”的最大限制來自人才。政府應鼓勵行業領軍人才與民營企業開展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合作﹔同時,應進一步推動人才資源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間的自由流動,實現人才資源的社會共享。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提升陝西對外開放水平
燕連福(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陝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1990年陝西對外開放度為4%,2000年陝西對外開放度為6.7%,2012年陝西對外開放度為14.6%。2014年,陝西對外開放發展指數在“一帶一路”沿線9個省份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重慶。
陝西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機遇有:“一帶一路”戰略,獲批自由貿易區建設。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同“一帶”沿線的甘肅、新疆進行競爭。具有的優勢:交通方面,是全國八大鐵路樞紐之一,是全國八大航空樞紐之一,是全國重要的公路樞紐之一﹔科教方面,是全國科教排名靠前的大省﹔旅游方面,是中國旅游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產業方面,關中的先進制造業、陝北的能源化工、陝南的綠色產業,都極具競爭力。目前的劣勢:一是進出口產品具有結構性矛盾,進口的高附加值產品多,而出口的勞動力密集、資源密集型產品多﹔二是產業發展層次低﹔三是外商投資規模比較低,外貿依存度隻有10%。
基於此,陝西需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著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一是加強信息流通,推動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10省區市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實現全省口岸數據信息資源整合,推動“網上絲綢之路建設”。二是加強物資流通,構建國際物流集散中心。加強“西安港”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國際物流園區建設。加密“長安號”班列開行列數並向歐洲延伸,提升西安的海鐵、陸鐵聯運能力。開通更多的國際航班,打造全國臨空經濟發展示范區。三是加強資本流通,建設好陝西自由貿易區。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領域合作,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建立與中亞各國的合作發展基金。四是加強人才流通,打造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高校在人才培養、師生互換、合作科研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把人力資源變成陝西對外開放的強大引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