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記104歲的老紅軍、原南京郵電學院首任黨委書記兼院長秦華禮

張前

2016年10月09日09:09    來源:黨建網

原標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百年——歷史長河短暫的瞬間﹔百歲——人類生命歷程的巔峰”。在長征勝利80周年前夕,104歲的老紅軍、原南京郵電學院首任黨委書記兼院長秦華禮用25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百年風雨路》出版。秦華禮在書中自述:“我從未想過,我這樣一個從川陝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走出來的貧困娃子,能夠健康快樂地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走過百年春秋。記得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我曾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卻又大難不死……”

  革命者的志向:堅決跟黨走

  秦華禮出生在四川通江縣大巴山下陳河鄉貧苦農家。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73師217團在通江縣城建立蘇維埃政權,解放了通江縣大部分鄉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號召貧苦農民起來參軍參戰,保衛勝利果實。紅軍所到之處,立即建立政權,分土地,把地主家的糧倉打開全部分給貧苦農民,我家也分得幾升谷子。”秦華禮在書中寫道。紅軍來到通江縣的第三天,母親送他報名參加了在陳家壩新組建的游擊隊。從此,秦華禮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3年7月,秦華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秦華禮迅速成長。

  秦華禮在長征中三過草地,參加了空山壩戰役、萬源保衛戰、強渡嘉陵江、攻克劍門關、中壩和千佛山等重要戰役。在1935年的千佛山戰役中他差點丟掉性命。千佛山高約3000米,我軍指揮部就設在山頂大廟內。秦華禮隨93師279團二營五連行動,對面是四川軍閥鄧錫侯的一個旅。戰士們在山上固守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向敵人發起反擊。敵人一發迫擊炮彈在秦華禮身邊爆炸,一塊彈片擊中大腿。團政委立即派擔架把秦華禮送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救治。醫院沒有藥物,護士隻能用紗布包扎傷口。此時,部隊要急行軍北上,動員重傷員留下來。秦華禮和其他傷員決定:“一定要想辦法跟著部隊走,跟著黨走,無論走到哪裡,就是死了也光榮。”他們用分到的安置費請護士找來民夫(老百姓)抬著他們,跟在部隊后面走。

  1935年9月,根據組織上的安排,秦華禮被選送到長征中的通信學校學習無線電。“沒有固定的場所,沒有學習用品和教材,所以我叫它‘三無學校’。”秦華禮回憶道。對他們來說最困難的是英語單詞的學習。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兩人一組,在背上挂個牌子,把單詞寫在牌子上,兩人一前一后,后面的人喊英文,前面的人就喊對應的中文。他們從阿拉伯數字學起,然后是學電工、歐姆定律,從基礎到復雜一步步學習。由於前方急需報務員,秦華禮這一批學員經過8個月的速成,提前畢業,奔赴戰場。秦華禮擔任了紅四軍軍部電台台長。

  抗日戰爭時期,秦華禮任129師電台台長,跟隨劉伯承師長轉戰太行山區。“1940年百團大戰時,我守著電台,八天八夜沒合眼。因為發報及時,秦基偉將軍獎勵我一條毛毯,那可是從日軍手中繳獲的戰利品,現在還收藏在家裡呢!”

  解放戰爭時期,秦華禮先后參加過保衛延安、上黨戰役、呂梁戰役等,多次立功。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秦華禮轉入地方工作。在雲南,他率領新組建的通信建設隊伍,在荒無人煙的茫茫西南邊陲原始森林中,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架設開通了我國西南邊疆昆明——緬甸的第一條國防通信線路。

  教育家的情懷:打造“IT英才的搖籃”

  1958年,秦華禮離任北京郵電學院黨委第二書記,任南京郵電學院首任書記、院長。周恩來總理簽發任命書。

  成立之初的南郵,缺房子、缺設備、缺老師、缺干部。秦華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經歷過長征的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師生一起從困難中突圍。他和師生一起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從北郵爭取50多位畢業生來任教,從企業“求得”一批工程師,逐漸形成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

  因為他和南郵人的不斷開拓,學校創辦了全國高校第一個通信線路本科專業,設立了一批郵電通信發展急需的專業,並提供了許多關鍵技術。1959年,學校無線系師生研制成功江蘇省第一台黑白電視發射設備並投入使用。1978年,學校8項科研成果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勵。從初創時期的學院到今天綜合性的大學,秦華禮為南郵作出了奠基性、開拓性的貢獻。南郵獲得“IT英才的搖籃”之美譽。

  老紅軍的信仰:沒有終點的長征

  1983年,秦華禮在三次遞交離休報告后光榮離休。離休后的秦華禮一刻也沒有閑著。

  秦華禮積極傳播長征精神。平日裡無論是學校的邀請,還是新聞媒體的採訪,秦華禮都欣然接受,從不收取報酬。“我願意將自己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秦華禮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學講述他的長征經歷,與一批又一批南郵學子座談,鼓勵他們成為社會的精英人才。2007年、2011年秦華禮兩次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2016年他參加了教育部和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的錄制,講述長征故事。“長征的偉大意義是空前的。我隻想告訴年輕人,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當你們遇到困難時,想想長征就一定能克服。”

  銘記歷史,方能珍愛和平。作為一名紅軍戰士、抗戰老兵,秦華禮先后在92歲、年逾百歲時兩次回到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在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王坪烈士陵園,數萬紅軍將士集體安葬於此。懷著對先烈的崇敬之情,秦華禮揮筆題詞:“紅軍精神萬歲”,並工工整整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9團老戰士秦華禮。

  前不久,秦華禮在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撰寫的《長征精神:鑄就中華民族復興之魂》一文中寫道:“歷史仍在前進。八十年后的今天,二萬五千裡的滾滾硝煙並未散去,歷史的遺跡依稀可辨。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知識積累,而是一種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伴隨著精神的追尋和事業的延續,歷史將告訴我們,在中華民族復興與騰飛的宏圖大業中,那段開始於80年前的偉大遠征並未結束。希望廣大青年朋友們發揚紅軍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精神,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努力學習,刻苦鑽研,不斷進取,在科學技術上把自己培養成建設社會主義的精英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成為嚴格遵紀守法的模范。”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鬆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他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嶺!”作為一名老黨員,秦華禮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和踐行著共產主義信仰,用一輩子的時間寫下了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宣傳部)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